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采访完卢安克后,柴静在博客里写道:
“面对卢安克,我土崩瓦解。”
过去她脑中奉为常识的东西,突然发生了动摇
卢安克对待孩子的方式,更像是一种陪伴,而不是教导。The way he treats his children is more like company than instruction.
对此,卢安克说:“孩子们最需要看到的是,‘有一个人,他在作为真实的自己。在陪伴着我的时候,他忘掉了所有的想法,仅仅保留着真实的自己。’”
卢安克尽量少地用语言跟孩子去解释什么。他尽情地带着孩子们做游戏,玩耍。
对此,卢安克说,“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 他认为体会比知识更重要。“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真正的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知道’和‘体会到’是两码事。”
卢安克曾经在博客里大篇幅批评和反对标准化教育,反对整齐划一的校园,反对“让人心的死去”的教育理念。他曾经跟现实世界里的问题较着劲,但现在,他不想改变了,“如果带着改变的目的去做事,那就不用去做了。我不想改变,也就没有压力。”
柴静问他:“不想改变,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他回答:“改变不是目的,也不是我的责任,但改变会自然发生。”
他甚至强调, 作为老师,不应该对学生有所想象,有所期待,“作为老师,带着一种想象,想象学生该怎么样,总是把他们的样子跟我们觉得应该的样子进行比较,这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碍。这样就没办法跟他们建立关系,中间隔着一堵墙。”
他说:“只要我们放弃掉对‘什么是好的’的想法,通过观察,我们能找到最符合他们的角度。”“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的、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
柴静问,不“比较”,不“进步”,孩子进入城市和社会后,不会成为弱者吗?卢安克说:如果他们能学会创建自己的东西,他们到城市的时候,也不用觉得“别人那么有钱,我没有,我被抛弃了”“他可以自己创建,他不需要逃。”卢安克还特别强调 “归宿感” "Sense of belonging" 三个字。
“中国的留守儿童将也会成为一个失去控制的因素,除非我们能给他们带来归宿感。”在卢安克看来,纪律可以带来秩序,但那是被动的,只有一个人归属于一个事情,一群人,一个社会,才会有认同,才会有发自内心去照顾它的愿望。在卢安克心中,能够提供“归属感”的东西,便是“创作”,便是“玩耍”是活出生命本身的色彩……
这种教育的理念,充满“无为而治”的色彩,透着“了悟生命”的禅机,带有乌托邦色彩,它与当今社会显然充满格格不入的矛盾,但柴静觉得,卢安克的教育理念,细思又有一套强大的逻辑在支撑,这种理念和逻辑,在卢安克过去的实践中,遭遇到过抵抗,也一步步在完善
在做完《告别卢安克》那期节目后,柴静在博客文章中写道:
“卢安克给人的,
不是感动,
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
他让你呆坐在夜里,
想‘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