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困境》去电影院看纪录片是什么体验(1)
上周六晚上,因为十点多心血来潮喝了一杯奶茶,导致晚上失眠一晚,早上觉得如果睡着了醒来就到下午了,太浪费时间,所以干脆拿出了switch开始玩游戏。在影城有一张优惠券正好是当天过期,就商量着去看电影,正好时间也早,就决定去看豆瓣评分高达九分多的纪录片《珍妮·古道尔的一生》。其实我们本身都不是个特别喜欢看纪录片的人,只是这部影片的分数实在太高了,而目前也没有其他值得去看的电影,所以就去看了。
我们提前一个小时就到达了影院,因为早上走的匆忙,只吃了早饭,就去咖啡厅买了一杯馥芮白,现在只敢在上午喝咖啡了,不喝咖啡的我还是提不起精神。稍等片刻,就到了可以进场的时间。影院中人很少,毕竟这算是一部冷门佳片,能在电影院看到已经实属不易,这部电影排片非常少。
《珍妮·古道尔的一生》的主要素材是上世纪六十前后年代珍妮·古道尔本人去非洲探索观察研究黑猩猩的真实录像,通过当代技术进行上色和复原。影片整体的色彩比较鲜艳,虽然不追求写实,但是能很好体现非洲热带地区的原貌。影片的旁白是珍妮·古道尔自己的访谈。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如今依然在世。穿插在其中的是珍妮·古道尔最近的访谈录像、后来拍摄的野生动物的画面等。
看着看着,我就产生了很多感悟,因为一晚上没睡觉,脑子里面有些混乱,各种想法仿佛雨点一般快速闪过,于是我拿出手机备忘录匆匆几下自己的几点想法,想着看完了要抽出时间写一些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影片的时间不长,但是观感很好,看完让人觉得仿佛去一个隔离开的世界进行了一次深度旅行一样,如果还有机会,我非常推荐大家去影院观赏这部电影。我将分几次来完成这个系列文章。
下面我就开始论述我的想法——
教育的困境
珍妮·古道尔的妈妈是一名非常伟大的女性。珍妮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励志去非洲研究那里的野生动物,首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珍妮在非常年幼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来想要做的事情,这是一切的起点,也是一切的源头和动力。不很富裕的家庭条件没有打消珍妮的梦想,成年后的珍妮一方面攒钱,一方面获得做秘书的工作,正好有一个珍贵的机会,珍妮得到了赞助,一名学者觉得让这个二十六岁的女孩去去非洲探索黑猩猩非常适合,这次探索的目的是了解黑猩猩的生活方式以此研究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在这之前,还从来没有任何人了解过这种动物。作为一名女性,珍妮无疑是幸运的。那个时候,人们认为这样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去非洲独自一人未免太过危险了。
我想到了我们当前的教育现状。我们的教育好像是在培养人才。只是更多的时候重点放错了。家长们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找到好的工作,在经济上取得独立,过上富足的生活。以此来进行教育的实施,催促孩子学习,考试,选择热门好找工作的专业。
珍妮·古道尔之所以成功地走过她想要走的道路并且取得成功,很大的原因是热爱。她有幸在非常年幼的时候就明白了自己最热爱的事情是什么,从这点来说,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没找对方向。
一个人为什么能成功呢?是因为他在一个领域持续输出。让他持续输出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最常见的有三种:热爱,利益,责任感。
热爱,喜欢做一件事,没有其他原因,因为乐在其中,所以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
利益,为了生存,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为了获取金钱和和权力,虽然功利,但符合情理。
责任感,对于这个世界负有某种责任,为了消除不公平,为了让世界更美好,为了帮助别人。
这里我们只讨论前两种情况:热爱和利益。
不是非要论高低,我个人觉得因热爱去做事情让一个人更有幸福感,因为这种情况更为简单直接,是从骨子里面透出来的、发自内心的情感。幸运的人在生命的早年间就明白自己的心之所向。他们往往极为理性,并且极富行动力,为了完成自己心中的梦想去谋篇布局,一步步达成目标,如果有机会他们也能牢牢抓住。
说回教育,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教导孩子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找到好的工作,什么才是好工作呢?稳定?工资高?
这些当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难道不是找到一个自己热爱的事物,并且把它变成自己谋生的手段吗?
从出生开始,家长们忙着照料孩子,让孩子好好学习,报名各种兴趣班,补习班,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孩子考上大学,学习四年毕业后去找工作,然后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的生活,为了生存或生活付出自己的时间来换取报酬。这是我们目前大多数人的情况。我认为从一开始我们的方向就错了。
我们应该找到一个值得去付出终生的事物。
孩子小时候会有各种好似发自天生的喜好,但是很多时候这种喜爱被过于现实的家长杀死在了萌芽状态。
珍妮·古道尔的妈妈没有被年代束缚,而是大胆鼓励珍妮去追寻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过程中无微不至的照顾女儿,默默支持她。
放到现在来说,珍妮做的事情也是非同寻常的。我觉得大多数家长并不会支持自己的孩子这样做。我没有孩子,我对于培育一个孩子没有信心。但我觉得教育的首要重点是教会孩子寻找自己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目标,找到一个自己自发喜爱的事物,并且为了这个目标努力。
把爱好和职业结合起来当然很难,难道我们默认这种情况无法存在。生活的真相固然残酷,我不反对如今普遍的价值观,我只是觉得过多的物质和娱乐抹杀掉了很多孩子内心的好奇心。
普遍的教育只会教导大家做一名合格的打工人,但是这就足够了吗?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教导我们,怎样能换来银行卡里的那几个数字,每天怀着抵触和痛苦的情绪去工作,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仿佛行尸走肉,只是为了生计,或者在买东西的时候不考虑那么多。方法论比原动力多了太多太多。
2021年,我工作比较忙碌,经常加班到晚上九点、十点,就连周末都不能幸免,我不敢拒绝分配给我的工作,虽然工资比现在高很多,可是我并不快乐,每天陷入低级的娱乐消遣之中,通过熬夜来象征性地获取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我还疯狂的购物,甚至出现了财务危机。我赚得很多,但是我不快乐,并且赚的薪水看起来也不够我的花销。但是哪怕这样,我对于工作内容还是比较喜欢的。
后来我结婚了。一开始是因为想去找新的工作机会就调整了工作强度,这样有时间去面试。后来经过一些工作经历,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其他工作,所以到现在我依然给之前的公司打工,只不过我把工作强度降低了。曾经试着一周工作四天,但是一天的强度太大,现在依然是在工作量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到一周工作五天,但是每天基本四五点就可以收工,剩下的时间,我会做一些翻译的兼职,曾经我还搞过一些网络副业,但是没成功。
不可否认,步入婚姻算是进入了新的人生阶段,这无疑提升了我的幸福感。我现在在工作上面追求的不多,因为我现在的薪水够自己生活,更重要的是,我故意创造一些机会,能让自己空余出来一些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现在我觉得开心多了。因为我不追求钱,我做这些事情就是因为自己喜欢。现在特别流行各种变现渠道,写作变现,剪辑变现,绘画变现,首先一个人随便学几个月的水平完全无法达到可以赚钱的标准,这样如果真的可以,那那些读了几年书科班出身的人为什么还那么卷呢?第二如果是为了赚钱,所谓的“创作”必然是廉价的,没有长远价值的,在此我不做过多赘述。
说回到主题。如果从一开始我们就能找到一件自己热爱终生的事业,那么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因为我要达成内心的目标,我就要想办法创造条件,一步一步走下去,方法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热爱,是乐在其中,是不知疲惫的向前,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人除了幸运,还必然情绪稳定,但是因为有单纯的目标,他不会有太多内耗。这条路虽然有些冒险,不一定能成功,但是值得尝试,因为这样能让在苦中作乐的同时,人生也不绕弯路。
我羡慕珍妮·古道尔,因为她贯彻了一生自己热爱的事业。我在人生的头几十年间走了一些弯路,但是目前来说还没有太离谱。也算是做自己相对喜欢和适合的工作,买得起大多数自己想买的东西,家人的关系也都维持的不错。但是也许是因为娱乐方式的变化,也许是因为工作占据了太多时间,我变得懒惰不愿意钻研了。我没有陷入学术追求的乐趣中,比如钻研翻译,每天也习惯看社交软件虚度时光,我想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吧,不过我还保留阅读、观影和写作的习惯,也算是我对纯真之地最后的一点执着。
虽然说了很多,但是人生并不是单一的,也许有些人就是在成长的路上不断探索试错才能找到一些东西,也许终其一生也没能找到,探索的乐趣也值得体味。不管怎么说,人生一世,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的重点都是死亡,殊途同归,每个人都有后悔和遗憾,经历过,见过那些美好的事物,体验过真挚的感情,感到一些开心和喜悦,人生就是有价值的。
我希望,我们的教育能让人明白热爱是最本真的东西,拥有梦想并不丢人,也不天真,因为如果足够强大,你会为了实现梦想倾尽所有,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勇气。
AnnSherr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非典型玩家聊游戏(3)——乙女游戏漫谈
- 非典型玩家聊游戏(2)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