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随笔
当下在中国,直观感受比较火的日本建筑师,非常的一体两面。隈研吾是传统融入到西方建筑之中,安藤忠雄有点像在西方的混凝土框架下一股脑走到了现代性的尽头。
看隈研吾,会感觉,他是个形式大于实用的建筑师。他对于「斗拱」元素的提取、简化和重塑,把建筑物本身变成了一种巨型雕塑的形式。以木质的肌理来唤醒建筑冷硬之外的温暖亲近。他提出的「负建筑」的理念,非常新潮,让人耳目一新,尽量减轻建筑对周遭环境的负担,将建筑物融入在土地之中,保温保暖肯定是没问题了,不过防水及后期的维护可能要多费些心力和成本。
ACDC(安吉创意设计中心) 就有些隈研吾负建筑的意味。整个建筑面积有 8000+ 平,屋顶全部都做成了坡式,覆盖满泥土和绿植。建筑半埋于地下,以连廊连接,连廊也是可以上人的天桥。办公区由图书馆+办公区+会议厅合抱而成,反而感受到了一种四合院的复兴。
中国人(尤其是江南人),还是天然喜欢雪白雪白的建筑。雪白雪白的建筑干净、明亮、轻快。又因为大自然中比较少有纯白的景观,白成了景观上的稀缺颜色,很容易从环境中出挑出来。白也是一种精神洁净的象征。
看安藤忠雄,表面上看,他是个舍弃装饰材质肌理,直达建筑物本质框架的建筑师,但他的内核与审美,却依然还是东方的,营造诗意的。将人的感官,压制在混凝土空间里,再以精巧设计的玻璃开窗,引入光线和室外景观。有种先抑后扬的文学手法,感官剥夺之后的新刺激。是在黑暗的地方,忽然落下的一束光,即使是微光,也会感觉刺眼。他有一些开窗是在室内空间的地面,让人想到日本的茶室。
忘了是不是安藤忠雄说的,一个好的建筑是对光和风的处理。如果说下一代新的建筑,可能就是对于公共空间赋能的探索。未来理想的住宅可能是三室三厅的时代,在公共空间设计更多功能。一个作为会客和礼仪空间的「厅」,完全整洁、优雅、物件稀少的空间。一个是作为容纳自己精神生活的「室」——阅读室、儿童房、办公室,可以散乱、凌乱、混乱的空间。还有一个必然的餐厅,最好是东方的圆桌,餐厅也可以东西少一些,一张桌子就够了,在灯下合围着,一起聊天吃吃东西。每个空间可以不必很大,8-16 平就够了,把大空间拆分成功能性的小空间。生活毕竟还是自己的。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时候看一些家,看到的是精神生活和品味的匮乏。
你说真的需要什么大的空间吗?好像也不需要。空间在当下的语境中是昂贵的,采光面在当下的语境中是昂贵的。
总之,进入萧条时代,或许也是小型单体建筑开始复兴的时代。人类对家的营造始终是无穷无尽的,堪称永续。看了一下隈研吾图册的附表,很多都是 300-500 平的建筑,地方的美术馆也很小,好像也就 千平左右。未来开发规模也会越来越小,绣花时代要开始了。大的阔的公共空间,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少吧。
看这些建筑的图册,看得多了,反而会有一种徒劳的苦涩——再美再好,没有钱,也享受不到自己身上。作为欣赏者而不是消费者进入到这种艺术的语境,就像是普通玩家和rmb氪金玩家的区别——普通玩家消耗时间(生命),氪金玩家消耗钱来换取不消耗时间(生命),因为付出的是流通货币,所以受到生产者的喜爱。普通人的时间更像是一种掌声,听个转瞬即逝的响声之外,一无是处(emo文学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