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与反抗》和《白玫瑰》 电影带来的世界78
《希望与反抗》和《白玫瑰》 电影带来的世界78
这是两部描述同一历史事件的电影。
先说《希望与反抗》。
《希望与反抗》(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s,索菲·肖尔:最后的日子/帝国大审判(台)/最后的索菲·肖尔/抗战白玫瑰/索菲·肖尔的最后时光/索菲·肖尔:希望与反抗)是由马克·罗斯曼执导,朱丽娅·耶特斯、法比安·亨里奇、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安德列·汉尼克等主演的影片。
《希》讲述了索菲·肖尔和她的哥哥汉斯·肖尔因进行反希特勒活动被逮捕,受审直到被宣判死刑的过程。
《希》于2005年2月24日在德国上映。
再说《白玫瑰》。
《白玫瑰》(德语:Die weiße Rose,英语:The White Rose,又名:白玫瑰在行动)是在1982年的西德,由Mario Krebs和米夏埃尔·费尔赫芬编剧,米夏埃尔·费尔赫芬导演,莱娜·施托尔策、沃夫·凯斯勒、Oliver Siebert、乌尔里希·图库尔等主演的影片。
《白》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慕尼黑玛克西米利安大学的索菲等几名大学生,为了推翻法西斯统治和结束战争,建立了一个名为“白玫瑰”的抵抗组织。他们印刷、散发传单,号召德国人民起来反对纳粹,并开展种种破坏活动。渐渐的这支“白玫瑰”小组影响力扩大,得到了许多学生的支持,然而盖世太保是不会让这支“白玫瑰”继续绽放的……
《白》于1982年9月24日在西德上映。
两部电影的区别是:
(1)《希》只描述了肖尔兄妹生命中的最后4天,即1943年2月18日—22日;而《白》叙述了“白玫瑰”组织建立几年以来的过程。
(2)《希》以索菲·肖尔为主角,其哥哥汉斯·肖尔为第二主角来表现这个历史事件;而《白》的主要角色虽是肖尔兄妹,但其他“白玫瑰”组织成员的戏份也很多,突出了这个组织的整体。
(3)《希》是统一后的德国拍摄的;《白》是统一前的西德拍摄的。
(4)《希》已是数码摄像机的产物;但《白》是胶片电影。对很多怀旧的影迷来说,《白》更对胃口。现在只有诺兰等极少数导演坚持用胶片拍电影了。
其实,除了这两部影片,德国人在1982年还拍了一部《最后五天》(Fünf letzte Tage,又名:最后五夜/Last Five Days),扮演索菲·肖尔的也是《白玫瑰》里面的莱娜·施托尔策。影片从狱友埃尔泽·格贝尔的视角看索菲·肖尔最后的日子,可称为《白玫瑰》的姊妹篇。
一、电影《希望与反抗》梗概
1943年春天,纳粹德国在斯大林格勒遭到严重失败。与此同时,慕尼黑的“白玫瑰”组织成员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秘密的反希特勒活动。索菲·肖尔和她的哥哥汉斯·肖尔在慕尼黑大学散发传单的时候遭到逮捕。这段情节过后,影片开始转由索菲叙述,描述了兄妹俩被捕后受审直到被宣判死刑的过程。
起初索菲假装无罪,尽力争取释放。然而,当得知死刑已经等待着他们,索菲则开始努力保护哥哥和难友们。盖世太保莫尔对索菲产生了崇敬之情,告诉她只要认罪他可以帮助她,但索菲拒绝了他的建议并义正词严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正义的看法。

虽然已经秘密做出了死刑的判决,为掩人耳目,纳粹法庭“人民法庭”法官罗兰·弗雷斯勒还是开庭对兄妹俩进行了审判。这次审判没有任何法律根据就宣判索菲和她哥哥死刑。审判过程中,索菲一番滔滔不绝的辩论使得弗雷斯勒又羞又恼,张口结舌。她的英勇行为甚至得到出庭的纳粹军官的赞许。审判结束后,兄妹俩被带出法庭执行死刑。他们被允许和父母道别并吸最后一支烟。历史最后显示正义站在索菲这边,正如索菲对弗雷斯勒预言的:“今天你处死我们,明天,就轮到你掉脑袋了。”
二、电影《白玫瑰》梗概
虽然他们的父亲明言反对,但是一开始汉斯·肖尔和他的兄弟姐妹都积极参加了希特勒青年团,而且都在青年团的少年组中任干部。
1933年10月,汉斯·肖尔所参加的乌尔姆的希特勒青年团原来是一个属于青年联盟的组织。1935年在纽伦堡的纳粹党代会上,汉斯·肖尔是4000名乌尔姆青年代表的执旗人。这次大会使得汉斯认识到纳粹主义与他所重视的青年联盟中的思想自由的精神毫无相干之处。

由于汉斯·肖尔在希特勒青年团内部组织了一个继续青年联盟精神的组织,1937年,他和他的兄弟姐妹们被短期关押,纳粹开始对他进行内部调查。1938年,出于一个特赦这个调查没有继续进行。
从这个时候开始肖尔兄妹开始反对纳粹主义而转向天主教。在一封1941年12月22日给卡尔·姆特的信中汉斯·肖尔写道:“我非常高兴在我一生中第一次清楚地作为一个基督徒来过圣诞节。儿时的记忆还没有全部被吹散,那时我们无忧无虑地看着母亲欢乐的面庞。但是阴影升起了,在一段没有支撑的时间里我求助于无用的道路,但这些道路的终点始终是被遗弃的感觉,始终是同样的空虚。我有过两次非常深刻的体验,今后我还会对您说。最后是这样可憎的战争,这个无底洞,它从下面吞噬所有男人的灵魂,试图杀死他们,这使我更加感到孤独。但终于有一天解脱到来了。我听到了主的名字,听到他的声音。这时我第一次遇到了您。此后就一天比一天亮了,最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祈祷。我感觉到一个稳固的基础,我看到了一个可靠的目标。今年对我来说耶稣再生了。”汉斯·肖尔与西奥多·海克和卡尔·姆特等神学家的接触后来也在白玫瑰的传单上看得出来。他为什么后来积极反对纳粹政府的原因今天还不完全清楚,但是显然当时明斯特的主教克莱蒙·奥古斯特·冯·加伦伯爵的布道起了一个重要作用。加伦在他的布道中提到了纳粹对精神病人的屠杀,并呼吁公民抵抗褐色恐怖。肖尔家在他们的信箱里发现了这次布道的一个拷贝。
中学毕业后汉斯·肖尔进入国家劳动服役训练营服役,此后被征入德国防卫军。服役期满后他进入慕尼黑大学学医学。在假期中他必须赴前线做医务工作。通过对战争的认识和与天主教反抗组织人士的接触他在慕尼黑大学组织了反抗组织白玫瑰。这个组织一共散发过6张传单,其中前4张以“白玫瑰的传单”为名,后来的两张上的署名为“德国反抗运动”。第一张传单的开始是“对一个文明的民族来说,不抵抗就任由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受黑暗的动机驱动的统治集团统治是最可耻的”。其结尾呼吁公民进行被动抵抗。在第二张传单中他们报道了对30万波兰犹太人的屠杀:“这里我们面临着一个针对人的尊严的可怕的罪恶。这个罪恶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没有前例。”在第三张传单上他们呼吁进行破坏。第四张传单的结束语为“我们不会沉默,我们是你们的良心,白玫瑰不会让你们自欺欺人的。”
这时白玫瑰的传单的内容也开始变化了。他们不再是仅仅讽刺纳粹。第五张传单是汉斯·肖尔写的,库尔特·胡贝尔教授进行了修改。第六张传单的原因是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失败。白玫瑰呼吁公民对纳粹党斗争。
1943年2月18日,汉斯和索菲在散发传单,索菲将传单扔下大学主楼的门庭时被楼房管理员发现。他们被捕。4天后,2月22日人民法庭的法官罗兰德·弗莱斯勒判处肖尔兄妹和克利斯托弗·普罗布斯特上断头台,同日他们受刑。汉斯·肖尔的临终之言是“自由万岁!”
1943年4月19日,其他三名白玫瑰成员亚历山大·施摩莱尔、库尔特·胡贝尔和维利·格拉夫被判死刑并于数月后施刑。
三、索菲·肖尔
索菲·肖尔(Sophie Scholl,1921年5月9日-1943年2月22日),1940年代慕尼黑“白玫瑰”组织的主要成员,1943年2月22日因为参与反希特勒的活动而被逮捕、处决,年仅22岁。

索菲·肖尔1921年出生于巴登符腾堡的弗希腾堡(Forchtenberg),她在家中五个孩子中排行第四,7岁时进入小学就读。求学过程顺利,并渡过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1930年,她和家人从弗希腾堡(Forchtenberg)搬到路德维希堡(Ludwigsburg)居住,两年后,搬到乌尔姆(Ulm)。1942年5月,她进入慕尼黑大学就读,主修生物学和哲学。
1942年的春末夏初,索菲·肖尔和在慕尼黑大学就读医学院的哥哥汉斯·肖尔,加入了反希特勒的活动--白玫瑰反抗运动,秘密散发传单。兄妹两人在1943年2月18日散发第六份传单时,遭到盖世太保逮捕,2月22日人民法庭宣判他们死刑,数小时后被送往慕尼黑的斯塔德海姆监狱执行斩首。
四、汉斯·肖尔
汉斯·肖尔(Hans Scholl,1918年9月22日-1943年2月22日),出生于德国克赖斯海姆,一位纳粹德国时期的德国反抗组织成员。出于人道主义和基督教教义的精神反对纳粹主义,因组织和参加白玫瑰的活动而被处死。

汉斯·肖尔共有4个兄弟姐妹,他们一起在乌尔姆长大。他们受基督教-人道主义的熏陶,他的父亲罗伯特·肖尔(Robert Scholl)是一个自由主义人士,后来从1945年至1948年任乌尔姆市长。
五、肖尔兄妹
实际上汉斯和索菲还有3个兄妹。但由于他们两个的突出事迹,所谓的“肖尔兄妹”特指汉斯和索菲。
汉斯·肖尔在五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索菲·肖尔排行第四。

1933年10月,汉斯·肖尔和他的兄弟姐妹不顾父亲的反对,参加了希特勒青年团,而且都在青年团的少年组中任干部。乌尔姆的希特勒青年团是一个青年联盟组织。1935年在纽伦堡的纳粹党代会上汉斯·肖尔是4000名乌尔姆青年代表的执旗人。
这次大会使得汉斯·肖尔认识到纳粹主义与青年联盟中思想自由的精神水火不容。由于汉斯·肖尔在希特勒青年团内部组织了一个继续青年联盟精神的组织,1937年他和他的兄弟姐妹们被短期关押,纳粹开始对他进行内部调查。1938年出于一个特赦,这个调查没有继续进行。

大姐英格·肖尔(Inge Scholl, 1917-1998)后来在《白玫瑰》一书中写道:肖尔兄妹俩不再准备为一个党派的卑劣权力本能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并以德国青年的名义,要求希特勒的国家将他们从德国人民那里盗取的最珍贵的财富——个人自由,还给他们。
六、白玫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面对着实力及权利于一身的希特勒,英法选择了绥靖政策。但在德国的内部却有着一群不惧怕希特勒和死亡威胁的人,勇敢的站出来反抗法西斯的英雄,这群由学生组成的抵抗势力名字叫——“白玫瑰组织”。
作为纳粹德国境内最值得注意的抵抗组织之一 ,白玫瑰最初由汉斯·肖尔领导。作为慕尼黑大学的学生,汉斯之前曾是“希特勒青年团”中的一员。但在受到德国青年运动的理念影响后,他深知纳粹政府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于是他选择在1937年退出该团体。
中学毕业后汉斯·肖尔进入国家劳动服役训练营服役,此后被征入德国国防军,服役期满后他进入慕尼黑大学学习医学。假期中他必须赴前线做医务工作。通过对战争的认识和与天主教反抗组织人士的接触,1942年6月,他在慕尼黑大学组织了反战、反纳粹的地下组织“白玫瑰(Weiße Rose)”。这个组织一共散发过六种不同内容传单,其中前四种以“白玫瑰的传单”(Flugblätter der Weißen Rose)为名,后来的两张上的署名为“德国反抗运动”(Flugblätter der Widerstandsbewegung in Deutschland)。
1942年7月至11月初,汉斯·肖尔和另一位白玫瑰成员亚历山大·施摩莱尔(Alexander Schmorell)被派往苏联战场。后来索菲·肖尔也参加了白玫瑰的活动。此外他们还获得了当时49岁的音乐学家和在反对派中很有声望的慕尼黑大学教授库尔特·胡贝尔(Kurt Huber)的支持。白玫瑰组织的6个核心成员是肖尔兄妹、亚历山大·施摩莱尔、维利·格拉夫(Willy Graf)、库尔特·胡贝尔和克里斯托弗·普罗普斯特(Christoph Probst)。他们还与萨尔和汉堡的反抗组织取得了联系。在乌尔姆还有两个中学生帮助他们散布传单。
肖尔兄妹在1943年2月18日在慕尼黑大学派发传单时被他们住处的房屋管理员发现并告发,之后他们被捕。
1943年2月22日,“人民法庭”(Volksgerichtshof,在对纳粹反对者的审判中,由于希特勒对国家法庭的判决不满,他在1934年建立了独立于国家司法系统以外的“人民法庭”,用以审判那些被纳粹冠以“叛国罪”的犯人)判处肖尔兄妹死刑。同日,他们在慕尼黑的斯塔德海姆(München-Stadelheim)监狱被执行斩首。 1968年1月30日,肖尔兄妹生前反纳粹活动的主要舞台——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把战后重建的政治学学院命名为肖尔兄妹学院。大学的主建筑空地是白玫瑰最后派发传单的地方,主建筑被改名为“肖尔兄妹楼”。
1997年,在大学主建筑前设立了纪念雕塑,以纪念肖尔两兄妹和其他白玫瑰的成员,该雕塑构思巧妙,用金属做成散落在地上的“白玫瑰”组织传单的样子,以纪念他们在反纳粹斗争中最后的努力。 肖尔兄妹在德国民众中有着很高的声望,在德国电视二台举行的一个名位“我们中最棒的”(Unsere Besten)的名人评选中,肖尔兄妹名列第四位,仅次于卡尔·马克思(第三位),超过了歌德、巴赫、俾斯麦、爱因斯坦、瓦格纳、尼采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德国名人。
1943年2月,随着6位“白玫瑰”主要成员的被捕和陆续被处决,轰轰烈烈的“白玫瑰”行动结束了。虽然他们没有成功,没有看到不久后的胜利,但他们独立思考,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自由精神和人格魅力,至今仍深深的感动着我们。越是黑暗的时刻,越是需要英雄挺身而出。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英雄。
让我们记住这六位“白玫瑰”英雄的名字:
索菲·肖尔(Sophie Scholl),21岁,1943年2月22日被处決;
汉斯·肖尔(Hans Scholl),24岁,1943年2月22日被处决;
克利斯托弗·普罗布斯特(Christoph Probst),23岁,1943年2月22日被处决;
亚历山大·施摩莱尔(Alexander Schmorell),25岁,1943年7月13日被处决;
库尔特·胡伯尔(Kurt Huber),49岁,1943年7月13日被处决;
维利·格拉夫(Willy Graf),25岁,1943年10月12日被处决。
附录.《不凋的玫瑰——白玫瑰运动图传》
(燃烧的岛群 2023年03月01日 09:11:15来自广东省,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
(此文中将汉斯·肖尔和索菲·肖尔译为:汉斯·朔尔和苏菲·朔尔)
1943年2月18日,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大学的主楼中庭内,两位正在抛撒传单的学生被管理员雅克布·施密特发现,旋即被拘捕。
讽刺的是,就在同一天,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在柏林体育馆的集会上宣布德国进入战时“总体战”状态,并且呼吁民众投身各项战时服务工作。

(图片1)慕尼黑大学主楼中庭内,18日当天的情景重现(2005年电影剧照)。关于这些传单是不慎碰落还是刻意抛撒,至今存在争议。

(图片2)现今慕尼黑大学的主楼中庭
汉斯·朔尔、苏菲·朔尔兄妹的另外几名伙伴克里斯托弗·普罗布斯特、亚历山大·施莫雷尔、维利·格拉夫、库尔特·胡贝尔也先后被捕。
这就是二战期间德国的抵抗组织“白玫瑰”被捕事件。

(图片3)汉斯·朔尔(1918—1943)白玫瑰组织创始人之一,骨干。

(图片4)苏菲·朔尔(1921—1943)白玫瑰组织成员。12岁与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加入德国少女联盟,表现十分积极。后逐步受父亲、兄长影响,并受到基督教普世教义影响。中学毕业后她选择幼儿园教师为未来发展方向,但1941年被征召参加战时劳动服务。1942年春进入慕尼黑大学,主修哲学与生物专业。当年夏天,在得知兄长此前隐瞒自己进行的反抗活动后,要求加入,并很快成为骨干。因其女性身份,较易躲避当局监视,因而在数次散发传单的活动中发挥主要作用。

(图片5)克里斯托弗·普罗布斯特(1919—1943),白玫瑰组织主要成员。父亲是一位研究梵文的学者,与克里斯托弗母亲离婚后娶了一位犹太女子,但不久后再度离婚,并且因抑郁症自杀。克里斯托弗之后就读于寄宿学校,遇到了亚历山大·施莫雷尔。高中毕业后,加入空军服役。1939年开始在慕尼黑等地学习医学,并结识了朔尔兄妹。1940年结婚,妻子的继父是位当时的政权批评者。之后他曾被征召至俄罗斯前线服役。他直到1943年1月才加入白玫瑰组织,因为此前虽然较早就与其他伙伴认识,但在学校属于不同社团,且组织活动一直非常隐蔽。实际上,他并未参与任何反抗传单的散发,仅仅是起草了组织第七份传单的初稿,而这份文稿在汉斯被捕时正好随身携带,故而被盖世太保获得。汉斯在被捕时曾试图将文稿吞下,但没能成功。审判期间,汉斯也尽力承担所有责任,试图为克里斯托弗开脱,但仍然无济于事。2月22日当天与朔尔兄妹一道被杀害,临刑前接受了天主教洗礼。他的妻子和三个襁褓中年幼的孩子活到了战后。战后有多条城市街道、学校以他名字命名。慕尼黑附近一座国防军新兵训练营在2019年以他名字命名。

(图片6)亚历山大·施莫雷尔(1917—1943),白玫瑰组织主要成员。父亲是德国人,在俄罗斯从事医疗职业。母亲是一名俄罗斯东正教神父的女儿。亚历山大出生在俄罗斯,并接受东正教洗礼,两岁时母亲因伤寒去世。父亲续弦迎娶了一个在俄罗斯长大的德国女子。1921年,全家离开俄罗斯迁移至德国慕尼黑,同时家中俄罗斯籍保姆也一同跟随。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亚历山大同时讲两种语言,并认同自己的双重身份。高中毕业后,进入国防军服役,参加了德奥合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1939年在汉堡成为医学院学生。1940年回到慕尼黑,结识了汉斯·朔尔和维利·格拉夫,并加入白玫瑰组织,参与反纳粹传单的制作。第二份白玫瑰组织的传单,就是出自他的手笔,文中表达了对屠杀犹太人的抗议。1942年夏,作为一名军医被派往俄罗斯前线,这令他十分不满。几个月后回国,继续在慕尼黑进修医学。此后他继续参加反抗活动,曾在慕尼黑的街道建筑上涂写标语。同伴被捕后,他试图逃往瑞士,但在2月24日被捕。4月19日,他被判处死刑。临刑前写信安慰家人,表示自己无所畏惧。7月13日,与胡贝尔被当局在断头台处刑。2007年,俄罗斯境外的东正教会将他册封为“圣徒”。他的肖像也被悬挂在慕尼黑大教堂。

(图片7)维利·格拉夫(1918—1943),白玫瑰组织主要成员。出生于一个信奉天主教家庭,父亲是一位奶制品厂主。维利在家中排行第三。1921年全家迁居至德国西部的萨尔布吕肯。中学时维利就在教堂参与志愿服务。之后他加入过多个天主教青年社团,但这些组织后来均被纳粹当局取缔。他始终拒绝加入希特勒青年团,即使是在面临威胁的情况下。1937年开始在波恩学习医学。1938年曾被指控参加工会活动而遭到短期监禁。二战爆发后,被征召入伍,作为军医参加了德军在比利时、法国、南斯拉夫、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见证了德军在占领区的暴行后,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表达了痛苦的情绪,并有了想要做些什么的意愿。1942年,他作为进修生到慕尼黑大学,结识了朔尔兄妹,很快成为白玫瑰组织的积极骨干。之后他又被短期征召至前线,返回后参加了更多散发传单、涂写标语的活动。他还试图与其他类似反抗团体取得联系。朔尔兄妹被捕后几个小时,他和自己的妹妹安妮莉丝也被逮捕。4月19日,他被法庭以“叛国罪、破坏军事行动”等罪名判处死刑。盖世太保希望从他嘴里获知更多反抗团体、人士的情况,因此直到10月12日才在处决朔尔兄妹的同一监狱以同一方式将其杀害。1946年,家人将他的遗骸移葬至萨尔布吕肯的教会荣誉墓地。战后,多座学校或建筑以他的名字命名。1999年,德国天主教会将他列为“殉道者”。2003年,被追授萨尔布吕肯荣誉市民称号。2010年,以他为主角的传记电影上映。2018年10月开始,每天17时在他被杀害的时间,萨尔布吕肯的圣伊丽莎白教堂都会鸣钟三分钟,以示悼念。他的妹妹安妮莉丝战后整理了哥哥的战时动态、日记等,并因此获得了卡尔斯鲁厄大学社会学学位。

(图片8)库尔特·胡贝尔(1893—1943),白玫瑰组织主要成员。出生于瑞士一个德国人家庭,幼年在斯图加特生活,曾经患中风。1911年父亲故去后随家人迁至慕尼黑居住。后在慕尼黑大学学习音乐、哲学、心理学,1917年获得音乐史相关研究博士学位。1926年成为慕尼黑大学编外教授,主讲心理学及方法论。在课堂上,他的一些政治观点让其在纳粹上台后受到当局关注,也影响到了他的转正。1937年在柏林受邀教授大学音乐课程,并未赴职。尽管他对天主教思想表示公开认同,受到纳粹党的质疑,但仍然在1940年2月成为党员(1943年被捕后被除名)。汉斯和亚历山大1942年12月与他结识,并在次年1月共同撰写了第五张传单。之后胡贝尔起草了第六份传单。4月19日,胡贝尔被判处死刑。7月13日在白玫瑰组织同伴相同的监狱被处刑。他对家人的临别遗言是:“为我高兴吧!我得以为我的祖国而死。”行刑前他喊到:“为新德国奋斗。”慕尼黑大学在战后将主楼前广场命名为“胡贝尔教授广场”。
朔尔家共有兄弟姐妹六人,汉斯和苏菲分别排行第二、第四。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不顾父亲的反对,朔尔姐弟兄妹们先后加入青年团,并且成为积极分子,担任各级干部。
1937年,他们因对国社党的指导精神产生怀疑,并随之传播自由派思想而遭到当局调查。
1938年,朔尔兄妹转而寻求通过天主教教义指导自己的思想。
他们此后的思想深受明斯特大主教盖伦(反国社主义)的影响。

(图片9)汉斯·朔尔出生地克莱尔斯海姆所在位置。二战末期美军在这里与武装党卫队爆发过激战,其历史悠久的老城几乎被毁,仅有一座教堂幸存。

(图片10)朔尔家姐弟兄妹成的城市乌尔姆所在位置。乌尔姆是德国南部的历史名城,神圣罗马帝国时代这里是皇帝的直辖城市。而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1805年拿破仑在此击败了奥地利军队。要说乌尔姆诞生的最著名人物那就非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莫属了。这里还有世界上最高的单顶教堂钟楼(高161.53米)。二战期间,乌尔姆及周边城区的两个卡车工厂、14座国防军营房设施遭到猛烈空袭,80%的中世纪老城也连带被毁。战后,乌尔姆得到很快恢复,如今这里是欧洲经济、科技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2019年,乌尔姆在全球城市500强排行榜中位列253。

(图片11)现代乌尔姆市老城区鸟瞰。中间黑色的尖顶就是拥有世界最高教堂钟塔的乌尔姆大教堂。1944年,“沙漠之狐”隆美尔的葬礼,灵柩也曾经过乌尔姆大教堂,而后葬于附近的小镇赫尔林根。

(图片12)罗伯特-朔尔(1891—1973),汉斯与苏菲的父亲。他在1917—1930年间担任过两座城市的市长。1932年举家迁往乌尔姆市,他在那里创办了一家税务会计公司。老朔尔一直都是纳粹主义的批评者,1942年因称希特勒为“上帝之鞭”而入狱四个月。汉斯和苏菲被杀害后不久,他因收听敌方无线电广播被判入狱18个月。二战后,1945年6月至1948年担任乌尔姆市市长,同时担任巴登符腾堡州议员。1952年与他人合作创立全德人民党。(注:汉斯与苏菲的母亲于1958年去世)

(图片13)克莱门斯·格拉夫·冯·盖伦伯爵(1878—1946),明斯特主教、罗马教廷红衣主教。德国君主主义者、民族主义者,他也认为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不公平。同时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1906—1929在柏林教会任职。1933年被任命为明斯特主教。1934年开始,盖伦就批判纳粹当局,主要针对其种族主义理论。1941年,盖伦公开发表布道,谴责纳粹当局对精神、身体残疾人士的屠杀。该布道成为许多反抗团体(包括白玫瑰组织)的精神指导。战后,盖伦还谴责盟国占领军对德国民众的虐待,包括苏联红军对德国妇女的大规模凌辱、美英军队强占德国房屋、设施等。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曾为武装党卫队著名将领库尔特·迈耶(装甲迈耶)因战争期间事件的审判请求赦免。明斯特是德国西部威斯特法伦州重要城市,1648年著名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在此签订——标志着三十年战争的结束,也是确立近代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事件。明斯特的城市名称在德语、拉丁语中即是大教堂、修道院之意。
中学毕业后,汉斯进入国家劳动训练营,接受半军事化训练,而后入国防军服役。之后入慕尼黑大学学习医学,但被要求在假期需到前线从事服务。
通过对战争的认识和天主教反抗人士的影响,他和苏菲自发组织了反抗团体“白玫瑰”。
他们通过散发传单的形式宣传反抗国社党当局,揭露真相,告知民众在波兰发生的屠杀等等。
此后,他们获得了多名心怀良知和富有勇气的教授、学生支持。
白玫瑰组织参与人数约有十余人。
汉斯与苏菲在被捕前散发的是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结局真相的传单。他们通过在东部前线的朋友得知了德国第6集团军覆灭的实情——此前当局将战事美化为一场壮烈的集体牺牲,从而掩盖高层的错误和冷漠酿成的悲剧。

(图片14)汉斯、苏菲与普罗布斯特(右)在慕尼黑东火车站,为即将出发去往前线的汉斯送行。这是白玫瑰组织成员最常见的一张照片。

(图片15)与上一张照片同一地点。苏菲身后的金属栏杆在战后一度要因施工拆除,遭到了一些民众的抗议。

(图片16)白玫瑰组织于1942年6月下旬散发的第一张传单,号召人们无论在何处,都可以用不合作方式展开反抗。

(图片17)白玫瑰组织印刷的最后一张传单,也是汉斯与苏菲在被捕前散发的传单。上面揭露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大批德军士兵死去的真相。白玫瑰组织一共印刷、散发了六份传单,内容包括号召人们反抗纳粹当局的暴政、揭露在国内和东欧发生的大规模迫害屠杀残疾人和犹太人行为、告知民众战争真相等内容。
2月22日,汉斯与苏菲被“人民法庭”判处死刑。苏菲在庭审中的一段话被记录下来并流传后世:“毕竟,有些人要做先驱,因为我们所写的、说的,也被许多人认同,但他们不敢像我们一样表达出来。”
当天17时许,在慕尼黑施塔德尔海姆监狱,他们在战前从法国进口的断头台上被杀害。
汉斯的临终遗言是:“自由万岁!”
苏菲最后的遗言是:“如此阳光的天气里,我要走了。我们怎敢期望正义占上风,当没有人愿意为了正直的动机牺牲自己的的时候。如果千万人记得我们的牺牲而觉醒并有作为,我的生命又何足惜。”
他们的姐妹兄弟中只有大姐与三妹活到了战后。
2020年,朔尔兄妹中的老三伊丽莎白去世(1920年出生)。
白玫瑰组织的另外成员或曾经协助过反抗活动的亲友被判处6个月到10年不等监禁。
1945年4月,最后一位即将被执行死刑的成员在被处决前迎来了盟军的解放。

(图片18)法庭在审理白玫瑰组织案件期间,维利·格拉夫、亚历山大·施莫雷尔的家人曾经请求赦免他们的亲人。这份希特勒亲笔签名的文件让他们最后的希望破灭。

(图片19)对白玫瑰组织成员的判决书

(图片20)“人民法庭”庭长罗兰·弗莱斯勒(1893—1945)纳粹德国法官,先后担任司法部国务秘书和帝国人民法院院长。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时获得中尉军衔,同年10月在东线被俄罗斯军队俘虏。在战俘营期间,他学习了俄语。1917年十月革命后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兴趣,加入布尔什维克党,担任食物供应部门负责人。1920年回到德国,于两年后获得耶拿大学颁发的法学博士学位。1924年开始从事律师工作,还担任过市议员。1925年加入纳粹党,党员编号9679。之后从事纳粹党的专职辩护律师,并当选德国国会议员。纳粹掌权后,他先后担任各级司法部门行政职务。1942年1月代表司法部部长出席了旨在谋划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万湖会议”(参见本公号另一篇文章)。1942年8月,他被希特勒点名担任了“帝国人民法院”院长。该法院不受司法部管辖,专职负责对各种“政治犯罪”和“国家敌人”进行审理。在他的掌管下,德国的死刑判决率急剧上升,经过该法院审理的案件,90%的案件最终不是定为死刑就是有期徒刑。1942—45年间共宣判超过5000件死刑,其中2600件是由他亲自担任主审法官的第一审判庭裁决。而纳粹德国时期该法庭其他时间(1934—42)的死刑数量与这期间几乎相当。希特勒将他与1935年担任苏联总检察长、在大清洗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维辛斯基相比,称之为“我们的维辛斯基”。弗莱斯勒的庭审风格是喜欢以各种方式羞辱被告,并且用充满表演性的咆哮来辱骂受审者。在白玫瑰组织被捕后,他专程从柏林赶到慕尼黑,亲自审理该案件。此后,他最有名的审判就是1944年对密谋刺杀希特勒并推翻纳粹政权的“720事件”参与者进行的庭审。1945年2月3日,他正在审理”720事件”参与者,德军法比安·冯·施拉布伦多夫中校时,赶上美军轰炸柏林。弗莱斯勒被炸塌的柱子砸中死亡(另一说被弹片击中流血过多)。据说他的遗体被送到医院时,曾有人说:“这是神的审判”。有趣的是,施拉布伦多夫安然无恙,并在后来的庭审中神奇被宣判无罪(此后被关押在集中营)。他是“720事件”参与者中少数活到战后的人之一,后来担任了西德宪法法院法官,1980年去世。

(图片21)弗莱斯勒在审判汉斯(2005年电影剧照)

(图片22)法庭上的汉斯与苏菲(2005年电影剧照)

(图片23)当年审判白玫瑰组织成员的法庭,如今已经成为了历史纪念场所。

(图片24)被关押在监狱中的苏菲(2005年电影剧照)

(图片25)慕尼黑施塔德尔海姆监狱,1943年朔尔兄妹和伙伴们就是在这里被关押杀害。

(图片26)白玫瑰组织的最后一份传单(第6份)后来被辗转带出德国,经过北欧送达英国。1943年7月间,英国飞机在德国投下了数百万张标题为《慕尼黑学生的声明》的传单。这也标志着该组织虽然被破坏,但其宣传的理念得到了更大规模的传播。
二战后,西德、东德的许多城市街道、广场、学校都以朔尔兄妹的名字命名。
1968年,慕尼黑大学政治学院、学院广场也以兄妹命名。
1980年,设置以兄妹俩命名的奖学金。
1982年,德国上映了首部反映白玫瑰组织事迹的电影。
1997年,兄妹被捕的地方被设立了纪念标志,包括殉难的白玫瑰组织所有成员。
1998年,德国最高法院正式宣布二战期间对朔尔兄妹的判决无效。
2005年,二战结束六十周年,慕尼黑大学安置兄妹俩铜像。
同年,德国上映了以兄妹俩最后一段日子为主要内容的新传记电影。
与德国军队中的密谋反抗组织相对应,“白玫瑰”组织运动被认为是二战期间德国民间反抗的代表。

(图片27)位于慕尼黑Perlacher森林公墓的汉斯与苏菲长眠之地,虽然墓碑是两块,但据说他们是在父母要求下被合葬在一个墓穴。在他们墓地紧邻的是伙伴克里斯托弗·普罗布斯特的墓地。

(图片28)战后,德国许多街道、广场都以白玫瑰组织成员的名字命名。

(图片29)东德发行的纪念朔尔兄妹的邮票

(图片30)1968年,慕尼黑大学纪念当年朔尔兄妹抛撒传单的活动。

(图片31)慕尼黑大学前人行道上纪念白玫瑰组织的纪念铭牌

(图片32)位于慕尼黑大学主楼中庭的苏菲头像雕塑

(图片33)慕尼黑大学校园中的朔尔兄妹纪念雕塑

(图片34)慕尼黑的汉斯与苏菲曾经的住处,如今经过翻新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原建筑,但仍有一块纪念牌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白玫瑰绽放过的地方。

(图片35)2023年2月22日,慕尼黑故居前的纪念蜡烛和白玫瑰。

(图片36)英格·朔尔(1917—1998)汉斯和苏菲的大姐,朔尔家的长女。她在战后一直从事弟弟和妹妹的事迹整理工作,并管理着他们的档案。

(图片37)2005年以苏菲和汉斯为主角的传记电影,片长1小时57分钟。

(图片38)2021年10月上演的以苏菲最后时光为主要内容的舞台剧

(图片39)新冠疫情期间,德国曾经有民众反对当局的防疫控制措施,有示威者在游行中打出引用白玫瑰组织的标语。

(图片40)位于柏林的“德国抵抗运动纪念中心”对白玫瑰组织的介绍。

(图片41)2023年2月22日晚慕尼黑大学主楼前的白玫瑰与蜡烛

(图片42)2023年2月22日晚慕尼黑大学主楼外人行道纪念铭牌上的白玫瑰
-
小花园里的生活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8-06 17:5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