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好亲子课
亲子课这个模式在三岁以内年龄段的课程中还是很普遍的,因为三岁以内孩子多半没有上过幼儿园,无法脱离家长独立上课,有些活动内容也需要家长在旁边悉心指导、协助完成,不然老师也看不过来那么多孩子,还有增加亲子互动、社交机会的目的,毕竟在家的活动内容还是有限的,约等于和爸爸妈妈一起出来玩,又可以学到一些家里环境无法给予的内容。
知知现在3岁,已经上幼儿园了,处于亲子课向独立上课的过度中,上学期的入园适应班、奥尔夫都是亲子类的,这学期奥尔夫和成长课堂还是亲子课,芭蕾舞可以独立进教室上课了。
由于经历过的班有4个了,都是学期制的固定班级,可以看到很多小朋友在上课一学期过程中的变化和成长,最近对亲子课的作用意义又有了新的认识,家长要想清楚亲子课的作用和目的,除了帮助孩子适应环境、给予安全感,助力孩子走向独立上课,带领孩子培养一些好的习惯、为入园做准备也很重要。对于太小的孩子可能不太适用,我个人认为一岁半到两岁以后再上课比较好,如果要上课,最好能保持一周一次的频率,如果一个月没上课,家长要做好从头开始的心理准备。
意义1:适应环境、社交机会
这个是最基本的作用了,每个孩子对上课环境都需要几节课的适应,环境其实包括了教室的硬件设施、老师、其他同学和家长,适应过程中每个孩子的表现也不一样,比如知知的表现是比平时乖一些、喜欢盯着每个人看,有的孩子会表现的比较黏人、敏感易哭、不愿意参加活动。家长需要帮孩子理解大家在做什么,带动孩子去参与活动,也可以带孩子去摸摸教室里的一些物品,上课前和老师聊两句,让孩子熟悉老师。越对环境反应大的孩子,越需要耐心和时间,家长也要多主动示范参与活动,而不是仅仅家长坐在那让孩子自己去。
社交方面的帮助我觉得固定班级会更有意义,如果班级不固定每节课都遇到不一样的同学,这节课结束了大家下次能不能见就随缘了,家长引导孩子社交时的心态也会不同。在一个学期中每周都会见到这些小朋友,慢慢熟悉,知道他们的名字,才会形成更有效的交友。另外固定班级肯定会划分年龄段,同班的孩子年龄接近在能力方面会更相似。
意义2:了解上课的规则
规则的前提是年龄,所以还是2岁以上才比较有效果。
上课的规则我认为核心就两件事:关注老师和上课纪律。
教会孩子关注老师真的太太太重要了,上课时有太多父母喜欢老师讲一句、他在孩子耳朵边说一句,生怕孩子听不懂,这样做的效果就是课堂上好几个家长嗡嗡嗡的声音此起彼伏,声音很乱,孩子根本没有学会把注意力放在应该放的人身上,可能自己低着头在扣桌子扣地板,耳朵里听着老师+家长的声音,很乱很乱,反而注意力无法集中。如果孩子听到了老师在说啥,他也需要自己消化,家长再说一遍意义不大,如果孩子走神了根本没听到老师在说啥,家长应该提醒孩子看老师。
最开始知知上课时我就提醒她一句话:看老师。老师讲完了要开始自己动手了,如果我发现她有什么地方没明白,再解释帮她理解。很快她get到了上课时要以老师为核心,会跟着老师做动作模仿,不到一学期基本上就不太需要我频繁提醒她看老师了。
对大多数孩子,尤其是活泼好动的孩子来说,纪律问题也是一大难点。知知一般会在几节课后完全适应放开,然后就会发生一些纪律问题,比如上学期奥尔夫上到学期中间出现过上课过于兴奋嗷嗷叫、欢脱的满地打滚的行为。除了孩子因为熟悉环境了放开了以外,还可能有别的小朋友带动,一个班里有那么一两个特别皮的孩子太正常了,两个不太皮的孩子凑一块也可能威力翻倍。所以最好是趁一开始孩子还在适应环境阶段就养成一些习惯,打好基础,比如我一开始对她的要求是坐在自己座位上/坐在我腿上。有经验的老师也会通过一些方式让孩子有坐好的意识,比如奥尔夫的老师会说坐在妈妈腿上/前面才能拿到小乐器小道具,让孩子明白这其中的关联。
我们上奥尔夫的老师们对孩子的纪律要求是由松到严的,学期一开始对孩子们不太出格或者不太影响别的孩子的行为不会太严格,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半躺着、趴着、围着妈妈转圈,但到学期中后段,就会开始提示孩子不要躺着、不到处跑。但是大多数时间一定需要家长自己对孩子的纪律进行管理和要求,不能指望老师全管。家长的要求和态度对孩子是最重要的。这学期班里有个男孩第一节课就莫名其妙的打了别的小朋友,说莫名其妙是因为被打的孩子并没有招他,头几节课在上课前和上课中陆续发生了几次这种事情,都是两个孩子并没有交集的情况下这个男孩跑过去推了或者打了人家,男孩妈妈对他开始严格管理,在他有苗头要冲向某个小朋友时把他揪住按住,不让他乱跑,现在学期过去一半了已经很明显改善。相比另外有些孩子上课躺着、乱跑的行为,虽然没有打人严重,但家长并没有坚持提醒孩子或者有效的制止,孩子的行为依然没有得到改善。
教会孩子不要跟别的小朋友学着做破坏纪律的事情也是一个重点。知知因为比较喜欢模仿别人,又没有是非概念,单纯觉得好玩有意思,很容易去尝试模仿一些小朋友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比如学别人上课躺着或者瞎闹腾、尖叫,语言能力好了还会告诉你“他也这样了”,潜台词是为什么我不可以。我碰到过两次都是带头的小朋友家长也并没有有效的制止孩子,这个时候的确非常考验我。
上学期的奥尔夫课后半学期,我为了让知知更好的理解上课的规则,给她总结了几条“上课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上课可以回答老师的问题、可以和老师做游戏、可以坐在妈妈腿上、可以喝水,不可以到处乱跑、不可以躺着、不可以大喊大叫、不可以吃零食。有时候会拿出来考考她,虽然可能还会时不时再犯,但让孩子先学习好“理论知识”对实践也有帮助。如果她跟着别的小朋友破坏秩序,我会搬出理论知识,比如问她“上课能不能躺着?”,她会说不能,我说那你还要躺着吗?她就会坐好。这学期因为她又长大了,我会明确告诉她,这样不好,一点都不好,不要学,也不要管别人,帮助她分辨对错。有次破坏秩序的孩子被老师没收了乐器,我马上对她进行警示教育:你看到他被老师没收了乐器么,因为他不好好上课,你想被老师没收乐器么?不想的话就不要再学他。
意义3:对孩子的情况心里有数
亲子课的另外一个意义是家长可以在教室的集体环境里看到孩子的表现,对孩子适应环境的快慢、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领悟理解能力、兴趣点、交友能力等等都有一个直观的观察。虽然孩子完全脱离父母的状态可能会和父母在场时有差异,但大体上一个孩子的能力、状态等这些方面是稳定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要调整接下来的育儿重点。比如知知上课时我发现她头几节课会比较谨慎乖巧,观察为主,等几节课过后放开了就会出现纪律问题,这个模式在她上幼儿园以后也发生了;比如她之前上课对集体活动参与意愿很强,尤其是放音乐跳操这种非常喜欢,所以我当时比较有信心她能适应幼儿园的环境,事实也的确如此;再比如她有时候容易被一些更调皮的孩子带着破坏纪律,由此我可能需要注意帮她建立是非观。
家长看到孩子在亲子课中的状态,也可以调整孩子入园的时间,如果有保持每周一次的亲子课频率上了10节以上了孩子依然表现出来很抗拒集体活动,生日又比较小的话,可以考虑晚一年入园,或者平时在这方面多加强培养,以后上其他课时孩子没兴趣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家长也不会太失落,可以提前放低预期。我在观察以后认为知知可以提前上幼儿园,于是就安排了。
意义4:逐渐放手尝试独立
如果孩子在亲子课上表现的不错,不再有面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愿意参加活动,父母可以逐渐放手,多鼓励孩子自己去参加活动。对孩子来说父母依然在教室里看着他,心里会比较有安全感。这种环境下鼓励孩子尝试自己去参加集体活动,累积一些“我自己能行”的经验,对后面入园也有好处。比如奥尔夫课上有让小朋友去前面还乐器的环节,我一开始跟着她,后面就让她自己去,她还完以后很开心的跑向我,我会表扬她。我还尝试过上课前让她自己拿着书进教室找地方坐下,我在门口把大衣鞋子放好或者去上个厕所,一开始我也比较忐忑,会在门口先观察她进去以后的状态,发现她会跑到熟悉的位置坐好。入园适应班一般都是阿姨陪她上,也是尽量让她自己去参与活动,大人在教室角落坐着。
对三岁以内的孩子来说,学知识本身并不是最主要的,他们需要慢慢走出家里的环境、认识这个世界,为下一个成长阶段做准备,是这个年龄段需要学习的内容,家长陪伴孩子在玩中学也正是培养好的习惯的机会。
小耗子养花呢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四岁四个月、五个月的知知 (2人喜欢)
- 四岁三个月的知知 (2人喜欢)
- 四岁两个月的知知 (2人喜欢)
- 四岁一个月的知知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