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时间到

有这样的时刻,会突然陷入一个词语中,漫漫长路,总要凭空抓取很多东西来玩,回家路上是工作和生活之间的断层,此时玩味在头脑中的事物大多随机,一边想着,一边感叹中文世界博大精深,再复杂的意思也能用几字精准覆盖,但像是成语,又觉得解释再多依然不能触底。漫想中潜行,其实我想到的是“方便”二字。
想拒绝某人,可以不直接说出原因——“不方便”,对方即可心领神会。反过来,要说方便,也不一定真是条件方方面面合适,更代表愿意。
深夜里饥饿突发,多次体会到“便”这个字由远到近,逐渐明晰,使人觉得被接受、被收容的踏实。晚间街上萧索,店铺大多闭门谢客,除了少部分娱乐的场所。裹紧外套朝着有灯的方向疾步而去,熟悉的气味和音乐一点点飘来,几乎等同于一种精神上的搭救。
两月前,家对面的街上新开了一家便利店。从拉起围挡到亮灯营业,拢共不到半月,利索简洁,不由感叹真是连锁品牌才能达到的效率。还没去之前,已经在心里盘算好了要买什么,连锁便利店的优势和劣势,都在于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找不到惊喜,也不会出错,只为安心。
往后只要缺东少西就会去看看,平时没特别感觉,好几次做完工作只觉疲惫不快,下车后悻悻然往前走着,等反应过来,居然已经站在了便利店里。就算什么都不买,也习惯了到时间就进去转一转。有的食品加工或医药相关的场所有很严格的卫生规定,工作人员在进到内场之前,要先换好专业工作服,接着走到一个单独设置的除菌间,在里面待几分钟,去除掉身上可能有的细菌,之后才能投入到工作里面去。便利店对我也有类似功能。披着累积了一天的繁杂的外界信息,回家之前先去里面过渡一圈,糖果、葱油饼干、巧克力棒,不管什么买一两样拿在手里,总有种放学要回家吃零食的自在喜悦。
最近看了一个博主的视频,主题是挑战凌晨4点到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里吃宵夜。他把冰柜里还剩下的半成品都买了一盒,加热后,撕开盖子摊在店里的桌子上,各色大小碗围成一圈,居然也像模像样俨然一个迷你版的宴席。那位博主解释说,便利店的宵夜之所以有独特魅力,是因为你每样都可以只来一点,而且可以混着吃。他把温泉蛋切半放进泡面里,芝士倒到年糕里,小鱼干捏碎了和猪排饭拌着吃,镜头前一顿操作下来,已经过了半小时,看时不觉得嘴馋,倒是在评论区又记下了好几个想要去试试的组合。其实内心明白除了便宜、可得性高外,不见得有这么好吃,让人产生共鸣的是同处在一片生存环境里,可以寻到一个小角落,肆意无视时间和卡路里的这种仿佛窝在保温罩下的感觉。在人口众多,越繁华的地方,人反而会更加向往被什么团团拥着。
所以,我还是专门找了一天没吃晚饭,对自己好说歹说,一直忍到了11点,直奔街对面还亮着灯的“营业”两字。炸鸡、鱼丸、炖海带豆腐、酸奶、蟹棒,新出的藤椒米线,零零散散,每样都来了些。大超市里一般都没有窗户,为的是要人忽略时间,一排一排地迷失进去,明明本来只想买鸡蛋和蔬菜,走到收银台一低头,才发现不知不觉加了这么多不在计划里的东西。逛大超市的乐趣,来自把生活琐碎铺陈开,再整齐分类排列的,一种树大就是美的秩序感。便利店通常都是落地窗,紧促而明亮,里面的音乐也是同样节奏,为的就是让人快进快出,货物也少而精,每个品类的牌子只有几个,解决了选择困难症,以为买了很多,其实到手就小小一捧,所得即所爱。
不想浪费,我没要塑料袋,全部拢到拉起衣服下摆、临时撑起来的大兜里,心满意足地走出来,嘴里开始哼起刚刚循环了几遍的旋律,那种旋律很容易被记住,所以不适合进食的时候听,包装袋的锯齿封口相互摩擦,一路都嚓嚓地响着,经过身边的人虽然看得出在按耐,还是一直往我这边看,索性开始小跑……偷笑几声,眼看这凝固了的夜,此刻因这点局促和慌乱活了起来。
刚开始独自在一个城市生活的那年,生活简单,把注意力都施予外界。晚上路过公寓楼下的便利店,经常看见同样也是一个人面朝窗外吃一碗汤面的场景,穿着鱼尾一步裙的小姐买咖啡会带一块黑巧克力,戴眼镜的小哥在几种饼干前面蹲了好一会儿,最后把手伸向了芝士卷,还有为一枚饭团付账的时候,店员阿姨反复确认的“真的不加热吗?凉的会拉肚子”。游完泳的一个下午,我在健身房门口见到一个女生捂住肚子蹲在路边,“不好意思”,她说话时我也正向她靠近,“我有一点低血糖,实在不好意思,你身上有什么甜的东西吗?”旁边刚好就是一家便利店,我扶她进去坐下,一杯热巧克力牛奶恢复了她的脸色,也让我们对坐着聊了很久很久。
每次进门的铃声一响,我还是会被触动,遥想这个地方,收容了多少人的惨淡一刻。也多亏了城市里有这样的地方,至少在你觉得自己很低很低,快要低到尘埃里,渺小得不被看见的时候,可以短短地过渡一会儿,一口热汤,一点甜食,稍喘一口气,再去想待会儿要去往哪里,应该去做些什么。特别是天气很冷的晚间,亮在头顶上方的“营业”,看在眼里,几乎等同于“我在”。能够为别人提供这样的心情,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
多年混迹各大品牌的便利店,除了观察,我更训练出高超的挑选零食的本事,朋友们很喜欢跟在我后面,我拿一样,他们也拿一样,觉得只要跟着我买,怎么都不会难吃。这是靠长期经验积攒,自动形成的敏锐度。听说即使在经济萧条的期间,多数连锁便利店也是盈利状态。这一点其实不难明白,明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还是心甘情愿为其买单,在一切都在追求“新”的年代,“如旧”,反而恰恰能照亮心里的一缺,人跟人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