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新传今年考什么?导师近5年229篇「论文分析」给你答案!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小伙伴们大家好呀,最近大家复习得怎么样呀? 本周 小田心继续为大家更新「“据”说新传·院校导师论文」专栏 今天 为大家带来的是「“据”说新传·川大篇」~

小田心梳理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传专硕老师们近5年发表的论文(即截至目前知网上能检索到的2019-2023年的论文),希望能为小伙伴们接下来的复习提供方向,帮助大家查漏补缺~ 川大文新学院新传专硕导师目前共有49位,他们所发表的论文的研究主题非常多,其中文学、戏剧影视等方面的内容不是新传专硕考试的重点,因此,小田心没有将相关论文纳入分析范围内。 经过梳理,我们最终选定了近五年有发表论文的新传方向的18位导师,并对其所发表的论文(共计229篇)进行了汇总。 接下来,就请大家跟着小田心来看看,川大导师们近5年都在关注哪些学界热点吧~ (文末可获取「川大导师论文包」哦~) PS:以下排名不分先后顺序哦 蔡尚伟
33篇 论文梳理 [1]车南林,李紫婧,蔡尚伟.西欧广播电视国际传播的“可供性”实践——以英国广播公司和德国之声电台为例 [2]蔡尚伟,杜洋.从文物到综艺:电视文化节目中唐制汉服的运用 [3]张蓝予,蔡尚伟.媒体融合背景下《现代快报》的转型探索 [4]蔡尚伟,周晓言.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对我国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的启示 [5]蔡尚伟,苏静怡.讲好故事: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叙事策略研究——以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6]蔡尚伟,张昕.论书院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7]蔡尚伟,张昕.中国军事主题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创新路径 [8]蔡尚伟,马成益. 以文化为突破 建设“四有新村” [9]车南林,郭慧莉,蔡尚伟.关于“今日俄罗斯”的“一带一路”倡议报道分析 [10]蔡尚伟,丁锦箫.产业融合视阈下文旅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基于对成都的考察 [11]蔡尚伟,张昕.5G时代文化产业演变新场景前瞻 [12]蔡尚伟,丁锦箫.中国战争题材的文创发展趋势与前沿研究 [13]陆子昕,蔡尚伟,王彤.“换头术”新闻报道框架与中国科技新闻报道框架比较 [14]蔡尚伟.居家经济开拓经济发展新模式 [15]蔡尚伟,陆子昕,王彤.科技新闻报道框架结构特点与发展展望——以2014—2017年科技新闻报道为例 [16]车南林,周玲,蔡尚伟.中美电影合作模式与问题——基于2002-2018年的数据 [17]蔡尚伟,周晓言.关于居家产业发展的思考 [18]蔡尚伟,张昕.成都文化产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研究 [19]陆子昕,江洋,蔡尚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媒体转型 [20]蔡尚伟,马成益.“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科幻文化发展初探 [21]蔡尚伟,刘果. 5G时代的文创新场景创想 [22]车南林,蔡尚伟,唐耕砚.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业的影响与对策 [23]陆子昕,蔡尚伟.平面广告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运用——基于民生银行信用卡广告的思考 [24]蔡尚伟.天府文化的历史韵味与时代表达 [25]帅志强,蔡尚伟.闽台乡村文化传播策略及发展路径的研究现状、思路及方法 [26]陆子昕,蔡尚伟.关于成都打造“世界新娱乐策源地”的初步思考 [27]车南林,蔡尚伟,丹尼尔·C·哈林.中美媒体合作的历程、模式与启示 [28]陆子昕,蔡尚伟.“一带一路”背景下成都打造“世界新娱乐策源地”的可行性研究 [29]蔡尚伟,张昕. 壮大四川科幻产业应发挥资源优势 [30]蔡尚伟,时钰鹏.论地方广电的融合发展之道——以苏州广电为例 [31]蔡尚伟,江洋.“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路径分析——以成都为例 [32]车南林,唐耕砚,蔡尚伟.中国与澜湄五国传媒产品贸易特征和竞争性分析 [33] 蔡尚伟,张佳佳.国潮营销在当下的机遇、挑战与发展路径 操慧15篇 论文梳理 [1]操慧,林丽.起源与盛衰:清代民间报房京报再考辨 [2]操慧,张诗萌.从“学科化”到学科构型:中国认知传播研究的自主探进 [3]操慧,林丽.新时代新闻学理论体系:语境、问题与取径 [4]操慧,宋巧丽.近代媒介视野中的“珠穆朗玛”:作为边疆镜像的想象与竞争——基于藏文典籍、《泰晤士报》与我国近代报刊的对照审思 [5]操慧,宋巧丽.数字时代的“诗为媒”:文学生活的跨界建构与话语审美 [6]操慧,林丽.党性和群众性的统一:《新华日报》社会新闻专栏“生活一角”的历史意义和实践启示 [7]白丽萍,曾娅妮,操慧.从《半月谈》看中国主流媒体调查性报道的嬗变 [8]操慧.社交隔间化现象的文化向度 [9]操慧,夏迪鑫.海报参与文学生活建构的媒介化进路与表征 [10]操慧. 以内容科技熔铸思想人文新高地 [11]操慧,夏迪鑫.新闻观点化与观点新闻化——对公共传播视域下媒体话语实践理路的审思 [12]操慧,高敏.《新新新闻》中的“看电影”——报刊与现代文化生活方式的互动 [13]操慧.“共责”与“尽责” 舆论监督“敏感症”如何治 [14]操慧,高敏.符号修辞对地方文化认同再构的文本策略 [15] 操慧,林丽.“五四”前后成都的新报刊流通与新文化传播——以华阳书报流通处为中心的考察 陈华明9篇 论文梳理 [1]陈华明,刘效禹.以信息为轴:信息失序的媒介化治理逻辑再造与实践路径 [2]陈华明,孙艺嘉,余林星.突发事件风险媒介化:“信息疫情”的本质、演化与治理 [3]陈华明.破译政务新媒体出圈传播的密码 [4]陈华明,孙艺嘉.物的想象:考古遗存的媒介属性与主体实践 [5]陈华明,刘效禹,贾瑞琪.媒介何为与治理何往:媒介化治理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6]陈华明,刘效禹.动员、信任与破解:网络谣言的圈子化传播逻辑研究 [7]陈华明,刘效禹.从“凝固”到“流动”:媒介学视阈下的网络舆情再认知 [8]陈华明,孙艺嘉.情感线逻辑下的网络舆情生发演化机理与治理研究 [9] 曹丹,陈华明.传播媒介变迁的四体演进:一个符号修辞学分析 侯洪5篇 论文梳理 [1]侯洪,陈文婷.我国扶贫纪录片的空间生产与影像实践 [2]侯洪,田媛.移动互联网知识付费平台的营销策略研究 [3]侯洪,王卓尔.权威的建构与消解:论科幻纪录片的影像话语 [4]侯洪,王卓尔.电影声音元素的创新运用——影片《她》的听觉呈现分析 [5]侯洪,王爱玲.全国两会期间军事电视节目传播效果探析 黄顺铭11篇 论文梳理 [1]黄顺铭,曾维涵.热点时刻的摇滚诠释:以《乐队的夏天》为中心的考察 [2]黄顺铭,尹梦奇.制作“地点”:众包制图的新地理实践——以“高德淘金”为例 [3]黄顺铭,李宏江.“媒介”视角下的地图知识生产:以开放街道地图为例 [4]黄顺铭,李晓昱.“寄件请扫码!”:电子快递单的移动叙事 [5]黄顺铭,李红涛.何来“真正的媒介社会学”?——兼论媒介社会学的“连续统”观念与诠释社群 [6]李红涛,黄顺铭.从“十字路口”到“中间地带”——英美媒介社会学的边界工作与正当性建构 [7]李红涛,黄顺铭.“驯化”媒介社会学:理论旅行、文化中间人与在地学术实践 [8]黄顺铭,陈彦宁,王周霖欣.公园作为“实践景观”:对洛带公园(1928-2019)的个案研究 [9]刘娜,黄顺铭.看得见的客人:外国领导人访华的国际媒体可见性及其影响因素(1978-2018) [10] 黄顺铭,李文斌,张梦洁.“不只是定格”:数字时代下拍立得相纸的社会生命 [11] 黄顺铭,陈昭博.维基日历作为记忆之所:以“时间”为中心 蒋晓丽33篇 论文梳理 [1]蒋晓丽,钟棣冰.再论新闻述真变异的重构——基于“文本引导解释”与“收受真实”视角 [2]蒋晓丽,郭立琼.话语朝觐与日常图景:大学校长演讲的仪式旅行 [3]蒋晓丽,钟棣冰.“数据主义”滥觞下的新技术人文:智能时代算法传播的价值转型 [4]蒋晓丽,杨钊.“可见即收益”:网络文学平台化生产的可见性研究 [5]蒋晓丽,钟棣冰.“役于物”到“假于物”:算法焦虑背景下短视频用户“再驯化”实践研究 [6]蒋晓丽,夏晓非.文本、语境与价值:策展新闻的融合叙事表达 [7]蒋晓丽,杨钊.媒介社会学中国旅行的路径、路标及再出发 [8]蒋晓丽,刘肇坤.以数字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 [9]蒋晓丽,钟棣冰.在线信息支持会增强HPV疫苗接种意愿吗?——一个基于健康信念的中介模型 [10]蒋晓丽,钟棣冰.智能传播时代人与算法技术的关系交迭 [11]蒋晓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的变迁研究 [12]蒋晓丽,王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的战略指向 [13]蒋晓丽,李晓蔚,张放.“讨公道联盟”:跨文化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网络私刑行动研究 [14]蒋晓丽,钟棣冰.“解释社群”与专业媒体:符号学视域下新闻述真变异的重构 [15]杨珊,蒋晓丽.全员媒体视角下新闻生产社会化协作的应用传统与业务机制研究 [16]欧勤扬,蒋晓丽.新时代主流媒体发展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路探究 [17]蒋晓丽,郭旭东.媒体朝圣与空间芭蕾:“网红目的地”的文化形成 [18]蒋晓丽,王迪.回看网络学术社区:传播关系、网络、权力下的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研究——以中文网络学术社区小木虫论坛为例 [19]蒋晓丽,王玮.网络玄幻IP世界建构的叙述机制研究 [20]蒋晓丽,叶茂.从介入到共生:新冠疫情媒体报道中专家话语的表达修辞 [21]蒋晓丽,朱亚希.“知识求人”的时代:网络语境下的知识变革及新知识素养构建 [22]蒋晓丽,林正.万物互联语境下新闻传播教育的知识谱系重构刍议——基于知识生态学的视阈 [23]杨珊,蒋晓丽.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UGC生产动机的模式与演进探究 [24]蒋晓丽,郭旭东.社会化表演的网络文本世界——符号叙述学视域下美国总统政治的媒介话语分析 [25]蒋晓丽,郭旭东.媒介空间中的“耗费”式抵抗——基于日常抵抗理论的茶馆文化研究(1912-1949) [26]王亿本,蒋晓丽.伴随文本框架下新闻文本的意义生产研究——以中美女主播“越洋对话”为例 [27]郭旭东,蒋晓丽.从整体到多元:论传播学本土化的地方性视角 [28]林正,蒋晓丽.作为信息性社会支持的心理健康干预式报道的意动叙述 [29]蒋晓丽,蓝启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30]蒋晓丽,朱亚希.移动网络时代“复合空间”生成的层级要素及其耦合逻辑 [31]蒋晓丽,林正.传播隐私管理视阈下社会化媒体个人信息分享的边际困境 [32]蒋晓丽,贾瑞琪.顺应社会变迁 调整三重利益:媒体深度融合的核心要义 [33] 王博,曹漪那,蒋晓丽.数智时代新型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融合实践进路 王炎龙31篇 论文梳理 [1]王炎龙,江澜.基本概念、知识体系与实践拓展:出版学研究的阐释向度 [2]王炎龙,王子木.召唤、同化与分化:读书博主的媒介化劳动过程研究 [3]王炎龙,王石磊,罗建军.“在地”理性:生命历程视域下医院女性护工的健康实践 [4]王炎龙.郝金华.以“刺”为媒:作为身份象征的明清名片及其媒介功能 [5]王炎龙,江澜.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我国出版人才培养的行动逻辑及体系构建 [6]王炎龙,江澜.纸质阅读的价值重构和路径探究 [7]王炎龙.当代年轻人为何排斥热度营销 [8]王炎龙,江澜.智能书店公共阅读服务的建设模式和实践路径 [9]刘义军,江澜,王炎龙.知识服务重构下数字出版生态耗散结构研究 [10]王炎龙,王菾.体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特征与文化内涵——以冬奥题材创作为例 [11]王炎龙,王子木.日常生活媒介化与公共信息服务文化治理——基于编辑把关的视角 [12]王炎龙.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演进发展研究 [13]王炎龙,王石磊.“驯化”微信群:年长世代构建线上家庭社区的在地实践 [14]王炎龙,刘叶子.政策工具选择的适配均衡与协同治理——基于社会组织政策文本的研究 [15]王炎龙,江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基本逻辑——从媒体话语叙事到文化价值认同的新透视 [16]王炎龙,郭玉.话语共识与协商回应:文化宣传类提案的传播互构研究 [17]王炎龙,秦翊珊.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导向把关 [18]王炎龙,吴艺琳.海外科学传播的概念、议题与模式研究——基于期刊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的分析 [19]王炎龙,聂帅齐.分化、跨界与融合:媒介变迁视域下出版理念变革三重进路 [20]王炎龙,刘叶子.情境、应对与修复:公益组织的舆情危机传播与治理研究——基于湖北红十字会新冠疫情事件的分析 [21]王炎龙,刘叶子.主体属性与话语表达:公众人物的影响力传播与构建研究——基于《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榜的分析 [22]王炎龙,李长鸿.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布局与建设的分析——基于人才培养的视角 [23]王炎龙,刘叶子.青春校园题材剧悬浮化倾向及纠偏路径 [24]郭萌萌,王炎龙.“转文化”: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范式转换的逻辑与方向 [25]王炎龙,邱子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媒体融合的格局重构 [26]王炎龙,李长鸿.新中国70年出版业发展态势与运行逻辑 [27]王炎龙,刘叶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公益机构微博信息传播网络研究 [28]王炎龙,邱子昊.人工智能时代出版产业链重构研究 [29]王炎龙,江澜.全民阅读主题活动的社会动员机制研究 [30] 张维胜,江澜,王炎龙.“台词”编码与“舞台”适应:粉圈用语意义生产的拟剧社交展演 [31] 刘义军,周艺培,王炎龙.生活的健康量化:时间管理媒介中的双向驯化与秩序编写 徐沛5篇 论文梳理 [1]彭帆影,徐沛.新主流电影的音乐与声音叙事研究 [2]徐沛,杨璐嘉.南征还是北伐?一场战争的两种视角——对民国画报的图像表征分析 [3]徐沛,常开,李梦阳,龚昱文.体育报道中的性别、国家与时空拓展——以三家国内媒体的2018年澳网报道为例 [4]徐沛,陈静.技术变革与高校新闻摄影教学的应对 [5]徐沛,王炎.从“陌生人”的视角消解刻板印象——兼论彼得·海斯勒非虚构报道中的人物塑造 张放11篇 论文梳理 [1]张放,甘浩辰.政务社交媒体拟人化互动中的感知人格类型效果研究——基于政务微博实验数据的调节与中介效应检验 [2]张放.祭如在:中国传统民间家庭祭祀的沟通想象建构 [3]张放,刘昊.互惠视域下网络互助的持续参与动力探析 [4]张放,范琳琅.公共危机中社交媒体辟谣信息采纳的关键要素探究——基于新冠疫情微博辟谣文本的计算分析 [5]张放,杨颖.网络表情符号的信息效应——基于“迷之微笑”的实验研究 [6]杨恬,张放.关系动机驱动自我呈现策略的跨文化逆反效应——基于在美中国旅居者社交媒体使用的实证研究 [7]蒋晓丽,李晓蔚,张放.“讨公道联盟”:跨文化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网络私刑行动研究 [8]张放,杨颖.移动政务视频碎片化传播效果的实验研究 [9]张放.偏移的转折点:传播学史上被“受众民族志”遮蔽的“双重转向” [10]张放,甘浩辰.疫情心理时空距离对公众情绪的影响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期微博文本面板数据的计算分析 [11]张放,杨颖,吴林蔚.政务微信“软文”化传播效果的实验研究 张玉川11篇 论文梳理 [1]张玉川,陈力丹.地位边缘、管控严格的土库曼斯坦新闻传播业 [2]张玉川,陈力丹.历史悠久、发展缓慢的乌兹别克斯坦新闻业 [3]张玉川,陈力丹.不断变动中的吉尔吉斯斯坦新闻传播业 [4]王淳,张玉川.环境新闻的话语修辞:以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为基准点的三角对比 [5]陈力丹,张玉川.沙特阿拉伯新闻传播业的历史与特色 [6]张玉川,王淳.我国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体系的构建 [7]陈力丹,张玉川.曲折、漫长的印度尼西亚新闻传播业的历程 [8]张玉川,洪雪亭.我国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问题——基于对84所高校国际化课程设置和国际交流的分析 [9]张玉川,刘军君.“一带一路”与地方纸媒中东欧报道框架 [10]张玉川,陈玉.“一带一路”背景下主流媒体对“中东欧”报道的框架分析——以《人民日报》2008年至2018年报道为研究对象 [11]田昕,张玉川.传统媒体新媒体转型的磨合话语研究——以《界面新闻》为例 胡易容11篇 论文梳理 [1]胡易容,杨登翔.巴蜀符号:巴蜀文化的源头与活水 [2]胡易容,康亚飞.“‘沉默’传播”:中国古代“讳文化”的普遍符用学阐释 [3]胡易容,赵毅衡.意义世界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 [4]胡易容.传播研究的符号学范式、流派及观念 [5]胡易容,任洪增.新纪录电影身份的符号学考察 [6]黄晓瑜,胡易容,郭威博.数字化背景下广西壮族图腾文化的传承价值研究 [7]胡易容.传播符号学的历史语境与中国路径 [8]汤文莉,胡易容.符号学视域下广告中的留白研究 [9]胡易容.“后真相”时代传播符号的“意义契约”重建 [10]胡易容.“巴蜀图语”理据研究与中国符号学体系 [11]胡易容,任洪增.艺术文本中“空符号”与“符号空无”辨析——电影人物影像符号“不在之在”的表意机制 饶广祥8篇 论文梳理 [1]饶广祥.一生形式的意义:对赵毅衡学术生涯45年的采访 [2]马姣姣,陈英娴,章富淼,饶广祥.2020年中国符号学发展研究 [3]饶广祥,段彦会.泛广告:人工智能时代的广告变革 [4]段彦会,饶广祥.2019年中国符号学发展研究 [5]饶广祥,喻娴婷.理据回旋:身体的自然表意与诚信建构 [6]饶广祥.公益广告的公与私:一个符号学的观点 [7]饶广祥.论“泛广告化”传播的符号学机制 [8]饶广祥,陈艳杰.从“呈符中停”到“庸常回归”:商品设计艺术化的意文机制 朱天18篇 论文梳理 [1]朱天,高敬.“敏捷管理”在智媒内容生产中的引入与使用 [2]朱天,齐向楠.媒介化视野下短视频的概念想象、逻辑延伸与价值审视 [3]朱天,杜相益.还原与想象:纪念性议题新闻游戏传播中的记忆建构 [4]朱天,吴曦聪.我国地面频道转型的现实特征与发展动因 [5]朱天,齐向楠.内涵、逻辑与影响:媒介化社会中的互联网“出圈”现象解析 [6]朱天,吴曦聪.融媒传播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的创新路径探析——以总台央视新闻频道评论类节目为例 [7]朱天,唐婵.市县“垂直融合”的基本理念、实践策略与发展路径——基于管理者、实践者、研究者共同关注视角的对话 [8]张诚,朱天.县级融媒体中心嵌入社会治理路径与成效:创造公共价值与矛盾就地化解 [9]朱天,唐婵,张诚.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基于《新闻联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观察分析 [10]朱天,文怡.从理念到实践的“在地化”探索——对四川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践的观察解析 [11]朱天,唐婵.政策赋能、业务扩容、系统转型——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几个关键概念的观察辨析 [12]张诚,朱天.从“集成媒体的新机构”到“治国理政的新平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方位坐标及其功能逻辑再思考 [13]朱天,唐婵.对省级党媒政经类客户端新闻生产理念与实践的观察解析——以“四川观察”和“川报观察”为例 [14]朱天,许果涵.民族文化的重构:国产动画电影的全年龄之路 [15]朱天,张诚.互联网“下半场”中传媒经济的人类“尺度”:一种基于互联网圈子的推演 [16]朱天,马超.我国广电公共服务研究的文献追溯与价值辨析(1980-2018) [17]朱天,唐婵.优化结构 创新赋能——2018年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变革的观察与思考 [18]朱天,马超.我国广电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不平衡问题探析——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实证研究 朱至刚9篇 论文梳理 [1]朱至刚.新闻史书写如何“系统化”:基于对“系统化”的理解 [2]朱至刚.“新媒介”的使用成本:影响近代中国广播基层分布的关键因素 [3]朱至刚,郭冲.“战后的中国”:全面抗战期间国统区新闻学的构造维度 [4]朱至刚.试论“有报之县”在近代中国的增长轨迹:侧重于对其动力机制的阐释 [5]许安,朱至刚.报刊的运动何以“有机”——侧重于马克思彼时“世界”观念的分析 [6]朱至刚.“我们”为何以“新闻”为起点——试析《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的理论构造 [7]朱至刚.作为方法论的“阶级”:试论1930年代初中国“新的新闻学”的缘起和展开 [8]朱至刚.戊戌时期的四川士林与本省维新报刊——以宋育仁为切入点的考察 [9]郭冲,朱至刚.学习、交流与抗争:作为媒介的民国报纸展览研究 蒋忠波3篇 论文梳理 [1]曹漪那,蒋忠波.电影人工智能形象对人机关系认知的影响 [2]蒋忠波,师雪梅,张宏博.人机传播视域下算法新闻可信度的感知研究——基于一项对大学生的控制实验分析 [3]何志荣,于洋,蒋忠波.媒介融合时代“议程设置”理论变迁——专访“议程设置”提出者之一唐纳德·肖 张悦6篇 论文梳理 [1]张悦,沈熠.迈向纵深:媒体融合的评价指标构建与成效考察 [2]张悦,张宏伟.主流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建构与建设现状 [3]张悦.拓展叙事方式 提升新闻价值——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评析及思考 [4]张悦,谭晓鸥.演绎自我: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新媒体实践 [5]张悦.网络舆论压力下的司法系统舆情应对研究 [6]张悦,詹旻婧.智能化趋势下两会融媒体报道的新亮点 刘娜7篇 论文梳理 [1]刘娜.人设:作为一种风格的想象 [2]刘娜.论不可靠叙述风格的编码:一个符号学的分析 [3]刘娜,黄顺铭.看得见的客人:外国领导人访华的国际媒体可见性及其影响因素(1978-2018) [4]刘娜,田辉.国事访问的国际媒体可见性及其影响因素——以1978—2018年我国领导人出访的报道为例 [5]刘娜.新风格学:从语言风格学到文化符号风格学 [6]刘娜,杨钰琳.数字媒体对城市地方感的建构及空间实践的影响——以四川乐山为例 [7]刘娜.“文体学”还是“风格学”:一个学术概念的考察 杨恬3篇 论文梳理 [1]张弩,周宇翔,杨恬.AI技术在财经新闻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2]杨恬,张放.关系动机驱动自我呈现策略的跨文化逆反效应——基于在美中国旅居者社交媒体使用的实证研究 [3]杨恬,马小钰.美国汉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认同调查与研究 小伙伴们可以滑动论文梳理列表,详细查看各位老师在近五年发表的论文,对川大老师近五年所关注的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哦~ 下面,小田心将针对老师们近五年发表的论文,给大家做一个汇总,便于大家进行补充性复习。 近5年川大导师关注到的内容: 媒介仪式理论、传播媒介变迁、认知传播、符号传播、国际传播、舆论(舆论监督、网络舆情)、科学传播、危机传播、品牌传播、议程设置、媒介社会学、新闻游戏、框架、乡村传播、公共传播、智能传播(智媒体及其内容生产)、人机传播、沉默传播等 融媒体报道、财经新闻、新闻真实、调查性报道、体育新闻、科技新闻、主流媒体与新型主流媒体(主流媒体与社会治理、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与主流媒体担当、媒体转型、新型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媒体深度融合、县级融媒体、新闻政策、环境新闻、新闻观点化与观点新闻化、策展新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性与群众性、人与技术的关系、新闻生产的社会化协作、新冠疫情媒体报道、报刊的有机运动、新闻价值、《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泰晤士报》、报房京报等 社交媒体、中华文化认同、数字地方感与媒介化地方、饭圈(粉圈用语)、媒介物、量化自我、诠释社群、讳文化、网络祭祀、准社会互动、网络互助、短视频、数据主义、话语朝觐、数字劳动、媒介化劳动、信息失序、可供性、可见性、AIGC、算法(算法焦虑、算法治理)与算法新闻、信息疫情、网络私刑、圈子与出圈、网络谣言与辟谣、媒体朝圣、网络表情符号、自我呈现、政务新媒体、人设、社交隔间化、媒介化(媒介化治理、风险媒介化)、隐私问题、“转文化”、社会动员、众包地图、知识生产等 新主流电影、电视文化节目、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科幻纪录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地面频道、体育题材电视剧、青年校园题材剧等 国潮营销、文化创意产业、居家经济、居家产业、宅文化、知识付费、热度营销、数字出版、知识服务等 泛广告、人工智能时代的广告等 结合川大的历年考题以及老师们的研究课题,小田心建议大家可以重点关注数字劳动、算法与算法新闻、AIGC、媒介化与媒介化治理、国际传播、舆论、社交媒体、主流媒体与新型主流媒体、媒体深度融合、县级融媒体、智能传播、人机传播、人与技术的关系、短视频、中华文化传播、可供性、可见性、网络谣言与辟谣、新闻真实、知识付费、品牌传播、新闻游戏、调查性报道、体育新闻、策展新闻、出圈、网络表情包、自我呈现、政务新媒体、人工智能时代的广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框架、新闻生产的社会化协作、隐私问题、报刊的有机运动、新闻价值、新闻评论、传播媒介变迁等方面的内容。 田心说 以上是小田心为大家整理出的四川大学新传专硕的导师们近五年的论文,这些论文在某种程度上也为我们后期的拓展学习指明了方向。但小田心要提醒大家,以上内容只需结合真题用来查漏补缺即可,无需整体全面重新复习。 本期内容就到这里啦~内容很多,大家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和积累哦~ 如何获取川大导师论文? 请移步公众号扫描二维码添加豆豆学姐为好友并回复“我要川大导师论文”,参与活动后即可获得(如无法添加学姐 请私信小田心) 这么多论文,如何高效掌握专题?
针对川大新传专硕开设的「田心·冲刺课程」已经将适合24级小伙伴吸收的导师论文梳理并总结成了专题,帮助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需要学习的专题内容,「专题课程」也可以单独报名,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划线文字了解课程详情~ 川大专题课程点我了解 川大冲刺课程点我了解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