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心理学:热门背后的冷思考
你是否正被心理学的概念所吸引,感觉它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你是否正对心理学的热门话题有浓厚的兴趣?然而,随着心理学的日益普及,我们也需要对它进行一些冷思考。
特别是一些专业人士对于心理学的过热表示担忧。像在得到APP上讲课的李松蔚,就在他的《心理学通识》中提到了这4方面的担忧:诊断式的定位、教条式的关联、无限制的接纳和强加式的改变。

1、诊断式的定位
诊断是一个医学用语,医生根据病人的症状,判断他得了什么病。但是现在,很多人根据心理学的术语,轻易地给自己或他人贴上“心理有问题”的标签。
像李松蔚有个创业的朋友,他的事业一直不温不火,他就给自己诊断为自己的“本我不够强大”。然后来咨询李松蔚: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本我强大起来?
“本我”是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假设的、无意识深处的一种原始欲望。如果说它跟创业驱动力有关也说得过去。但是,创业路上的阻力有很多,强大的“本我”,也就是内在的驱动力变强了,也不一定能帮助他的事业有起色。
我们要明白,心理学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理论和概念。然而,有些时候,人们对心理学的理解往往过于简单化。轻率的用“心理有问题”来自我指责和互相指责。这种做法并不科学,也不准确。

2、教条式的关联
心理学试图在人的心理特点和现象之间建立关联。如果这些关联被滥用,有时会构成一种道德压力:必须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
比如,对于儿童自闭症,一些人认为是婴儿时期被父母忽视造成的。致使很多自闭症孩子的父母深深的感到愧疚。其实,自闭症主要跟基因有关。事实上,再仔细的家长也不能做到无微不至地照料孩子。在一些时候也会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因此,人们对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被过度解读或误用。如果盲目地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很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压力。

3、无限度的接纳
心理学的目的之一是让人们接纳那些不能改变的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而现实生活中,接纳成了某种道德标准或价值观。
比如,孩子要求父母接纳他的情绪,而父母也让孩子接纳他们是第一次做父母,没经验。甚至有人婚内出轨,也堂而皇之地说是接纳了自己的身体本能。
你看,接纳正在被滥用,除了道德bangjia外,“接纳自己”也成了“自我放纵”的借口。

4、强加式的改变
很多人以心理学之名,想操控他人的人生。比如有些父母希望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改变孩子的“问题”。像工作态度不积极,到了一定的年龄不结婚等等。
而有些人受心理学的影响,也会把改变强加给自己。
比如,有人舒服的状态是一个人呆着,看书,打游戏。但他们又认为自己有“回避型人格”“社交恐惧症”,是种病。就不停的劝说自己要克服这种状态,去社交,扩充自己的人脉。这样对人生和事业都有好处。

综上所述,心理学是一门充满魅力和挑战的学科,它需要我们进行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在面对心理学的热门话题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来应用心理学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受益于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智慧和力量。
春泥读书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野心无罪!她的逆袭没有捷径,只有答案 (5人喜欢)
- 余华:成年后还很单纯其实是因为没被父母保护过 (2人喜欢)
- 《西游记》唐生弟一难:佛祖给徒弟挖坑? (2人喜欢)
- 全了!《西游记》中,唐生经历的八十一难
- ��每日一点,守护你的身心健康!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