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权利》手抄报: 孩子的权利——被保护的我们

我是儿童公益图书馆微澜图书馆北京5馆的馆长,一名儿童图书馆图书管理员。11月20日世界儿童日,我想来分享自己六年多来,在图书馆开展《孩子的权利》手抄报活动的一些记录和感受。一次有点急促的碎碎念。
首先,我是谁?
我的被保护的童年
我在湖南一个美丽的乡村长大,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讨厌人与人之间的没有界限的彼此谈论和问候,我想脱离那个人情紧密捆绑的世界。
很小,我知道自己一定会离开,去到一片陌生没有牵挂但也广阔的天地。小时候和妈妈吵架离家出走,我在沙发上刻上,我离开了,但我还会回来,因为我的根在这里。
美丽的乡村,四季,晨起朝阳和黄昏变幻五彩的晚霞,冬日的浓雾和夏秋的雨露,都深深的刻在我的血液里;每一个活生生、有时候令人厌弃又可爱的人,使我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把自己生长和出生的地方看得很小,这里是完整的世界,生活是破碎的,但每一个人都是完整的人。
从2017年11月2日,第一次参与微澜服务,重新走进小学校园,看到成群的孩子,服务他们,我开始无数次回忆我自己的童年,认真去思考家乡的“小”,这个“小”对人的局限,也慢慢意识到看似同等的环境下,个体的条件和境遇其实如此不一样。
加入微澜,关注小读者的成长,也重新关注生长之地的人和物,当我带着后辈的小朋友重新行走在我小时候玩耍的房前屋后,一次一次走过,我才意识到,即使在同一个村庄,哪怕毗邻的两栋房子,因为相对位置和关系,我们对晨昏、四季、日光,对空间以及所有的一切的感受可能完全不一样。
比如,我的家背临(北)马路只差一栋邻居的房子,独享一份安宁不需要吃灰,门前(南)有开阔的田野,田野对面是其他的人家,大家通向外面,都会从我们的门前经过;房屋的东、西方向都是小路,路边是水塘,水塘过去还有田地,远处才有人家以及远处的青山。在我的童年时代,一年四季日出日落,朝阳晚霞,雨水冰霜,还有一早开始池塘边的洗洗刷刷家长里短,都能第一时间和清晰的感知。除了错过马路的喧嚣和尘土,村庄里谁家有个动静儿,穿过田野,目力和听力所及,其实也能清晰的感知。当然,我们的生活因为来来往往的人,也被同样的被看见和公开审视着。小时候,这种被公开的围观让我很痛苦,另一方面,它们也在训练我面对一种公共的生活。
我的家不富裕,但在我的童年时期,温饱尚可,爸爸也会经常免费出人出物资给池塘修码头,村里的人家在码头洗衣洗蔬果洗猪草,早晚都不断人,池塘码头大概是村里除了水井外使用率最高最热闹的公共设施之一。水井也很近,家里的大人和孩子每年夏天,我们也自发的发起清洗水井活动,很多人一起把水井掏光,洗静,然后又看到清水慢慢充满,是很快乐的时光。
当然,现在的孩子即使回到乡村,这样的生活已然不可想象,他们在家里用电子产品,游戏,电视,享受空调,因为安全问题可能都不允许出去串门。如果没有成年人引领,外面的天地似乎与他们关系不大。
我的妈妈,她的父母亲以及哥哥姐姐都极具责任感和严厉,很勤劳肯出力,家人们相互照顾感情很深,关系也很紧密;爷爷奶奶家每个人相对自由独立,爸爸的兄弟姐妹们都爱阅读爱文艺,年轻的时候,大家比起劳动,更向往文化和有质量的生活,但某种意义上,家人之间彼此尊重但人情味要淡些,但他们都是善良和有爱的人,两家不一样的价值观对妈妈来说,常常是冲突和痛苦,她虽然忍耐,也会时不时爆发。
小时候,我爱极了奶奶家的人,喜欢这种自由,把我当成独立的个体完整的人,没有大小之分,而姥姥家总把我当小孩子照顾对待却让我很想反抗和远离。在妈妈对我们的教养里,尊严和责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担负责任,就无畏尊严,但这些都体现在对日常的承担以及他人的照顾体谅之上。
爸爸则更在乎权利,他的尊严是和权利联系在一起的,他启发了我,保护了我小时候的独立,自由(小自私),关心公共,他鼓励我表达,他似乎有更宏大的社会关怀和理想,但往往生活里并不尽责尽职,需要依赖妈妈的照顾。而他对公共的一腔热心,保持天真,因为无人理解,他的热切很多时候会沦为别人的笑话。
小时候,我和爸爸关系很好,可以没有负担发表我对任何人事的意见,他也让我可以没有太多负担的做自己;成年后,当我意识到妈妈所承担的家庭生活的重担,有一段时间,关于爸爸对家庭的“失责”(他认为妈妈已经做很好,或者说,认为没有什么事情需要操心),我甚至有些愤恨。
哪怕是一顿再简单的餐食,后面也需要付诸心力和时间,并不容易,这一点需要被看见和尊重。出于爱,才会付出,但不意味着可以轻视。成年后,在这个对他人日常劳动的看见和尊重里,我才意识到,这也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独立平等关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微澜满整整六年,我与孩子们的相处,与我自己的童年紧密相关,也一直在激励和启发我,重新去理解自己的童年,也包括理解我成年以前一反抗和与之争吵的母亲。
妈妈的尊严与权利没有太多关系,哪怕,是涉及自己利益,妈妈也会避免陷入日常的纠缠,而选择隐忍,主动放弃,过完全忠实于自己内心却可以不同流合污的生活,我现在理解,这里面,她需要保护自己免于在与他人的纠缠中耗费时间精力,而专注于应付当时的生活,当然,其实也包括她对他人痛苦的理解,所以选择原谅。
在家庭内部,现在我几乎完全站在妈妈的一边,哪怕可能在涉及公共的时候,并不完全赞同她,和童年少年时期的对抗争吵不一样,我选择理解,并且也会主动支持她,以消除日常生活给她的重负。
每个人的时间,精力,心力,知识储备以及其他,个人的现实和局限不同,理解,尊重每个人的现实,在我自己,也是学习和练习平等对待Ta人的一部分。
另外一方面,从我的童年开始,我就知道,我自己要比身边的其他孩子要幸运一些,精神和物质都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我还可以痛苦,可以哭闹和争吵来表达自己,争取自己的权益。但很多孩子,并没有这么幸运,生活里,被忽视,被伤害,但很少被认真对待和保护,甚至有的父母亲终其一生,自己也不过是孩子,始终没有学会彼此理解,尊重和相处,更遑论说保护好和尊重年幼的孩子。
也是因此,从小,让我对成年人对待儿童的方式生出很多的批评,以及希望自己可以做点什么。我相信,只有先了解,理解,尊重,彼此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改善,个人也才有机会生发出心的力量,这个力量才会有机会更健康的生长。
对于儿童而言,我们拥有权利,在日常里,本身也在背负。但在背负之前,需要我们给他们传递更多的善意,保护,需要帮助他们了解现实的复杂,慢慢练习和培养理解的能力,包括意识到我们与他人,在权利之外,我们终究也需要负起责任。
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每一个孩子,也终将长大成人。被人撑伞保护的人,也终究有一天会为他人撑伞。

微澜传统,《孩子的权利》手抄报活动
今天,2023年11月20日,是我在微澜度过的第六个世界儿童日。一直以来,相信,这种微小的互动和传播,会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种子,生长出力量。
2017年11月加入微澜,我一直在北京5馆工作并担任馆长,刚加入微澜的时候,还不知道世界儿童日,刚进入民办打工子女小学,对孩子和学校,老师都充满警惕。我还记得自己始终拒绝一个来示好但不阅读的孩子,希望她可以回归自己,而不必讨好他人,也害怕她讨好我们之后,会“滥用”她和管理员之间的关系……总之,在微澜的头一年多,非常的紧张,总怕自己给错了孩子信号,反倒偏离自己来参与微澜的初衷。面对学校老师对我们的观察,也总是紧张的不敢回应,生怕因此影响了图书馆的生存。直到有一次校长说,他会带着上初中的儿子经常晚上到图书馆借书,他说欠微澜一句感谢,他说我们的到来给学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你和志愿者不要把自己当外人,他说你可以走进办公室,走进教室,主动找老师沟通……,一切开始了新的改变。就连门卫师傅,食堂阿姨,清洁大叔大姐,如果大家愿意,他们可以和孩子和老师校长一样进入图书馆,每个人在图书馆是平等的,他们可以给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借阅,他们也会在假期里的大风大雨天帮忙看看图书馆是否安全无恙,偶尔帮忙通通风,图书馆真正变成大家一起的图书馆。
2018年与孩子们相处了一年之后,微澜第一次进行了“世界儿童日”《孩子的权利》手抄报活动,微澜北京5、11、12、16、23等各馆是首先响应和进行活动的分馆。
2018年11月服务日志:
参加手抄报活动的(46份,桌面下纸箱上还有大纸,每人发一张绘画纸和A4的《孩子的权利》。

2019年11月服务日志:
今天世界儿童日,今天还是阅读气氛依旧好,但借阅少。 因为自己边忙,没抽出时间进班级。中午在食堂和老师打了招呼,一年级1班今天也来借书和读书了。继续在图书馆也鼓励孩子们在现场画画之类的,黑板报又更丰富了。最近新发现,有个高年级的孩子比较容易生气(不管对象是谁)。最近几周一直有引导,现在会主动和我打招呼,不过今天还是发生了小小言语冲突。把一个爱哭的孩子气哭,不过我后来介入了,没有批评任何人,告诉大家没关系,他爱发脾气骂人是他需要帮助。
2020年11月服务日志:
一直想重新发起《孩子的权利》手抄报活动,但没有太多时间准备,幸好,物资都是现成的,有两个绘本,有绘画纸张,按班级打印好的名单上预留了空格,可以做标记。说做就做。海报只有几句话:你知道世界儿童权利日是哪天吗?关于儿童的权利你有话说吗?你知道《儿童权利公约》吗?欢迎来写《儿童的权利》手抄报。————微澜图书馆活动发动起来,一开始来的孩子要求先读书,了解是什么活动才参加。几个三年级孩子一起朗读,很动听。如果每个孩子可以从小在别人的鼓励和支持下,慎重的朗读《孩子的权利》,他们怎么会轻易的看轻和否定自己(我当然有些夸张,但需要承认当时的感受,是神圣的)。
有了和孩子们交流的经验,下午发放的每一份卡纸上都写上,可以回去查《儿童权利公约》,了解世界儿童日,用话鼓励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查。和刘霜老师一直写到100份。Z作业很多,开始撒娇,他妈妈(校工)似乎没有办法。让孩子来对比大人的辛苦行不通;孩子能体察,知道自己需要为自己负责任,才可能好。这几次,我会有意的控制自己与X的距离,但依旧平和的讲话,要好很多,不会像前几周那样无理,希望能慢慢找到专注要做的事情。和刘霜老师讨论,图书馆内需要把孩子们之间黏在一起的线打破,孩子才能安静下来,把注意力放到书上。有意思,我们来构建一个公共空间,构建之前,要先把原来的关系先打破,然后通过学习,理解,建立新的关系。

2021年
疫情中断了大部分分馆活动
第三节课,我抽空去办公室跟了一小段采访,M老师看馆;孩子们走后,两个人又聊了一会,看疫情的发展,如果还需要继续闭馆,争取至少每周有一次集体开放的机会……让孩子们来换换书……今天也有嘱咐大家不能开馆期间,可以互相交换图书看,但是注意保管……回到图书室以后,开始做各种整理,书架,调整分类(放乱了),卫生,推荐架,居然足足用了近2个小时(最后还有20来本书放弃整理了,搁在红架子书格中),期间四一班的老师来过,很惊讶说今天开馆了,我去叫孩子们来。当然,孩子们其实早就来过了。
拜托了两位六年级孩子延续世界儿童日的传统,画《孩子的权利》手抄报,用我的借阅额度给他们借了绘本,发了好的绘画纸张。

2022年
疫情封控使得大部分分馆没有机会发起活动。

2023年
多个分馆参加宣传《儿童权利公约》活动。






我有权得到大人的保护,免受灾难的袭击。
当大雨瓢泼或者不幸降临的时候,
大人们会为我撑起巨大的伞来保护我。
我有权远离战争,远离炮火的怒吼,
我害怕导弹在天上划出的闪电,
也害怕爆炸发出的轰轰雷声。
《孩子的权利》阿兰·塞尔













他们是外卖员、快递员、家政工,但他们的孩子在城市找不到一张课桌 | 岳毅桦 一席第801位讲者

去给这家图书馆当馆东,是我今年做的最有意义的事| 雅君的好用分享



联系我们
微博:@新公民计划
豆瓣:@新公民计划
微信:小新(xingongmin2007)

戳👉微澜图书馆 ,加入我们,
去城市边缘支持和服务流动儿童
请叫我北京三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为孩子们许下第114个心愿,也实现了…… (8人喜欢)
- 论坛实录|纪欣欣:留守&流动——山东留守与流动儿童家庭情况及需求观察 【在服务供给上,流动儿童并非社工站的主要服务对象;留守儿童服务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专业性不足】
- 论坛回顾 | 张惠:聚焦城中村——流动人口需求与包容性更新 【关注流动人口,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流动人口,城中村是绕不开的。据官方统计,广州共有272个城中村,深圳是 2336个……】 (1人喜欢)
- 论坛实录 | 奚锡灿:经济结构转型,对流动人口意味着什么?【有观点认为中国可能过早去工业化,服务业发展过快,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服务也发展落后,流动人口更少参与服务业?】 (1人喜欢)
- 论坛实录|魏佳羽:避免随迁儿童与父母分离的观察和实践(户籍制度改革正在加速推进。另一方面,教育供给面临着人口结构变化的冲击..这一变化让人口流入地可以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多学位供给...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