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感受到的历史
查看话题 >【合集】汉阙里的丞相——寻找北伐路上的诸葛亮

这并不是通俗说史的杂谈,更不是研究历史的专著,只是一名三国老男孩的自我修行之旅。
今年年初,当走出停摆三年的生活,重新面对旅行这件曾经最熟悉也最热爱的事情时,我却陷入了劫后余生般的迷茫。某次,在看一系列说三国的网红视频时,一个搁浅了几年的念头,开始在灵魂深处被唤醒,并再度熊熊燃烧:我要继续重走三国古迹巡礼。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从小痴迷三国的三十年铁粉,一直都有个梦想,想以属于自己的方式,来解读我心目中的三国时代。写小说吧,我是天生缺乏想象力的人,写虚构不是我的长处;写通俗史吧,三国已经被翻来覆去讲烂了,以我的修为也写不出什么新花样。想来想去,用旅行来串联历史,对我来说是最讨巧,也是适合的方式。
大方向定了,去哪呢?三国那么多人和事,此时在脑海中浮现的,是五丈原的秋风下,诸葛丞相归天的场景。在我心中,三国时代有很多起点、很多高、很多转折,但永远只有一个结局——五丈原。
于是,三个念头不谋而合,就有了这趟旅程,和这篇这趟北伐之旅的游记。

1.为什么我想重走“六出祁山”之路?
在开篇,我谈了谈重走北伐之旅的初衷,这源于一位三国老男孩的情怀,也是想从地理上考察一番祖国的山川形胜,更想追寻丞相的事业与人格,三重意义的叠加下,让我在踏上这趟旅行之初,就怀着强烈的期待。
2.风起汉中:丞相的棋局
旅途的第一站,是三国时蜀汉的陪都,也是“汉人的老家”汉中。汉中市区以楚汉文化为主,三国遗迹并不多,在汉中博物馆吃瘪后,我来到了传说中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拜将坛”,以及褒斜道入口的“石门栈道”,分别从政治和地理上谈了谈对丞相坚持北伐的理解。
3.虎踞沔阳:定军山下,武侯墓前
第二天的目的地,是“六出祁山”期间丞相的常驻地,北伐真正的心脏,勉县。在攀登了中国京剧界最著名的山头——定军山后,我来到了山脚下的武侯墓,这是丞相自己决定下葬的地方,也是全宇宙唯一的武侯墓。在这里,我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并遇见了作为“人”而不是“神”的丞相,显得之后在马超墓和诸葛古镇的旅程要平淡很多,对于北伐的意义,此刻也在我心中完全成型。
4.龙游祁山:杜甫的奇幻漂流
5.箭啸木门:六边形丞相是怎样炼成的
离开汉中后,迎接我的是穿越“祁山道”的旅程,一路经过了勉县、略阳县、徽县、成县、西和县、礼县,这段路就是“祁山”的所在,其中有成县的杜甫草堂,位于礼县的祁山堡,以及木门道武侯祠,在这里,我见证了丞相是如何从战场新手进化成能打能抗的“六边形战士”,伴随着落日西飞滚滚,到达了甘肃天水,这里有很多值得记住的名字,比如凉州,陇西,以及街亭。
6.雨歇天水:陇西的风与月
在天水的一天,我度过了与三国关系不大的一天,先是拜访了李广的衣冠冢,缅怀了“飞将军”的悲剧人生,而后本着“来都来了”的原则,去了著名的麦积山石窟,只是囊中羞涩,没见到乙弗氏的魏后墓,然后去了一处叫“街亭古镇”的地方,这里是可信度不高的街亭古战场所在地,最后在秦安县度过了“老秦人”般粗犷豪放的一夜。
7.雾卷街亭:国运坠落于关陇大地
第五天的行程,是要翻越陇山,也就是古诗词里著名的关山。在逛完新时期时代的大地湾博物馆后,我来到了传说中的街亭古战场,虽然真实性也存疑,但是对于街亭,这个老三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足以让我感怀许久。而后在穿梭陇山腹地的途中,我见到了早年间秦人给周王室放马的关山草原,傍晚抵达了陇山东侧的陇县,来到了龙兴之地关中。
8.云横秦岭:一场很(没)有必要的火车旅行
第六天,清晨驱车到宝鸡后,我我迎来了旅程中最意料之外的一天。我先是乘坐了穿梭在秦岭山中的6063小火车,一辆写满故事的绿皮车,在秦岭深处下车后,因为打不到回程的车,我开启了一场无奈又充实的Mountain walk,最后坐上了好心人的车回到了宝鸡。在这里,丞相操盘了比较无厘头的第二次北伐,随着旅行的深入,对于北伐的方略和地理的阻隔,我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9.星落秋原:直到北伐尽头
从宝鸡一路向东,我终于来到了三国的终焉之地,宿命的五丈原。在这从小魂牵梦绕的地方,按说心情是酝酿到位了,但是现在的五丈原景区,特别是“五丈原诸葛亮庙”,却让我十分别扭,多少有些扫兴和遗憾。但是在北伐事业的尽头,我还是转换下心情,好好地向丞相说了再见,而后再次深入秦岭,经历了近四个小时的惨烈堵车后,终于在凉爽的太白县落脚。
10.月明寒溪:时间从此流逝
旅程的最后一天,在从秦岭深处回归汉中的路上,我捋了捋从丞相死后到蜀汉灭亡的历史,而后在留坝县,遇到了传说中张良修仙的紫柏山,以及留侯祠。十天的旅程,结束在一处叫寒溪的地方,这里是传说中“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地方,在这儿,大汉的第一位丞相,和最后一位丞相,跨越四百年的时光重叠在了一起,我心目中的丞相——一位重信念的人,一位有温度的人,也是一位干实事的人,一位被过分高估的凡人,一位被严重低估的伟人,也终于定格在了汉中的落日中。
10天的旅程、4个月的写作、8篇正文、13万字的文稿、30年的情怀……对我来说,这套读书、旅行、写作的combo,不仅是充实的圆梦之旅,更是一场人生的修行。在旅途中,我彻底完成了对三国历史的“去演义化”,而在写作的后半段,我能明显感觉比前半段更流畅顺滑了,这整个过程,都让我找回了难得的专注力与充实感。
所以,在毕业工作整整十年的2023,完成这篇游记,就是我献给自己最好的纪念礼物。
最后,再谈几点感想吧。
首先,旅行和历史真的是绝佳的CP,因为在路上,能看到的不只有史书中的苍白剪影,还有在武侯墓前,在祁山城下,在街亭山顶,在五丈原上,共同创造的一段独一无二的历史,这段历史不属于古人,不属于别人,只属于我自己。老话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知识是他人的,但人生经历永远是自己的,我也建议喜欢历史的人,可以多出去走走看看,失望归失望,但那种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感觉,是书本无法带来的。
然后,我一直以来有个梦想,是走遍全国的三国古迹,这次的北伐之旅,算是三国主题旅行的尝试,如果还有机会的话,我最想走的是魏武挥鞭,那个三国唯一男主的创业之旅:从陈留起兵、洛阳讨董、兖州鏖战、许昌奉迎、宛城故事、下邳破吕、官渡对垒,最后到安阳的曹操高陵,去重新认识那个中二期最崇拜的男人,那段东汉末年最风云激荡的岁月。所以有机会的话,下次再见吧。
最后,在北伐之旅前,我就打算着写一系列的游记,但最初的计划只是写个短篇,大概是抑制不住积攒多年的洪荒之力,越写越上头,才有了现在的篇幅。除了满足之外,这也给了我一点不自量力,只有要兴趣和毅力,似乎普通人也能创作不普通的东西出来。
曾经对我影响最大的历史书,除了《三国演义》,就是《明朝那些事儿》。高中的时候,读得我如饥似渴,当时一度的梦想,也是成为当年明月这样的人。读到大结局时,除了陷入emo的贤者时间外,印象更深的,却只是一句毫不相干的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当时的我,对这个收尾并不太理解,写完洋洋洒洒几百万字,看惯了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的你,最后用了一句鸡汤,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现在的我能想到的,是一句同样很俗,却又值得细品的话。就用这句话,作为最后的结尾,来送给当初那个沉醉于《三国演义》的青涩小伙吧。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