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9日
各大院校官方通过邮箱、短信、官网公布成绩等方式
通知已经初步录取的学生水木致尚众多学子一战封神 一骑绝尘
一往无前一马当先收到录取喜讯朋友圈、小红书上遍地开花当考研路即将进入尾声的时候,回想起来,这期间所有的憧憬,悸动,忧伤,辛酸,所有的刻骨铭心与全力付出,都在确定录取结果出来的那一刹,化为了幸福的情愫不过,随着水木学子即将获得录取通知书,选导师这个问题离大家也不远了......2019年,Nature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在针对6300名用户的调查中:有1/4的用户表示:如果再给一次机会,他们想重新选导师......有49%的用户表示:他们每周与导师面对面时间不到一小时,平均1天交流不到9分钟......研究生与导师的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当代的研究生不光论文压力大,还有可能受到来自导师方面的人际关系压力,对于一个研究生来说,如果和导师“对上了眼",那么,往后3年,甚至往后好多年,都将是如沐春风般顺利,而如果选了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导师,那么研究生生涯将是“一片黑暗”,不光内心会时时煎熬,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都会有重大影响所以说,选导师真的很重要!!!
,时长10:14
Nature Index:一张图教你选导师有些人觉得选导师很简单,就是看看导师的履历、论文、项目等,然后顺便找学长学姐打探一下,差不多就可以了,其实并不是这样,这样选出来的导师虽然会很牛,但是不一定适合自己,我们首先要搞清楚,选导师不是从导师出发,而是从自己出发,我的性格适合怎样的导师?我对导师有怎样的期待?比如你想经常被指点辅导,但是你的导师喜欢“放养”,那必然就不太适合。所以,来自哥本哈根的Carsten Lund Pedersen就提出了一个“导师矩阵”的概念,来帮助大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
这张图根据论文和出版物数量和影响力将导师分成了4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Junior Scholar、Paper Promoter、Paper Technician、Rockstar Scientist,简单解释下,就是初级学者型、论文生产型、论文创造型、全能明星型。接下来,我们一一来看看这几种类型的导师。
首先是初级学者型导师:特点:刚刚起步,文章较少,学术影响力不强,也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优点:由于和导师年龄差距不太大,不至于产生“代沟”,比较容易沟通交流,可以提供自己同阶段的经验,同时他/她自己的事业也在起步阶段,会更容易和你踏上“一条船”;缺点:比较忙,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辅导你,如果你有远大的学术抱负,可能需要经验更丰富的导师。
第二种,论文生产型导师:特点:一般是教授或者副教授,可能发了很多数量的论文,但是影响力一般,有丰富的论文经验。优点:可以指导你更快发论文,论文发表周期缩短,可能会让你更快毕业。缺点:这类导师一般发论文的节奏比较快,项目可能多但不是很大,没有太广泛的影响力,你的节奏可能也被push得比较快,跟不上的话就会很辛苦。
第三种,论文创造型导师特征:重点在“创造”,跟第二种的生产论文不一样,他/她是在自己的领域精雕细琢,可能论文的数量较少,但在自己的领域内有着较高的影响力。优点: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内比较知名,研究方向比较成熟,可以指导你撰写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论文,重点传授他们撰写论文的各种独门秘诀。缺点:可能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很难有突破,让你开辟新领域也不是不可能,另外就是可能针对不同类型期刊的论文发表建议会不太全面。
第四种,全能明星型特点:不用说,就是全能型的,既是领域内大牛,又能丰富的教学经验,学术影响力极高的那种。优点:也不用说,就是“师出名门”,被别人羡慕嫉妒恨。缺点:也很明显,指导你的时间可能很少很少,外表光鲜,其实很多东西还是需要全靠自己摸索。
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最重要!如果我们明白了上图那个矩阵背后所代表的含义,那么就可以将自己有意向的导师进行归类,同时,我们也会更清楚自己适合哪种类型的导师当然,没有人说仅仅通过一个导师就能改变自己未来的事业和人生方向,我们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需要懂不同的导师身上学到他们的优势总结下来就是:我们应该学会不要过分强调任何一个人的作用,而是将每次相遇都视为潜在的学习机会,不断适应,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