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量化重装徒步初体验:天目七尖两天一夜穿越
得益于线路成熟、装备的轻量化,萌生出新的运动形式——越野徒步:介于越野跑与重装徒步之间,采用走跑结合的方式,背负在10kg内,行程2-3天。
减轻的背负主要体现在装备上:背包去掉了背负系统、防水面料省掉防雨罩;帐篷非自立省掉杖杆或直接使用天幕;其他装备也尽可能减重,如钛制品、高蓬松度羽绒服、轻量化头灯等。
越野徒步,较轻的背负提升了舒适度,却也减少了防护,行程不适合极端天气和复杂路况。
天目之前
上次重装出行,已经是四年前了。计划过很多,装备也不断更新,却迟迟没有机会行动。周中群里AA约伴天目,临时起意参加。不过当周出门在外,要周五下午回家,装备无法提前收拾。于是用备忘录记录下需要准备的物资,群里驴友帮忙查缺补漏。
周五起飞前飞机晚点半小时,幸运的是准点到达。随后上演了一波极限换乘:16:30飞机落地,17:00取走托运行李,17:30到家,18:00准备好装备,5分钟打包好;18:26抵达高铁站安检口;检票口跟驴友汇合,18:34高铁发车。
结伴出行的好处,是不用操心行程安排,只要照搬其他驴友就行了。
轻量化重装徒步,并没有很好执行。为了煮煲仔饭,带了笨重的铁锅,还带了手磨、折叠椅这些大重量物件。
睡眠系统:帐篷为zpacks非自立双A帐篷;省掉了睡袋,使用保温毯,还带了一件轻薄羽绒服可以裹在保温毯里保暖。保温毯使用前收纳的体积很小,使用后自己没法叠整齐,体积会增加不少。类似这类问题,实际经历过才能注意。
背包:英国小作坊牌子cimoro。参考了越野跑背包的设计,前置水壶仓可以放置软水壶,既能够平衡前后背负,也方便运动过程中随时补水。该包可以个性化定制,我将背包后部的冰镐环换成了袋鼠仓,前置水壶袋抽绳换成了尼龙扣。两天的行程使用下来很满意,待我再摸索摸索,有必要单独写一篇帖子来分享。
食物:把冰箱里有的食材都带上了,半个吐司面包、一包生米、一包燕麦片、一包咖啡豆、一包坚果,还有果泥、芝士片等等。带了盐丸、宝矿力水特来补充电解质。
忘记带蛋白棒或者能量胶,既可作应急食物,在运动过程中也方便补充能量。

行在天目
重装与越野跑的区别,体现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硬穿,越野跑基本不会触碰;拉练,则是重装较少频次的。
从一种运动中抽离出来,进入到另一种运动,思维还无法及时转变。作为一名越野跑者,习惯了上坡时不做停留,也习惯了下坡时奔跑。
龙王峰下绝望坡时摔了一跤,登山杖腕带下坡前没有拿出来,摔倒时杖丢不掉,导致手肘触地。
后面药王峰石头攀爬、大仙峰下坡,把杖收纳起来。
龙王峰冲顶:把包卸下、带了冲锋衣、椅子(摆拍)
桐杭岭冲顶:带了腰包,登山杖、软水壶装了一瓶水。防火道上去暴晒,没有带魔术头巾和袖套,涂了光队的防晒霜,还是被晒伤了。
下坡体会到越野的欢乐~
相比周六舒适的天气,周日则是酷暑难耐,当地天气预报监测最高温达到了38°C,隔壁的安吉越野赛则因众多选手中暑而熔断。不过徒步过程中,最高心率也只有周日爬防火道那段,擦到过三区,整体心率都处在有氧区间。
两日行程结束,爬升多,跟腱有些酸胀;下坡跑跑跳跳,膝盖没有影响。我自重轻,60kg左右,加上背负的重量,也不过70kg,可能还达不到一些驴友的体重。下坡奔跑,足够的腿部力量避免膝盖磨损,合理的落地姿势可以减少地面冲击,脚踝的灵活性避免崴脚,身体的平衡性避免摔倒,需要经常练习。

沿途风景









食在天目
首先,掌声送给队伍里的两位最美驴友——背瓜人。户外见到西瓜,眼睛都会发光。路上吃过两次瓜,一次是龙王峰,一次是仰天坪。在仰天坪,这瓜由光队背了一整天+一个半天。瓜有十斤重,光队说这次行程也是作为接下来新疆徒步的拉练。
因为我背负轻,行进速度快一些。等待其他驴友的时间拿来冲咖啡、喝茶、煮饭,重装在饮食上的幸福感要多得多。鲁迅曾经说过,哪里有什么大神,不过是把别人走路的时间拿来喝咖啡了。









一都村:吃了村民烧的片儿川。买来西瓜和可乐,想着队伍们一下山就可以吃到,于是这西瓜和可乐一路提到村口,又从村口提到山口……

睡在天目
zpacks非自立帐是第一次使用,出行前没有实地搭建过。自己研究了半天没搭起来,想等着驴友来示范操作,又担心突然下雨,没办法还是要自己上手。手机没有信号,去哨卡蹭到网络,搜来教程,熟练的话5min就能搭好的帐篷,前前后后花了50min。
蹭网的时候,泥岭岗哨卡的师傅得知我不会搭建,过来帮忙,被我谢绝了。户外还是要自己动手。
帐篷搭好后开始煮饭,一回头,晚霞不期而至,帐篷染上了晚霞的颜色。美好的东西都是短暂的,“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出门在外一周,再加上一天的行程,身体疲惫,吃完就有睡意了。没有带充气枕,索性把羽绒服拿来当枕头,不得不说1000蓬的鹅绒枕不比酒店差。夜里八点钟,山上气温还很高,盖了件冲锋衣还有些热。
睡意稍稍袭来,几辆车子开上来了,车灯很亮,正对着我搭帐篷的位置。一行人下车,搭起了天幕、蛋槽桌,原来是精致露营的。他们刚开始没注意到对面有帐篷,过了一会才发现,问有没有人,我说我已经睡了;车友们素质很高,后面声音很小,没有影响到我,第二天听他们说夜里喝酒想邀请我来着。
扎营的地方没有遮蔽,凌晨两三点风很大。保温毯包裹的方式不对,被风吹冻醒好几次。五点钟闹钟响起,鸟叫声嘈杂,人也醒了。
早上洗漱完、吃完饭,六点拔营。在泥岭岗等待队伍。我把包卸下,坐在椅子上。清晨时分,面前的远山、手中的kindle,虽然只有片刻,却能深深地感受到平静。
“谁能给你带来最多的平静,谁就值得获得更多的时间。”


途中补给
第一天按照轨迹线路,没有遇到平溪村补给的小店,手机没有信号,一直走到泥岭岗,最开始计划扎营的地点,队伍则是扎营在平溪村。
一直走到泥岗岭也没有找到售卖的小店。遇到游客说泥岗岭前面有个哨卡,找到哨卡,问有什么吃的,工作人员卖给我一包泡面,两个鸡蛋,一瓶可乐,一瓶盐汽水,很感激~
第二天泥岗岭汇合,桐杭岭冲顶后出发。光队说泥岗岭行进五公里后有水源地,于是泥岗岭出发时我带了三瓶水。
习惯了越野的我,考虑的是如何尽量减轻背负;思维也是越野思维,会按照越野的配速去考虑每一段路程的用时。曾经有次,驴友晒行程定妆照,我打趣说走重装真奢侈,抽纸都是整包带,我跑越野比赛的时候,小包的抽纸都要考虑抽掉几张来减轻负重。
机耕路上仰天坪之前,没有听到光队说的补水点,上了仰天坪,我喝掉一瓶水,只剩下两瓶水了。春雨批评我说重装要带够一整天的用水,最近的补水点在大仙峰,有7KM的距离,后面爬升还有1000m,两瓶水不够用,让我与队伍一起行进。仰天坪下坡后,有个营地,老C说沿小路下去有水源和小店,于是所以在泥岭岗出发时,我只带了三瓶水,喝掉一瓶后,只剩下两瓶,需要补水。仰天坪下坡后有个营地,下去有水源。于是我脱离队伍,去补水后再来追赶。
下行两百米后就看到了溪水,我想找到小店买点饮料,可沿着小路下行500m一直走到盘山公路,有游客在候车,途径两个小木屋,但无人。于是折返,碰到两位同行驴友下撤,给了我一包泡面一瓶红牛。索性开始做饭吃饭,休息了一个小时,带上四瓶水重新出发。
东天目沿路很多覆盆子、树莓、山樱桃,可以打打牙祭,个头太小,用来补充体能远远不够。

老生常谈
西天目至东天目,环境上西天目保护的很好,景色也更加多样;东天目则是遍地垃圾,让人痛心。
走出去才是户外。我始终坚信,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更好地应对户外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轻量化徒步,按装备的重要程度分为三类:必不可少、可有可无、能提升幸福指数。天目两天的行程,既是体验,也是试错,知道装备该如何精简。
春雨说,帐篷就是户外的家。有了防护系统,可以走得更稳妥,但也限制了行进的速度。
背上背包的那一刻,既有了铠甲,又有了软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