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胜“叛去”考
关于赵普胜,论者多注意到其人在元末朱元璋陈友谅两大势力之争的关键位置,其所处于的安庆、池州确实是两大势力相争的关键,而他死后不久便发生了代表两大政权强弱易势的龙湾之战,这就更令人注意其在中间的关系与作用。但是,如果细读相关史料,他不仅与两大势力强弱密切相关,与朱元璋势力崛起时至关重要的巢湖水军也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上与诸将谋渡江,患无舟楫,时双刀赵、李普胜、俞通海父子拥众万余,船千艘据巢湖,结水寨,与庐州左君弼有隙,惧为所袭,五月丁亥遣俞通海间道来附,乞发兵为导,使凡三至。……至黄墩,双刀赵所部叛去,余舟悉至和阳。”《实录》后面说:“赵普胜者,本巢湖水军元帅,初与俞通海等来降,中道叛去,降于寿辉。为人骁勇,善用双刀,人号为双刀赵。”可见前面所提的“双刀赵”就是赵普胜。而关于他叛去的原因《实录》中却没有说明,不禁让人疑惑不已。但是我们可以在比《明太祖实录》记录更为原始,曾作为修纂《明太祖实录》的史料来源之一的《国初事迹》中找到线索:太祖在和州与李国胜、赵普胜盟渡江。既至采石,国胜起意,就船上设宴,邀请太祖饮酒,欲图之。国胜部下人阴以其情达于太祖,推疾不赴。后数日,却设筵宴请。国胜不防,太祖令壮士缚之投于水,部下廖永安、俞通海等降。”此处“李国胜”当为《实录》中的李普胜。杨衲先生在《元代白莲教研究》中指出姓名中带有普字的十八位将领成为了天完政权早期的领导层,李赵二人也在其中,二人与天完政权的隶属关系显而易见,无需赘述。
李赵二人根据《纪事录》记载:“至正十二年,李扒头据无为州,双刀赵聚众结水寨,称‘彭祖家’。可见二人早在朱元璋攻占和州准备渡江之前就在此活动。那二人当不可能如《实录》中那样投降当时仅仅只占据滁州和州的朱元璋,更应该接近《国初事迹》中的“同盟渡江”。而同盟的原因除了《实录》中所记庐州左君弼的威胁外,则应该是当时的天完政权处于被元军大举进攻的危机时刻,可见于《元史》:“江浙行省平章事卜颜帖木儿、南台御史中丞蛮子海牙及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哈临秃、左丞桑秃失里、西宁王牙罕沙,合军讨徐寿辉于蕲水,败之,获其伪官四百余人。”而参看各种史料,俞廖两家可能与朱元璋早有联系,这次同盟可能是他们主导,之后李的被杀和赵的叛去就不出意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