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前道经疑难字词考释》的问题(三则)

悚惚 术人精神悸悸,惊怕憧憧,遍身毛竖,体中寒热,悚惚不安。(《洞神八帝元变经》,28/402c) 以上是《宋前道经疑难字词考释》第331页的引文。作者谢明认为“悚惚”即“恍惚”,论证如下: 按:“悚”即懼,施之于“悚惚”不通。“悚”当作“怳”,形近而讹。此经上下文又作:“神术已验,令人百日以来,神志怳怳,不能自安。”(28/403b)"或令人饮酒过度,猖狂㹡厥,精彩昏错,怳然不安。唯可坚忍,勿为彰露,须臾之间,还自安静。"(28/404b)其中的“怳怳”、“怳然不安”皆与此相应。“怳惚”即“恍惚”,心神不宁。道经习见此词,《大词典》亦已收,不另举例。“悚惚”,《中华道藏》径录,非,可正。 谢明的论证有大问题。 1. 他认为【“悚”当作“怳”,形近而讹】。 这种说法不对。束、兄怎么会是形近字呢?束、朿才是形近字。 2. 他认为《洞神八帝元变经》的相关原文有“怳怳”、“怳然不安”,因此“悚惚”就是“恍(怳)惚”。这种说法也不对,因为它忽略了“怳怳”、“怳然不安”、“悚惚不安”所在语境不同。
第一个原文(28/403b)仅仅有“神志怳怳,不能自安”。 第二个原文(28/404b)仅仅有“猖狂㹡厥,精彩昏错,怳然不安”。
但是,“悚惚不安”前面还有“精神悸悸,惊怕憧憧,遍身毛竖,体中寒热”,也就是除了不安(憧憧,心不定貌),还有“惊怕”,也就是惊慌恐惧。 因此,谢明的论证依据都不成立。我们需要另寻他路来搞清“悚惚”的本字。 如果“悚惚不安”可能在概括前文的意思,而由于前文的“憧憧”(心不定貌)已经体现于“不安”,那么前文的“悸悸”(惶恐貌)就体现于“悚惚”,“悚惚”大概就表示“恐惧”之类的意思。由于“悚惚”本身不存在于辞书之中,而“悚”本身表示“恐惧;惶恐”(http://www.kaom.net/book_hanyudacidian8.php),那么惚表示的某个字可能也表示类似的意思。幸运的是,我和小唐、小蒲、小狄共同发现了“惕”这个词:
惕 畏懼;戒懼。 《書·盤庚上》:“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孔傳:“汝不從我命,所含惡德,但不畏懼我耳。”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無日不惕,豈敢忘職。”杜預注:“惕,懼也。” 《國語·周語下》:“夫見亂而不惕,所殘必多。”韋昭注:“惕,惕然恐懼也。” 唐韓愈《袁州刺史謝上表》:“無任感恩慙惕之至。”(http://www.kaom.net/book_hanyudacidian8.php) 如果惕可以转换为惚,那么惚就可以表示恐惧、畏惧之类的意思,悚惚也就可以表示表示畏惧之类的意思。那么惕可以转换为惚吗?答曰:可以。 惕本身可以写作惖(http://www.kaom.net/book_hanyudacidian8.php),而惖可以拆为日、忽,所以惕可以写作“忽”。又由于忽受悚的影响可以变成惚,悚惚就是悚惕,可以表示恐惧之类的意思。当然我这是分开来看悚与惚(惕),说得通。而把悚惕看作一个整体的话,其含义也是”恐惧“。 悚惕 恐懼;惶恐。 漢焦贛《易林·遯之隨》:“使民不懼,安無悚惕。”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城南依山原,北臨黃河,懸水百餘仞,臨之者感悚惕焉。”(http://www.kaom.net/book_hanyudacidian8.php) 所以,悚惚确实是悚惕,确实可以表示恐惧,也符合语境。悚惚并不是谢明所说“恍(怳)惚”。 鴶冗鳥 (1)豆子明等說日頌已,真多治中忽表吉祥,瑞應之相,奇特妙麗,非世所有,天妓名香,種種珎具,靈禽萬儛,飛鳴鴶冗鳥,吐如儒雅,音宣正法,七寶羽毛,墮于地上。(P.2806《太玄真一本際經》卷四) 以上是《宋前道經疑難字詞考釋》第110頁的引文。作者谢明接下來分析了一大段,最終把“鴶冗鳥”解釋了“鴶䲳”,也就是“翓𦐄”,表示“上下飛”。其具體分析如下: 按:《爾雅•釋鳥》:“鳲鵴,鴶鵴。” 郭璞注曰:“今之布穀也。” 《龍龕•鳥部》:“䲴、鴆,二俗;冗鳥,正。” 如此則“鴶”、“冗鳥”為兩種鳥,但從句意來看,例中的“鴶冗鳥”當為動詞或形容詞,解釋為鳥鳴不通。竊以為“鴶冗鳥”當即“翓𦐄”,亦作“鴶䲳”。《廣韻•屑韻》:”“翓,翓𦐄,飛上下。” 《集韻•屑韻》:”“翓,翓𦐄,飛上下皃。通作頡。” 《蕩韻》:“𦐄,翓𦐄,飛皃。通作頏。“ 鳥上丈羽,故從鳥、從羽之字,有互為異體之例,如”鶾“又作“翰”,“翱”又可作“鷎”,《集韻•盇韻》:“𦒦,飛皃。或從鳥。” 故“翓”可改換偏旁作“鴶”,而“䲳”可改換偏旁作“䲳”。因冗、亢形近,故“䲳”之訛俗字又可作“冗羽”“冗鳥”。典籍中有寫作“鴶䲳”者: (2)座客有能為煙戲者……既而嘎喉有聲,吐煙如一錢,亭亭直上,散作水波云狀。諦視皆寸許小鶴,鴶䲳左右,移時方滅。(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紀汝佶六則》)
作者谢明這麼解釋,實際在說“飛鳴鴶冗鳥”表示“飛鳴翓𦐄”,也就是說“鳥一邊上下飛,一邊鳴叫”。如果作者的解釋是對的,古人為何不直接寫為“鴶䲳而鳴”,反而在“飛和”鴶䲳“之間加一個”鳴“?這有點多此一舉。所以,我懷疑”飛鳴鴶冗鳥“另有正確的解釋。 我们看到鸟边飞边鸣,自然会听到鸟的具体叫声,比如“乌鸣哑哑,鸾鸣噰噰,凤鸣喈喈,凰鸣啾啾,雉鸣鷕鷕,鸡鸣咿咿,莺鸣嘤嘤,鹊鸣唶唶,鹄鸣哠哠(《禽经》)。” 那么开头引文里的“灵禽”的叫声是啥呢?就是“鴶冗鳥”。但是这种叫声是啥?我们靠检索是检索不到的。所以,我们不妨假设作者用的词泛指鸟鸣。那我们平时接触到的相关词语是啥?答曰:啁啾,唧啾,啾唧,唧唧啾啾,啾啾唧唧。此时,我们不妨假设“鴶冗鳥”仅仅在记录这些词的发音,不涉及“鴶”本身所表示的字的发音,也就是只涉及吉的发音;也不涉及“冗鳥”本身所表示的字的发音,也就是只涉及冗的发音。那我们就选“唧啾”吧。 检索资料得知,吉的中古音拟音为kĭĕt(https://zi.tools/zi/%E5%90%89),唧的中古音拟音为tsĭĕt(https://zi.tools/zi/%E5%94%A7),二者确实有相似之处,也就是ĭĕt,所以“吉”可以记录“唧”的发音。 继续检索资料得知,冗的中古音拟音为jĭĕm(https://zi.tools/zi/%E5%86%97),啾的中古音拟音为tsĭəu(https://zi.tools/zi/%E5%95%BE)。很明显,这两者的发音完全不同,“冗"无法记录"啾"的发音。但是”冗“和”九“形似,而九的中古音拟音是kĭəu(https://zi.tools/zi/%E4%B9%9D),恰好跟”啾“的中古音相似。所以,我们不妨把“冗”看作“九”。这样一来,“鴶冗鳥”就变成了“鴶九鳥“,也就是”鴶鸠¹“,恰好可以表示”唧啾“这种鸟叫。所以,”飞鸣鴶鸠“就是合情合理的,而且比《宋前道经疑难字词考释》的解释更加合理。
注释: ¹鴶鸠本身读作kæt kĭəu,本身指布谷鸟(https://zi.tools/zi/%E9%B4%B6?secondary=reading&input=%E9%B4%B6%E9%B8%A0&tab=zi)。
网候 海有琼蘂、珊瑚、马𦜩,何缘得之?及其采之,先利其器,涉山伐木,分折道理,细剖补合,成其舩舫,纯刚铁列,张设开帆,摇鲁擢捭,密安網候。暨其宝所,深安網候,乃取琼蘂宝货,丰多足以济世。(P.2429《太上妙法本相经》卷五) 谢明在《宋前道经疑难字词考释》第358页引用了上述文字,并且提出自己对“網候”的看法: 按:“網候”不通,窃以为“候”当作“羅”,乃是一种形近讹字或坏字。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三:“灵王第三女名观香,字众爱,是宋姬子,于子乔为别生妹,受子乔飞解脱网之道,得去入缑氏山中,后俱与子乔入陆浑。” 注曰:“(缑)外书作维字。” 侯、隹相近,故二字易混。“網羅”即“羅網”,乃网状物,《大词典》已收此词,可参,例不另举。 谢明的逻辑挺清晰。因为《真诰》注说“缑”又写作“维”,那么二者因侯、隹形近而相混,《太上妙法本相经》里的“網候”就指“網羅”,也就是羅網。这么说没问题。但是这个说法不是最直接的,也就不是最好的。 如果我们从網候本身出发,认为候(侯)字受網的影响,可以变为缑,那么網候就成了網緱,后者又可以变为緱網。而根据郭锡良的《汉字古音手册》(修订本)第274页,緱的中古音拟音是kəu,上古音拟音是ko,同一行的鉤的中古音拟音也是kəu,上古音拟音是ko,所以二者的发音完全一样。那么如果我们把緱網变成鉤網,緱網的含义适合《太上妙法本相经》的语境吗?答曰:适合。下海采琼蘂、珊瑚、马𦜩,要用网,而有的网上有钩,可以钩住那些珍宝,于是有“钩网”之称。这个逻辑有啥问题吗?没有。所以,我认为網候应该指“钩網”,而非谢明所说“羅網”。 白足阿练 2023年3月24日~2023年4月10日;2023年11月12日

-
Willow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19 21:27:40
-
小灰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24 08:24:48
-
運珪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23 23:02:08
-
怒奔的猛犸象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23 22:52:23
-
找不到服务器_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12 23:27:41
-
iscream208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12 18:28:55
-
DRIEUXrew_1914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12 18:21:57
-
华南虎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12 11: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