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
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译文】: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正式册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译文】:司马光认为,天子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等级,等级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
什么是礼教?礼教就是纲纪。什么是等级?等级就是君臣上下有别。什么是名分?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这些官职身份的高低。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分,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译文】:以四海之幅员辽阔,万民之人数众多,却不得不受制于一个人,即使是才能出众,智慧超群的人,不敢不为统治者奔走效劳,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礼教作为纲纪吗的作用吗!
所以天子统领三公,三公督率诸侯,诸侯制约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士人百姓。高贵者支配低贱者,而低贱者接受高贵者的支配。在上者驱使在下者,就好像人的心腹指挥手足,树的根本支配枝叶,在下者侍奉在上者,就好像人的手足保卫心腹,树的枝叶保护本根,然后才能上下互相保护配合,使得国家得以长治久安。所以说在天子的职责中,没有比维护礼教更重要了。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译文】:周文王在推演《易经》的排序时,以《乾》、《坤》两卦为首位。对此孔子解释道:“天在上为尊,地在下为卑,由此确定乾坤的位置。天地的尊卑确定以后,人事的贵贱也就明确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译文】:天在上为尊,地在下为卑,天地乾坤的位置各在其位,所以说“乾坤定矣”。定,就是排列成形。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上(高)和下(卑)已经陈列(确定)了,所以人类的分工就出来了,各有各自的位置。 《春秋》抑诸侯,尊王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
【译文】:《春秋》这本书在记载时,刻意贬低诸侯,尊崇周王室,但凡是周王室的人,即使身份地位不高,也要在排序时置于周王室之上,以此可见圣人孔子对于君臣关系分际的特别重视。
【未尝不惓惓也。】惓惓:谨慎。未尝不严谨对待。
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
【译文】如果不是因为这边碰到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那边又遇到商汤、周武之类的明主,使得人民归附,上天保佑,君臣之间的名分就应当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竭力维持。
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译文】:所以,如果微子取代纣王而担任商王,那么由成汤创立的商王朝基业就可以永配天齐;如果季礼担任吴国的国君,则吴国开国祖先吴太伯的祭祀就不会中断。然而这两位之所以宁可亡国也不肯担任君主的原因,实在是因为礼教大节不能被破坏啊。所以说,礼教中最重要的就是等级。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桀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
【译文】:所谓礼教的精义,就在于能分辨贵戝,排列亲疏,裁决是否,处理事务。
没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张扬;没有器物,就不能表现。
【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桀然有伦】:用“名”把人分成一个个阶层,用各种“器”来彰显身份的不同。所以才能上下分明,井然有序,这是礼教的根本所在。比如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元士三也。”,天子、诸侯、大夫、士,这是名,用鼎数量区别,这是器。
如果名位和器物都不存在了,那么礼教又怎么能够单独存在呢!
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而国家从之。
【译文】当年仲叔于奚为卫国建立了大功,他谢绝了赏赐的封地,而请求在他的车上挂上繁缨。孔子认为不如多给他些城池,而名位和器物(车服仪制和爵位),绝不能假与他人,这是君王职权的象征;处理政事不坚持原则,随后国家就会走向灭亡。
君待孔子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而民无所措手足①。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②;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③。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也④。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⑤;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⑥;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⑦。
①【卫君待孔子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而民无所措手足。】卫国的国君期待孔子能为他处理政务,而孔子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在于正名,因为名位不正,就会使老百姓手足无措。
②【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繁缨,这只是个小物件,而孔子却对它倍加珍惜。
③【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正名,这只是个细节,而孔子却将它置于优先。
④【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也。】这实在是因为一旦名位和器物混乱,那么上下关系就无法维持了。
⑤【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所有事物,没有不产生于细微之处而逐渐发展变大的。圣人在思考问题时,眼光长远,所以能够谨慎治理细节问题。著,明显。
⑥【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普通人却由于见识短浅,每次一定等到问题严重后再来处理。
⑦【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处理细节上的问题,用力小而成效大;挽救显而易见的弊端,却竭尽全力而未必能够成功。
豆友mi8zckh9Vc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挽联
-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
- 韩愈:祭田横墓文
- 曾巩:与王介甫第三书
- 曾巩《与王介甫第二书》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