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 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人,不仅白费口舌还浪费感情
2023-11-13 思维观察员 第425篇 【观察思维 | 记录思考】

01.
假如你是一名教授,带着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由司机开车去农村考察。第二天醒来得知停在路边的车子因为没拉手杀滑到了农田里,压坏了一大片庄稼,庄稼主人非常生气,于是扣了你的车子。
听到这个消息,遇到了这个事,你会怎么处理呢?
- 是自己直接出面去协调,给庄稼主人道歉、谈赔偿?
- 还是让自己的学生出面,看他如何应对这个冲突?
- 又或者是让司机去处理,谁管车子谁负责把它要回来?
或者你还有其他更好的处理方式,最终你会选择哪种?为什么呢?请思考一下。
| 如果自己出面,事事亲力亲为,因为考察是我组织的,途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由我全权负责;
| 如果让学生去处理,正好是个锻炼他的机会,看看他是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的,顺便指导一二;
| 如果让司机去要车,原因就一个“谁出问题谁负责”,即便最终的责任由我承担“老板买单”,但造成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得负责,毕竟是他没有停好车。
这里的“第一责任人”和“最终责任人”就好比:小孩出去玩弄丢了电子手表,第一责任人就是小孩,他需要自己去找,需要承担粗心大意的责任;而最终责任人则是他老爸,得由他老爸买单,电子手表花了多少钱就损失多少钱。
同样的情形也曾被孔圣人遇到过。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子贡出游,途中休息时,马儿偷吃了农夫的庄稼,农夫非常生气,就捉住了马儿并把它关了起来。
面对这个冲突,孔子没有出面,也没让“第一责任人”马夫出面,而是派了子贡去处理。
02.
子贡信心满满的找到了农夫,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他先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接着又低声下气的恳求,人家就是不理他,照旧扣着马儿,不放!
看着垂头丧气走回来的子贡,孔子借机指出了问题所在: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
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就好比请野兽享用美味、丰盛的大餐,请叽叽喳喳的鸟儿聆听贝多芬、莫扎特,是不起作用的。
孔子在这里对子贡的教导是:得以别人听得懂的道理去说服人。
只有以别人听得懂的道理说服人,才能起效。你刚才说的诗书礼仪的道理农夫听不懂。------------所以,你没能说服他放回马儿。
如果一味的照本宣科、不知变通,那么学的道理越多越会束缚人,子贡在这件事上的表现就是一个例子。
虽然子贡没有处理好这个冲突,没能达成目的要回马儿,甚至可以说孔子“让子贡出面处理”是个失败的选择;但是,就孔子教导学生的目的而言,却非常成功,他达成了自己教导子贡的目的。
孔子的厉害或许就在这里,他能通过生活中遇到的各类事物,来教导启发自己的学生。
当然了,教导归教导,马儿还得要回来,还得继续赶路。谁去要?
03.
这时候孔子才派“第一责任人”马夫,去找农夫要马儿了。
马夫见到农人就说:
你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到山东曲阜种过庄稼,我们以前也没有到过你们这边来,但是两个地方的庄稼却长得是一个样子,我的马儿怎么会知道那是你家的庄稼不该偷吃呢?
农夫听了觉得有道理,各个地方的庄稼都长一个样儿,人能分清哪块是我的哪块是别人的,可这马儿它分不清呀,可不就低头吃了嘛。于是,就把马儿还给了马夫。
这里孔子之所以让马夫出面,还不是因为他是“第一责任人”,而是因为“物以类聚”——马夫与农夫是一类人,他们能说到一块,说的道理两人都懂。
子贡没有解决的冲突,被一个马夫轻而易举的就给解决了。子贡的问题出在需要变通的时候照本宣科,而马夫的成功正好相反,他只需要照本宣科就成。
其实,子贡和马夫在“变通”方面是一类人,他们都“不会变通”。只不过面对农夫,马夫更适合;如果有一天遇到了学者,子贡就会更适合。
这里最智慧的还得是孔老夫子,他能物尽其用,让子贡出面,以此来教导启发他;让马夫出面,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要回马儿。看似一件小事,却蕴含着智慧。
只是我在想,你们的马儿是要回来了,那么是不是也得为损坏的庄稼做些赔偿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