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内经课笔记(92) - 调经论篇之三:寒栗、内热、不流汗之因、中寒证、阴阳相争、巨刺与缪刺之差异
六十二-8、阳虚与阴虚、寒栗、内热证
原文: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盛,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倪师注释:
黄帝问,经书上说,表阳虚则必生外寒,里阴虚则生内热,阳盛则外现热证,阴盛则里现寒证,我已听闻过了,但不知为何如此?
岐伯答道,阳本身始生在上焦胸位,主要在温暖皮肤肌肉之间。一旦阳气虚损不足,寒气束于皮表,上焦之阳无法达于皮表,驱走寒邪。所以寒气独居在外,造成寒栗。
黄帝问,那阴虚内热又是为什么呢?
岐伯答道,遇度操劳之人,形体衰弱气不足,无法正常摄取食物,体内精华无法充盛,阳气因而不足,造成上焦无法运行阳热,下焦的排泄功能亦受阻,于是胃热之气留滞不出,热气熏胸,此内热之所生也。
课堂笔记:
1.“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人有点阳气在表面上时,不容易怕冷。现在阳气虚了,里面阴很盛,人就会感觉(体外)冷。喜欢多穿衣服。而阴虚的人体内会生热,需要用入阴与补阴的药,内热就会去掉。

2.如果病人告诉你,我很冷。你就要问他,你是皮表冷,还是身体里面冷?如果病人说是皮表冷,我们就知道,这是阳虚了,需要用补阳的药。
3.“阳盛则外盛,阴盛则内寒。”阴阳要平衡的。阴是寒,阳是热,故阳盛当然是热,阴盛当然是里面生寒。
4.祛寒有两种,一种里寒,一种表寒。所以有的药是祛里寒的,有的药是祛表寒的,药不能乱用。
5.“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常人的胸腔里是阳,所以能够温皮肤分肉里面的间隙。当寒气在外而影响到上焦时,会造成上焦不通,此时阳气就没办法去固外,于是人就会发寒、发冷。所以说“阳虚则外寒”,因为阳气不能到皮肤表面上来,这就是阳虚。
6.“阴虚生内热奈何?”阴虚的人,会生内热。
7.“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劳力付出很多或行房过度,会造成形气衰少——因为里虚了。当其他津液因劳倦而耗散掉了,只剩下胃气是热的时候——这个“胃”泛指小肠,与心臓火相通,是非常热的——这个热气一直在熏,热气往上升,所以阴虚的人会产生内热。

8.当看到阴虚内热的病人时,我们就会知道要把滋阴的、补虚的和祛热的药放在一起,才能治好。如果你只开了祛热的药,而没开补阴的药,那是治标不治本,内热不会祛掉的。
9.一般来说,久病的人都会有阴虚内热的现象。

六十二-9、不流汗之因与治法
原文: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倪师注释:
黄帝问,那阳气盛而使外热盛,又是为什么呢?
岐伯答道,上焦的阳气如果无法畅连肌肉皮表,会使皮肤紧密,肌理闭塞不通,毛孔因而不通畅,汗液无法外泄体外,造成体内之热达于肌中,无法随汗外出,就发生外热的症状。
课堂笔记:
1.“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上焦就是胸腔的阳,指的是肺的阳会到四肢肌肉与皮肤。而当上焦不通利时,造成皮肤毛孔闭锁,汗流不出来,卫气不能行。所以人会感觉到皮肤表面很热,因为汗流不出来。
2.如果有的人从小到大不流汗,第一个可能是小时候肺有问题,比如得过肺炎;第二个可能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时,羊水没有排得很透。
3.过去的婴儿一从娘胎里拿出来,就会被两条腿抓起来,倒立着打屁股,打到孩子一哭,所有的羊水就出来了,这是最好的排羊水的方式。但现在的人生小孩都不这样做了。医生不愿意打小孩,他们会把孩子放到台子上,用那个吸痰的东西,在孩子的鼻子、嘴巴和耳朵里吸一吸,就丢出来了。但其实孩子的胸腔里面还有很多羊水,根本没有排掉。
4.还有很多孩子,没到父母亲怀里前,就被先打个三合一疫苗,这对于羊水还未排净的小孩来说,就是雪上加霜,所以现在的小孩子病就很多。
5.如果流了汗,衣服湿了而没有换掉,每次都这样,披着湿的衣服在身上,日久了湿和寒结在一起,皮肤就会生疣。
6.有的人说我不喜欢出汗,也不运动,于是从小到大都不出汗。等到了十七八岁时,他的毛孔就退化了。这造成的结果就是他再也不能运动了。当他一运动时,全身很热,但一滴汗都出不来,脸红、气喘。因为人体本来有三万六千个毛孔来帮助呼吸,但他只有鼻孔的两个洞在呼吸。
遇到这种毛孔打不开的病人,我们要想尽办法把毛孔打开来。例如用到大剂的发汗药,或者直接叫他去冲冷水澡,寒极生热。玄府不开的人很容易累积,产生里热。

六十二-10、中寒证
原文: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倪师注释:
黄帝问,那阴过盛会产生里寒的现象,又是为什么呢?
岐伯答道,阴气本居下,如因过度劳累,致阴气向上逆行,此阴寒之气停积胸中无法外出。如此一来,胸中阳气必然散去,寒气独居阳位,导致血艰涩难行,气脉不通畅,寸口脉因而盛大起来,内里气血不通畅,故呈现涩脉,此里寒之所生也。
课堂笔记:
1.“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一个人如果身体里有寒泄不出去,并在体内停滞很久的话,胸阳的温度就会降下来,心臓搏动的力量会减缓。这时“寒独留”,血的速度受到影响,会因为寒而凝固住,造成“脉盛大以涩”。
2.阴盛就会生内寒,这是里寒的来源。

3.阴气本来居于下,当人过度劳动或运动时,阴就会一直往上升。这些停留在胸中的阴,如果刚好遇到冬天——冬主收敛,不适合流汗——没有办法排出去,就会造成上焦(胸腔)太冷。如果这时呼吸进来的空气又是冷的,里寒就会生出来。

六十二-11、阴阳相争
原文: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倪师注释:
黄帝问,阴与阳,气与血,若互相偏差或交征,病因而形成,如何施予刺法呢?
岐伯答道,刺此类病人,须在发生异常之经脉取穴。若是血偏则取血,若是气偏则取气,此时须考虑病人体型高矮肥瘦与四季变化,来决定取穴高下。
课堂笔记:
1.“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如果阴与阳并,即血气互相并在一起所造成的病,如何用针灸来刺它?
2.“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岐伯说,在发生异常的经脉下针就可以了。如果是血,就扎在营(荣);如果是气,就扎在卫上。
3.“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如果以胸腔来说,心就是血,肺就是气。当病发在胸腔时,如果病在血,就下针在心经;如果病在气,就下针在肺经。
六十二-12、补虚法、经络痛之虚实治法
原文: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倪师注释:
黄帝问,因血气之偏差,产生了疾病,结果造成阴阳相争,补泻又如何呢?
岐伯答道,泻过实的,须俟气盛时方入针,随着患者的吸气入针,如此则可开其气门,好像打开大门一样。俟患者吐气时,针同时拔出,如此便不会损伤精气,邪气就泻出来了。如果不按针孔,是为了使邪气尽出,加上以摇大针孔方式出针(“苍龙摆尾”),可增加出路的流畅,则为大泻之法。出针时用指甲切针孔之边侧,盛邪之气乃尽出。
黄帝问,补虚之法又如何呢?
岐伯答道,施术者手持针,专心一致地观察病人,俟病人吐气尽时入针。用气出入针之法,使针四周之肌理密实,精气就不会外泄。到了气实起来时快速地出针。随着吸气而出针,则聚集来的热气不会回头,会停留在病经上。拔针后立即按住针孔,则邪气会四散,精气就停留在病经上。
如此按气之进出,并等候精气至,可令近处精气不流失,远方之精气来支持,这就是“追法”,乃大补之法。
课堂笔记:
1.“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气血以并产生了疾病,造成阴阳相争,此时应如何做针灸?
2.“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我们在下针时,如果是要用泻法,就下针扎子穴,并且在要出针时摇大针孔,让气流泻出来;如果是要用补法,就下针母穴,病在出针时按住针孔,不要让气出来。


3.“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如果是气实的时候,则摇大针孔,大泻之,这就是“白虎摇头”的针法。

4.“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这是补气、补虚的手法。即在病人吐完气时进针,因为气吐尽时气就扁的,不用影响到气。吸气时出针,出针后要把针孔按住,塞住不让气出来。


5.《黄帝内经》是这样说,实际上在针灸时,按照经络来取穴做补泄就好了。
六十二-13、巨刺与缪刺之差异
原文: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藏。五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藏者,故得六府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倪师注释:
黄帝问,老师说虚实有十种不同,但都发生在五臓及其经脉上。但十二经脉各有其病,老师独论五臓而已。十二经脉全连系身上三百六十五关节,节生病,必延及经脉,经脉有虚实之分,又如何去解释呢?
岐伯回答道,体内五臓,都与六腑有表里关系,经脉络脉到四肢关节,各有其虚实,视病居何处而随证调理治疗。
如病在脉,调理在血分。病在血中,调理在络上。病在气分,调理在表卫。病在肉中,调治在分肉之间。病生在筋,调之于筋部。病生骨中,调之在骨。利用烧炙的针深刺病处。病在骨中,用烧针后再用药敷。若全身难过又不知痛在何处,则在两蹻脉上取穴。
如果是体外四肢的疼痛,三部九候之脉又正常,则用左右对称针络脉治疗的缪刺法即可。
痛在左侧但右手脉有偏差,则采用对称刺经脉之法。
因此在下针前,必细察九候之脉,以此作准则,可以尽针之道矣。
课堂笔记:
5.“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这个痛是指全身难过、全身痛,要是不知道具体痛在哪里。这时可以在两个蹻脉下针。

6.“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这个是指不管是摸手上还是身上的三部九候脉,都没有问题,但就是全身有痛,此时用缪刺。
7.“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巨刺和缪刺的差异在哪里?按照《针灸大成》,巨刺和缪刺的共同点,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差异点是,巨刺是刺在经,缪刺是刺在络。
8.巨刺的用法举例:例如治疗手太阴肺经的虚证,就下针在病痛对侧的肺经母穴太渊穴。
9.缪刺的用法举例:例如有个人痛的地方不在正经上,既不是肺经,也不是阳明经,这就是痛在络上。此时扎痛处对侧的络。
10.在临床治病时,比如一个病人手腕外侧痛,你不要想这是手太阳小肠经,直接在对侧手腕这里下一针,他就好了。还有一种对应,是手腕外侧痛,对应着脚踝关节,即在对侧的申脉下一针就好了,这是缪刺法。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张志聪版《黄帝内经》。
注:以上表格内容皆来自《黄帝内经表解记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