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思考|感情,经济学和法律

今天看了一个帖子,是别人当笑话贴出来的。如图:
抱歉,图没了
我觉得有点悲哀。因为我我觉得看到了社会关系上几种不相同的关系在人们之间的纠缠。在这里,我没有提到道德,因为这东西太特殊,而且在现代社会,道德的外在约束力越来越被法制所剔除。
我估计很多人看了这个段子,会觉得这个人当时为什么要找一个二婚带孩子的。当前主流的舆论情况都不建议这种,因为确实太复杂。同时,也造成更多的离异单亲家庭,产生诸多社会问题。这个问题是另一个宏大的主题了。在这里,我仅关注具体人的想法。
这个重新组建的家庭,看上去早期应该是和睦的,“含辛茹苦”四个字应该能说明其也不属于中产以上,而这种经济条件下能养两个孩子,负担不会太小。
人仍旧具有原始动物性的一面,因此,从动物性的角度来看,抚养非自己基因遗传载体,是普通雄性动物都拒绝的(实际上,动物界大多数种类,尤其是哺乳动物,雄性是根本不管抚养后代的,甚至会因感到威胁而进行屠杀,这种动物性也在希腊神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能看到的,多数是雌性的养育,我们甚至能看到某些跨物种的成功养育案例。我认为动物应该是没有理性思维的。它们的拒绝或是接受,纯粹出于一种本能,但在此基础之上,还存在一种超越本能的东西:即相互之间的熟悉能够建立起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甚至可能超越物种。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便是一个侧面的例子(当然,这是站在人的角度,而且很可能是人编的)。也就是说,在动物性的层面上,一些人生活在一起,是可能产生某种联系,而这种关联,没有生物学上的意义,我姑且称之为“情感”。包括宠物主人对待宠物,邻里之间的点头之交。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个至少是一个经验的总结,在于反复发生的被侵害的事后才得到的结论。翻脸以前,还是其乐融融的。
但可怕的一点是,人类是有理性的,而且,人类还以理性为骄傲。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依托私有制,人类发现了“交换”这种行为。“等价”作为交换行为的唯一公正的标准,被普及和推广。作为理论存在的唯一用途,解释世界便成为其使命。那些“大彻大悟”的人们,希望用交换去看待世间的一切关系,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这个故事。
拥有知识伴随着会出现一些知识陷阱,会使人失去对一些信息的关注,从而导致世界观的失真。我经常举例子,我们的人群可以按年龄划分,可以按性别划分,可以按地域划分,按种族划分。一旦划分,即产生差别;一有差别就会有排序;加之之间的关系衔接,我们就看到了:成年人对青年的控制,男性对女性的压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资源的掠夺,甚至结构性的种族歧视。从而开始对立,矛盾显现,斗争加剧。
实际上,每一种理论,一个视角,一种区分维度,都是一把刀,把社会这个存在,切开一个剖面。这种简单化的降维是为了清晰地分析。可是,清晰是清晰了,但加剧了维度之间的分裂,也让很多人忘记了,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我们具体的人的复杂性。人的大脑毕竟是懒惰的,贴标签可比逐个人、逐件事分析是非对错、善恶黑白要容易多了。那些懒惰的,能力有限的大脑,很容易陷入少数维度看待世界的狭隘空间。而那些可以以此获利的人,也热衷于股东和宣扬这些,加剧社会分裂。比如鼓动种族冲突的政客,挑拨宗教矛盾的教士,强调贫富差距的社会学家以及无孔不入的NGO,相对来说,那些鼓动性别对立的,除了引起一点骂战,似乎也没有能力掀起多大的风浪。
当一个人,通过经济学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一切,那价值观必然会将等价交换作为唯一准则。如此来理解,你就会发现,段子里的说法无从反驳。撕下情感和道德的“遮羞布”,一切都是交易:买卖东西固然是交易,礼金和礼物也是交易,彩礼和嫁妆还是交易,抚养和赡养更是交易,捐赠与施舍也只能是交易。一时间,断物欲,断社交,断婚,甚至断亲,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强大噪音,被一米八的大诗人概括为一句“人间不值得”。更不用说那些头脑只能处理一个维度的人,把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作全部,见日本车就砸,见宠物狗就打,见有钱人就骂的,已然是不可救药了。
当然,这不是世界最黑暗的一层,因为这还不是社会生活的规则的底线。毕竟,我们还有法律。罗翔老师曾经说过一段话,大意如此:一个自诩守法的人,很可能是人渣。他不赞同普法,因为普法具有双面性,社会的弱者需要法律保护,但人性的阴暗面会踩着法律这个规则底线,占有尽可能多的利益。比如这个事情,两个兄弟完全可以分割财产之后人间蒸发,逃避赡养义务,或者按照法律规定的底线给赡养费,实际操作上还可以一拖再拖。当然还可以踩着法律进行更恶劣的辱骂,殴打和虐待。虽然法律上是有说法的,但法律执行需要成本,法律本身也是给社会大多数制定的,漏洞总会有,而且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之间,有着巨大的空间供无耻之徒们肆意游走。当我看到浑身是伤营养不良从楼上掉下来还不送医的婴儿,当看到脖子拴着链子衣衫褴褛还养了好几个孩子的智障母亲,当看到年逾古稀却为老不尊肆意妄为却不受约束人渣。总是让人怀疑这个社会的腐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