无趣社会观察(三):从艺术的“陌生感”而联想到的问题——我们的差异从何而来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最近大热的《河边的错误》,我向来对文艺片有一种审慎的期待,一方面讲,我蛮喜欢电影,文艺片也是我钟爱的类型之一,从现实的角度来讲我大概率不会成为一个导演或者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但我的热爱会督促我尽量认真的对待这些电影,但另一方面讲,并不是所有打上这个标签的电影,都会成为真正的文艺作品,在有过几次失望之后,我当然会谨慎起来。
今天的电影还不错,我个人认为,导演在“乱七八糟”的影像下,是有他想要表达的内容的,不算是故弄玄虚,当然以我自己的标准来看,也还算不上一流。不过比电影更吸引我的一件事,便是对于他的评论,不少人认为还不错,也有相当数量的人认为完全是故弄玄虚,连最基本的故事也讲不清楚就开始学习意识流。还有不少人直白的讲:我看不懂,但是喜欢。
其实不只是电影,任何文艺作品、历史问题或者社会事件,总是会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评价,于我自身而言,我很早就发现这个问题,即使是生活经历相近的朋友、亲人,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想法也天差地别,今天恰好又遇到了这个问题,就以对文艺作品的评价为例,写写自己的想法吧:
首先,我觉得讨论任何事情,标准很重要,而衡量文艺作品的标准,便是审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本身在不同的人心中就有不同的标准,八大艺术中的大部分可以说是与人类相伴相生,演变至今,已经大概有一套用于区分“好”和“坏”的审美标准了。这个标准未必那样明确、刚性,但是他确实存在,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谁写得更好,恐怕很难有定论,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大冰谁写得好,这一定可以得出定论。但是在注意到这一标准的同时,我们仍需注意到,此审美标准仅仅是客观存在,并不意味着她就是完美的。具体而言,首先她是一般的而不是个别的,此标准是一般社会人用于判断文艺作品质量的标准,如果你是一名资深爱好者甚至是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行业领军人物,自然不在此列。例如对绘画的审美,便是 “像”,画得真像(实际生活中往往会用诸如传神之类的修饰词)便是对一幅画的最大褒奖,不少人对这样的审美嗤之以鼻,我倒觉得对于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或者像我这样对绘画一窍不通的人来说,采取这样的审美标准是合理的,当然也是无可厚非的。至于原因,这就不得不说到关于此标准的第二个特征——古典的而非现代的。在古代,人们不正是为了追求 “画得像”,才发明了透视法吗?即使在东方,一向被认为重神不重形的东方,不也在用“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来形容画作吗?“像”已经刻进了我们的文化基因,这一点似乎并没有因为现代艺术的蓬勃发展而改变,所以人们在面对现代艺术时,依然会套用这一经典的标准—— “像”,诸如毕加索或者马列维奇、蒙德里安,自然不在人们的审美习惯之内,若不是这三位的大名实在是如雷贯耳让人不得不心生敬畏,恐怕一定会招致不少批评。事实上在他们尚未成名之前,的确有不少批评和质疑。当然,上述拿绘画艺术作为例子所阐述的想法,完全可以推及其他艺术门类(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即——未经过专业训练的一般观众,都会以一种较为古典的,极其成熟的一般性审美标准来判断文艺作品的质量。
行文至此,我想一部分关于这部电影的恶评,便可以解释的清了,毕竟他不是一部在通常叙事逻辑下按部就班的电影,它是陌生的。好好的人为什么会掉在河里?主角突然做的无厘头的梦是什么意思?结尾处主角明明开枪了但为什么弹匣还是满的?诸如此类无厘头的视觉呈现,没法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逻辑去解释,欣赏不了,似乎也就是必然了。总结而言,无非是电影创作者在其作品中所呈现的“陌生感”,与观众最习惯的审美标准出现了偏差。
进一步的,我还想说明本文的主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呢?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会马上想到教育这一关键因素,的确,教育对人的重要性不亚于健康,接受良好的美学教育,形成不局限于自己经验的审美观念,确实可以帮助人理解和欣赏更多文艺作品。但是,教育也并不是万能的,现今社会,人们对自我的重视程度空前,每个人都“自成一派”,这无疑是社会的进步,但对与文艺作品的欣赏这一小小议题来说, “自成一派”的社会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审美观念不同,而这正是大家争执的原因。具体而言,其实是是我们很难一下子就接受别人的审美观念。
审美就好比哲学,是无用之大用,审美好,不代表能多赚一分钱,或者取得哪怕一点点世俗意义上的成就,从这个角度说,他是无用的。但是,当被我们奉为圭臬数十年的电影和书,被别人贬低时,不由得还是会心里一颤,甚至伴着愤怒。由此可见,审美的作用,绝不仅仅是鉴赏文艺作品,而是折射我们作为个体的独特价值观与思想深度,我们不自觉的会为深植于我们灵魂深处的这些观念而骄傲,尽管我们大多数人不认为这些观念有什么用,但是当她们真正被冒犯时,我们又不得不做出反击,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条件反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然反应,谁也没法逃脱。如果我这样的想法成立,那面对所谓带有“陌生感”的文艺作品(或者具体到本文所讲的例子即《河边的错误》这部电影),观众的讨厌也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当周六的晚上当我们兴致勃勃的进入电影院时,导演好像无时无刻不在通过炫耀他的所知所学的方式,来嘲笑我们这些已经辛苦工作一周的普通人(我在相信导演无此恶意的同时也相信这样的误会普遍存在)。所以上段中所提及的难以瞬间接受他人的审美观念这一点,倒不如在扩充一下,那个瞬间,我们只是在本能地维护我们的个性而已。
当然,在审美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不存在对错好坏,无论审美水平几何,无论认为什么样的审美才是高级的,我们都应该包容,这种包容并不是简单出于的“政治正确”或者“尊重祝福”的考量,而是为了维护文艺魅力之基础所做的必要工作。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艺类的东西本身没有绝对固定的、刚性的框架,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专业的文艺评论家,她们彼此间本就采取了不同的标准或学说来评价文艺作品。这不像是比较自然数的大小那样逻辑单一且明确,也正因为如此,文艺才如此迷人,她让人琢磨不透,她像雾一样不断在我们身周叆叇,倘若真有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恐怕我们需要不断体会、不断玩味,而在这一过程中所生发的独特感受,便是文艺作品能带给我们专属的美,这便是文艺的第一层魅力。至于前文中所提及的审美差异,不是早有前辈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之道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便是了。
回看拙文,好像不仅对差异从何而来这一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甚至还跑了题,勉强说了两句如何看待和解决差异,而由此我又想到一件往事,趁着兴致,也写下来吧。
曾经,一位友人告诉我,说她很难找到同温层,她不断改换生活环境,结交新的朋友,无非是想找到自己的同温层,诚实的说,我听到她的陈述是有一些疑惑,并不是对她的选择本身而是此观念派生出的问题——和相似的人在一起,真的会让我们进步吗?认可,毫无疑问会给我们巨大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弥足珍贵。可是我相信这也会使我们对自己已有的审美观念或价值标准更加以巩固,长此以往,我们恐怕只会越来越难以接受新的观点,难以包容刺耳的声音。我个人觉得,同温层固然重要,但是在寻找同温层的同时,我们也不妨留意一下“逆温层”,在渴望认可的途中,我们也不要忘了有价值的 “对抗”,我相信这种“对抗”也会使我们进步。至少以我目前的想法来说:不断学习新的东西,突破固有自我认知,也是一种人生的乐趣。当然,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生在世几十年,进步,特别是审美方面和价值观方面进步,并不是必需品。
所以你看,好像任何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对吗?
没关系。
就算没有标准答案也没关系。
就算终点不过是海市蜃楼也没关系。
就算退步也没关系。
因为我们的世界没有答案,退一寸,就会有一寸的欢喜。
五年11月中,作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