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浅考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对寒食的解释有两个地方想考证一下,影响到对全诗的理解。 一是寒食节禁火的意思。大多数解释是禁一切火,蜡烛也不允许点,汉宫蜡烛是特权的反映,本诗也就含有讽刺特权的意思了。其实,春秋时代,火的意思是取暖,燎是照明。寒食字面意思就是禁炊,吃冷的。由此推测,寒食节应该是不禁蜡烛照明的,否则晚上都黑灯瞎火的,需要点灯的一切活动都进行不了,也不安全,所以讽刺权贵独得点蜡烛的特权这一层意思显得勉强。那为什么专写汉宫和五侯家的烛光呢,因为这些大户人家人员走动多,灯也多(蜡烛应该是罩在灯笼里的,否则被风吹灭),普通人家一般蜡烛点在家里,不太会走出来传灯笼,除非是元宵节之类的,即使元宵节,除了大街上灯笼汇聚,也是大户人家庭院里灯笼多。 另外是五侯,有说是汉成帝时王姓五侯,有说是汉顺帝时梁姓五侯,有说是汉桓帝时的五侯,等等,也有点牵强。其实更加可能的解释是包含公、侯、伯、子、男五等的侯,泛指富贵之家。魏晋之际的杜预也有这样的解释,他说“五侯九伯”就是五等之侯、九州之伯。 如果排除以上有点勉强的解释的话,就可以把这首诗单纯当成对春日美景的描写了。春天的柳是柔美的,寓意很美好吉祥。拍照的人有体会,柳有衬托就更美,在弯曲的小河边小桥边就不错,在旷野上就稍逊了,同时在墙边河边、楼边、在巷子里就更能笼住那个意境了(宫墙柳,柳巷,客舍青青柳色新,系马高楼垂柳边,绿杨烟里白沙堤),再加上人,特别是古代那种衣冠男女,那种风度气质,和那时的慢节奏,可以好好去想象一下。东京梦华录中的汴京城,中心是皇宫和相府寺庙道观等建筑,城内很多牙道、河、桥,内城外城皇宫的外围有护城河,水多柳就会多,所以春天满城飞柳,是那时常有的景观,唐朝皇都也应该差不多那样,和我们现在就不同,我们现在城里的柳一般没那么多那么密,也就难得看到满城柳和柳絮的景观,郊外就更不会了。所以古代写满城柳的诗不少见。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外,绝胜烟柳满皇都。这时候新绿刚出,还没有柳絮,但也很美。韩愈用了“满”字,韩翃的《寒食》用了“无处”,都是满城柳色。韩翃最特别之处是写了灯光下的柳絮,我还没有看到别人写过这样的古诗,拍照的人知道,白天阳光普照下的满天柳絮,和夜晚灯光下的柳絮是不一样的,后者拍出来效果更好,就象雪花,在灯光下,周围是黑的背景,最能表现了,而这些汉宫五侯家的提着灯笼走动的人,东风之中,衣袂飘飘,灯光笼罩的范围内,象是神仙妙笔画了一幅流动的画,只有美丽的柳丝、柳絮、宫墙、绰约的人影,其他的杂碎都隐到光照不到的黑暗中去了。如果以楼台的高度,或者想象以无人机俯视,或者以普通游人在街巷留连,在汉宫、五侯聚集区的游动(传)的蜡烛光带里,寒食之暗夜(也有可能是月圆之夜,那就是另一种色调了),春城浮现许多柳絮飞舞的河、湖、岛(除了汉宫、五侯家,城中心之外也会有传蜡烛之家,只是密度不及汉宫五侯的中心区),断断续续,时隐时现,此起彼伏。柳絮飞呀飞呀,绕过烛光,翩然一现,象轻烟一样无挂碍,自由自在,哪里都可以飞,哪里都可落。柳絮密集飞舞就象下雪一样,突然到来,集中在几天或一天,人们的心情会象看到第一场雪一样愉快。刚好这一天人们吃寒食,也不要太忙于晚饭碎事,很多人有闲心,可赏景。寒食节紧挨着清明节,清明节祭先人、踏青,春光好,人也是春光里的心情,天地和气,万千生命都享受到天的祝福,包括我们自己,可以憧憬很多美好,酷暑萧秋严寒还没有来,人生还在少年。如果说严冬必来,人生会老,老天终会视万物如刍狗,就更觉那自由飞舞的美好和珍贵了。所以感觉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柔、和、美、好的意境,婉转讽刺的意思有点勉强,作者在此没有明显用意于唐时社会的弊病,不妨就单纯去审一下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