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洙泗”考 作者:王庆昆

外地客人来泗水考察。他问参与陪同的我:洙泗相连,这“洙泗”之洙水在什么地方?
这个问题,我说不清楚,于是求教专家,翻阅志书,得到的是不同的说法,所以一直没有回答林先生。此问题悬疑在心中好长时间了,作为一个生长、工作在泗河之滨的当地人,我总觉得应该给林先生一个答案,一个自己思考的答案,也便于回答今后有此提问的人。
迥异的洙水论
“洙泗”,即洙水和泗水两条河的简称。
“洙泗”之“泗”,古代称泗水,今称泗河,主要源头是山东省泗水县东部的泉林泉群,流经泗水县、曲阜市、兖州区、邹城市、任城区、微山县等县市区,注入南四湖。今天的泗河仅仅是古泗水的上游一段。这没有异议。
“洙泗”之“洙”,即洙水,从古至今则争议颇多,观点迥异。现将几种影响比较大的观点分述之。
发源于五泉庄,后世浚复的洙水。此说,洙水发源于曲阜城区鲁国故城遗址东北角的五泉庄,西流二三公里后,经孔林南门,折向南,流入小沂河,汇流后西去注入泗河。据称,春秋时代的鲁国国都以洙水河作为北面和西面的护城河,引小沂河水作为南面的护城河。目前,曲阜市浚修了洙水河,在五泉庄村北修建碑亭。碑亭中有一明代石碑,碑的正面刻着“浚复洙河”四个篆体字。碑亭以西,开挖了泉池。泉池有水无泉。池中的水和向西流淌的河水,通过人工渠引自于上游泗河红旗闸水库。
发源于新泰市东北,故道久湮的洙水。此说,洙水发源于山东省新泰市东北部,曲曲折折流至泗水县以北与泗河合流,向西流至曲阜城东北,又与泗河分流,向西经过兖州至济宁,与洸水汇合,折向南注入泗河;并否定发源于五泉庄说法:“今曲阜至兖州间故道久湮。有洙水自曲阜城北孔林之东,西南流入沂水,与古洙水无涉。”
发源于临乐山,先分后合、合后再分、分后再合的洙水。《水经注》说,洙水发源于泰山郡临乐山(待确考);又向西经过泰山郡东平阳县(今新泰市);向西南流至卞县(今泗水县)进入泗河;向西流至鲁县(今曲阜市)东北,分为二水。水侧有故城。洙水向西北流,流经孔里(今孔林区域)以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洙泗之间”(指洙水和泗水之间,有时指二水流过的区域,有时泛指鲁国的辖区);洙水又流向西南,分出一枝津(河汊);又向南经过瑕丘城(今兖州城东北)东;又西南经过南平阳县(今邹城市西北部);洸水汇合汶水、洙水分支后,从西北方向来注入洙水。然后,洙水又向南流至高平县(今邹城市太平镇附近),再向南流淌,注入泗河。
前文《水经注》提到洙水向西南流至卞县(今泗水县)的一段,今称放城河,主源发源于新泰市太平顶山西麓,流经放城镇,进入泗水境内的贺庄水库,属于泗河源头处的一个支流。
发源于邾子山,来自泗邹边界的洙水。清末泗水人王廷赞认为,当今流经泗城的济河,即是古洙水。王廷赞在四川多地任过知县、知府,辞官回家后,考察家乡山水,著成《泗志钩沉》一书。该书说:在泗水县城东南五十里,有一座山,名叫柱子山,亦名邾子山,或名邾峰。洙水发源于此山西北麓,向西北流经张庄村、孙徐村、泗城,曲转七十余里,在泗城东北角注入泗河。
王廷赞否定《水经注》的观点,认为:“因耶合爷耶蓋爷音同,误以为洙源于蓋。去岱东之蓋三百里,去岱南之蓋七十里,水绝非洙,山绝无临乐山。后人又不确考,而牵强附会,以龟阴之水为洙源,遂沿误而益误。”
发源于龙堂山,上源改道的洙水。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的《水经注疏》中,既否定洙水发源于泗水县东关山(放城河)的发源地,又否定洙水发源于五泉庄的说法。他认为当今的柴汶河(大汶河的一条支流,因流经汉代柴县故城,故名柴汶)上游一段,即古代的洙水。他如是说:“新泰东北之小汶河,发源龙堂山(位于新泰市龙廷镇以东,与沂源县交界处),即古之洙水无疑。惟今小汶(河)在古卞县之东北,已合柴汶(河),而不西南入泗(河)。此洙水之变迁,后世求洙水而不得,或谓泗水县东关山有洙水,或谓洙水出曲阜县南五里平地,皆非也。”
泗水县原文物馆馆长赵宗秀同志《洙泗考》一文,同上述说法相近,并进一步作了求证:“泗水县境内的华村河,即古洙水。以上几种说法之所以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就是画地为牢,仅仅局限于泗水和曲阜的小圈子,盯着西北方向去按图索骥。必须扩大视“,从另一角度去寻找答案。不妨先从汶水说起。小汶河发源地在新泰东北的龙堂山,上游比《水经注》所说增加了相当长的距离。它增长了的部分,恰恰与《水经注》关于洙水上游的情况正好相符。洙水和小汶河,一入泗,一入汶,各有自己的源头和流向,原本属于两个不相关的水系。由于改道的原因,洙水的上源便与泗水隔绝,转而变成了小汶河的新源头。改道的时间在宋元之际,地点在新泰(市)西南孙村至小协一带。”
以上各种关于洙水的观点,不仅发源地不同,流向不同,而且还有“洙”与“泗”谁在南、谁在北的问题,孰真孰假?
洙水之浅证
比较前文所述的五种观点,结合现场考察,笔者谈些浅见,期待有关专家指正。笔者认为:
一是“洙泗”,即洙水和泗水,为春秋时期鲁国孔子家乡的两条河。“洙泗”二水均在鲁国都城以北附近。
二是洙水是泗河右侧的一个汊流,自东而西流淌,洙水在北,泗河在南;分汊口在当今曲阜市境内东瓦头村东北附近。洙水流至下游古高平县渊今属邹城市冤的茅乡城以东,注入泗河,合为一体。
三是泗河原为主汊,后世逐步淤积成陆地而消失,洙水反而变成了主河道,至今仍在。后世人们改称此处洙水为泗水、泗河,又称洙泗河。
四是明代以来,包括一些文人墨客,通常所称的洙水有两条,一条是曲阜市境内从五里庄到孔林之洙水;另一条在曲阜市境外,泗水县东北部之洙水。以下从五个方面证之:
古籍的印证。孔子时代(前551年-前479年)距今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尽可能地从孔子047时代或者离孔子时代较近的古籍中寻找关于洙水的线索,比较接近真实。
左丘明(前502-前422)《左传庄公九年》:“冬,浚洙。”京相璠、服虔、杜预并言:“洙水在鲁城北,浚深之,为齐备也。南则泗水。夫子教于洙泗之间,今于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领徒之所也。”
公羊氏《春秋公羊传》说:“洙者何?水也。浚之者何?深之也。曷为深之?畏齐也。注云:“洙在鲁北,齐所由来”。“然则近国北自有洙水,何故远至棠地(今鱼台县境内)而观鱼乎?”
司马迁(约前145要前87年)所著《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以上古文片段提供的历史情况是:早在2699年前,比孔子出生的时间还要早134年,鲁国境内就有一条叫“洙水”的河,这条河易淤积,需要疏浚。为了防汛,更为了都城的防卫,鲁国在公元前685年的冬天把它挖深挖宽,来防备齐国。左丘明仅比孔子小五十岁左右,他的记载应是比较真实的。战国时期的公羊氏,离孔子时代还算不远。他说洙水在都城以北,离都城很近。司马迁说,孔子去世后,埋葬在鲁城以北的泗河之滨。这可以理解为孔子墓、泗河均在鲁城以北。服虔是东汉时期的人,京相璠、杜预是西晋时期的人。这三个人给《左传》加注解,说法一致,进一步阐明:洙水、泗水二水都在鲁国都城以北,泗水在洙水以南。孔子领徒讲学的地方就在这两条河之间。
为何洙水易淤积?前文提到泗河输沙量大,洙水是泗河的一个汊流,又处泗河山区转鲁西平原之端,比降变小,水流变缓,泥沙沉淀而逐年抬高河床。正像杜预所说:“观春秋,庄公九年浚洙,知其易湮也。”
为何疏浚洙水能防御齐国?因为那时鲁国南部以漷水为界与弱小的邾国(今邹城南部和滕州一带)为邻,北则与强大的齐国接壤,齐国和鲁国之间没少发生战争,洙泗二水则是鲁国都城的天然屏障。
郦道元的见证。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约470要527),十分注重实地考察,足迹踏遍长城以南、秦岭以东的中原大地,著有《水经注》。《水经注》记录河流1252条,其中就有洙水和泗水两条河。在他那个时代,限于交通条件,终其一生,他也不可能亲自考察到每一条河,并寻找其源头。不过,对洙水和泗水,他是亲自考察的,并重墨叙写了洙水和泗水,如是说:“余昔因公事,沿历徐沇渊徐州和沇州,沇同兖冤,路径洙泗,因令寻其源流。”
郦道元明明白白地道出了两水的位置:“泗水径鲁县(今曲阜),分为二流,水侧有一城渊鲁城冤,为二水之分会也。北为洙渎渊洙水冤。南则泗水。”
郦道元还指出了洙水和泗水流过鲁城后,又汇合在一体,以及汇合的地点:“洙水又南至高平县渊今属邹城市冤,南入于泗水。西有茅乡城渊今微山县两城镇附近冤,东去高平三十里。”
方志的旁证。《兖州府志》:“古者洙北泗南,今互易,盖自后魏乱流始。”清光绪十八年《泗水县志》有孔宪庚《洙泗考》一文。孔宪庚说:“洙在泗北明矣。今洙泗书:即教授堂故址,在泗之南。盖泗徙而北,与洙合流,古泗水经流之故道今已淤为平陆。”今《曲阜市志》说:公元前662年,鲁庄公九年冬季,鲁国开挖泗河支流洙渎,今曲阜城北书:以西泗河段,使其增大水量,以防御齐国。
采沙场的新证。近几年,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沙子的市场需求,催生了河中采沙的热潮。由于沙子质量好,沙层厚,开采方便,泗河之滨遍布采沙场。在泗水县与曲阜市东部交界处以西不远,即东瓦头村东北处,本来西南流向的泗河,在此产生了一个九十度的大转弯,折向西北方向流去。在这个大转弯处,就有数处采沙场。采沙场逐沙源而开采,形成了指向西南方向的长长的深深的大片水域,已经远离现有河道,靠近327国道和东瓦头村。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曲阜市地图,予以验之。
观曲阜市境内之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呈倾斜状态。泗河自东而西,从鲁中南低山丘陵的泗水县境内,汇合三十多条支流,挟带着大量泥沙,进入鲁西平原东北角的曲阜市境内。据1984年《淮河流域重点县水土保持调查报告》,位于曲阜市书:街道的泗河书:站测量,此处泗河多年平均输沙量每年猿怨.园源万吨。可想而知,随着岁月的推移,曲阜市境内泗河段处于平原上,是很容易淤积的。据地势推测,此处泗河左侧有一条通向西南方向的古河道,不过已经淤积为陆地。今年三月,我去调查,采沙场附近一个造空心砖的老农告诉我,曾有一个古河通向东瓦头村西、张家村南、汉下村南、旧县村以北。现在,张家村村南是一望无际的青青麦田。当地群众说,麦田下有淤积的古河道,被称为“西河”;当地人在田间地头淘水井,正好淘到八米半深,就能见到水,过深过浅都见不到水;淘井时,八米半以下挖出来的全是沙子。到了旧县村以北,这条古河道又通向何方?左前方是鲁国故城遗址,右前方是孔林,前文证到春秋鲁国都城以北附近,自东而西有洙水和泗河两条河,孔子就埋葬在泗河之滨。1977年勘查发掘,发现了周代鲁国故城遗址和汉代鲁国故城遗址。当今,鲁国都城遗址仍在原地,孔子墓仍在原地,鲁国都城以北附近却少了一条河。因此,这条古河道就是消失的这条河的河道,即古泗河曲阜段。
这条古河道与泗河的分汊口,同东晋名士伍辑之的《从征记》关于洙泗的记载相吻合:“洙、泗二水交于鲁城东北十七里”。伍辑之随军北伐,写的是亲身经历,可信度很高。清末历史地理学家熊会贞说:“结合上文之义,交当分之误”。据此,从汉代鲁国故城北垣向东北方向延伸十七里,十七里相当于今日七公里多,与今日泗河相交处,正是东瓦头村东北大转弯处。
清代孔子的后人曾经寻找过这条埋没的古河道。他们使用的工具叫畚锸,只能作浅层的勘探。通过采沙场可知,古河道淤积甚深,有的地方深达八九米。可想而知,他们没有找到古河道。
同名异河与同河异名的辩证。当世不少的河流名叫“洙水”,为什么?同名异河,此“洙水”非彼“洙水”。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把发源于临乐山,进入泗水县东北处的洙水(放城河)和鲁县(今曲阜市)北部的洙水视为同一条河流,解释为先分后合,合后再分,分后再合,复杂得令人头晕。何必搞这么复杂,它们实际上是不同的两条河。一条近在鲁国都城以北,一条远在60公里以外,不过同名异河罢了。原因有两种:一种情况是,国学大师王献唐先生考证:“曲阜为奄国旧壤,又有洙水,洙水即邾水,以邾得名。邾娄族人迁居它处,名随地迁,以邾名水,才有它地的洙水。”另一种情况是,后世人慕洙泗而改名。例如巨“县离曲阜仅有数十公里,也有一条洙水河,原名潴水河,向东流入南阳湖,1932年浚治时改名洙水河。至于那一条洙水起名早,那个晚,本文不作考证。前文提到的洙水论中,有的视华村河、济河为古洙水。这两条河分别远在鲁国故城东北50公里、30公里处,同近在鲁国故城以北的洙水相比较,也是符合此“洙水”非彼“洙水”之情形,理由同上。
同一条河,时代不同,流经的地域不同,称谓不同,这种同河异名的现象屡见不鲜。譬如前文提到的我县华村河,因经过华村而名,它的上游则叫石莱河,它的下游则叫黄沟河。洙水亦如此。洙水是泗河的一个汊流,既称洙渎,又称洙泗河。在两千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个别时段“洙泗”出现了称谓上的颠倒,又有古籍记载个别地名的错讹,又有前文所述同名异河之洙水现象的扰乱,洙水在哪里的问题就复杂化了。
综上所证,“洙泗”之洙水,指的是春秋时代鲁国都城附近的一条河,是泗河的一条分开又汇合的汊流。孔子生在洙泗之滨,逝世后埋葬在洙泗之滨。除了周游列国的时间外,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活动在洙泗之滨。千百年来,“洙泗”便成了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代名词,赢得了后世人们永恒的景仰!有诗赞到:
岩岩泰山高,混混洙泗深。
杏坛依古桧,不见瑟与琴。
遂令千载下,空怀尼父吟。
稿件来源:《鲁艺》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