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去中国美术馆看展。
“净妙庄严”是佛教协会和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佛教文化展。展品特别丰盛,中锋明本、一山一宁、隐元隆琦、石涛、八大山人、竹禅法师、弘一法师、圆瑛法师、丰子恺……
如果要慢慢看的话,一天功夫都不够。我走马观花,看个囫囵。印象深刻的有几样:
一山一宁的书法。草书我不懂,但觉得漂亮,站在立轴前一个一个猜字,猜完了网上搜一搜自己猜得对不对,这个游戏有趣。原来这笔走龙蛇写的是“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来自《圆觉经》。本白日梦爱好者,觉得这十六字很合我心意。一天天五迷三道想东想西,可不就是住在妄想境里。人生如梦,难得糊涂,懒辨真假,弄假成真,此中意趣,乐而忘言。

弘一法师圆寂前的墨宝“悲欣交集”是第一次展出,自然安放于最醒目的位置上,小小一幅,许多人围着拍照。我只远远一观。因为这四个字妙在内容,至于字写得好坏,要不要看到真迹,倒是次要了。事实上,法师临终之际,手上无力,写出来的字也歪歪斜斜,如小童手笔。倒是丰子恺、范曾、何军委几人为弘一法师所画肖像各有千秋。丰子恺的线条凝练流畅,画风亲切传神。何军委的水墨人像气韵微妙,别有禅意,画上还有弘一法师的偈语——“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阿弥陀佛,偈语写得真是好)。范曾的为人争议重重,但是这幅肖像画却很妙,设色清雅,神情生动,走到哪个角落,都觉得画上的法师笑微微看着你,温和又慈悲。

我心中最好看的字画是石涛的“清芬共拂”。瘦竹幽兰,野泉苍石,高低错落,清疏有致。石涛在画的空白处这里那里都写了各种诗跋,画中有书,不觉繁复,反而更加好看了。落款也五花八门,一会儿石涛,一会儿苦瓜和尚,一会儿原济……其实都是一个人。石涛的诗跋近乎白话,用在他的画上却分外好(大概还是字太好看的缘故)。比如——人说梨花白雪香,我爱梨花似月光。明月梨花浑似水,不知何处是他乡。


还有一些当代书法大家和高僧大德的书画作品,匆匆一瞥,记住了三幅。
一幅是刘燦铭书法,字体老道大气,又天真圆融,两种矛盾的气质浑然一体,分外可爱。所录是裴迪的《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诗本身也写得好,“乌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烦暑自兹适,清凉何所求。”一看到裴迪的名字,我就想到王维。王维写过同题的诗,“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两首诗一对比,深刻感受到凡人与天才之间的差距。和天才做朋友是什么感觉?天才孜孜不倦与你写诗唱和,三天两头给你写信是什么感觉?因为与天才的友情而青史垂名是什么感觉?裴迪其人,一定很有人格魅力吧?我真的好奇得要死。

另一幅是苗培红所录苏轼诗《送春》。字是好看的,但更吸引人的还是诗本身。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又一位天才。

第三幅是范曾的罗汉伏虎图。红衣罗汉脚边的老虎瘦了点儿,但是毛光水滑。那毛发质感过于茸茸逼真,让人只想上手一撸。大猫小猫,都是萌物。

又,看展知道了一位明代高僧紫柏真可。这位高僧,说的都是大实话,大白话,但又分外能点醒我。包括“惠不可妄受。受则当思惠之所自来。”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有馅饼砸中你,好好想一下它自何而来,你当不当得起这份恩惠。有时,无源之惠实为无妄之灾。包括“衣不天降,饭不地涌。一衣一食,必出自劳动。”值得拍回家,让小孩们认真读一读,最好刻进脑子里。

佛教文化展旁边还有一个工艺美术品展,于是得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观音。木的、石的、玉的、瓷的。水月观音身后冉冉升起月轮;阿摩提观音彩衣明艳,脚踩青狮;自在观音单腿侧卧,安适潇洒,确实自在;最独特的是妙善观音,完完全全是汉族女子的传统形象,挎个小篮就能去采桑,背个小锄就能去葬花的那种。都是当代造像,少了一点时间打磨的韵味,但各有各的美,不知有多少尊能够流传百年千年之后,被一代又一代虔诚信徒或爱美之人的目光反复流连、摩挲、濯洗,生出灵魂。


又顺带着看了水彩大师李剑晨的展。我一个门外汉,第一次知道这位画家的名字。那些水彩小画,多是风景人情,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色彩明快,恍惚间像是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朝气蓬勃百废待兴的气息。观展的过程,又体味到童年时看彩色连环画的那种快乐,想来画家内心定然也是十分明亮,才能调得出这样的色彩留得下这样的光影瞬间。



必须吐槽的是,中国美术馆虽然可以随便拍照,但布展打光真的歹毒。所有画作都安上玻璃,然后射灯一排排倒映在玻璃上,实在扎眼。观众需得到处找角度能够拍全画作又不至于拍进反光……展厅灯光过于明亮,而不懂得调暗环境光,让主要光源聚焦在作品本身上。展品旁边只有简单的名称、年代,一句简介也没有。这是假设人人都做了功课,都是内行,对普通观众太不友好了。作为国家级美术馆,应当好好和其他顶级的博物馆、美术馆学一学怎么布展打光,营造氛围,提升美商才是。
抒睿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就算是,一封信吧 (5人喜欢)
- 致我们脆弱的日常与恒久的无常 (23人喜欢)
- 《北京城里的徐大爷和北京城里的王二蛋他们两人各自的梦》 (3人喜欢)
- 四故事 (13人喜欢)
- 通灵宝玉 (18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