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腰式沉浸——《唐朝诡事录·无归路》戏评及其他
为百忙读者“太长不看”考虑,先说结论:目前300+至400+的票价,对沉浸式戏剧感兴趣的观众买票观剧不会后悔;且观剧体能要求低,适合各类身体状况观众。
现在,可以从容咂摸咂摸大众娱乐形式如何满足“沉浸体验”这个话题了。
某个娱乐项目或作品能够让人有意识地产生沉浸感,需要满足这样的条件:它所属类别的作品,通常与观众存在“社交距离”,然后通过打破这一“距离”,使单纯的欣赏者转化为参与者。电子游戏、密室、剧本杀、狼人杀这类自带强互动或强社交属性的娱乐,属于天性沉浸,与书籍、戏剧带来的被浸没体验相比,可能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于是从小说和戏剧中各取一个作品当参照物,作为自己评价沉浸感消费性价比的粗糙抓手。
一、小说参照——《S.》(中译书名《忒修斯之船》)
《S.》作者是J.J. Abrams和Doug Dorst,书中书《忒修斯之船》这本悬疑小说则另有虚构的作者V. M. Straka(石察卡);围绕该作者扑朔迷离的生平和创作经历,两位虚构的卡粉(石察卡书粉,简称卡粉)一路在书页上以批注形式交流吐槽,力图破解谜团。满坑满谷的批注简直像B站弹幕一样吞噬注意力,于是乎选择性无视手写批注单读《忒修斯之船》是一遍,配合批注和卡粉夹在书里的各种地图明信片餐巾纸等实物零碎重温又是一遍,完美主义细心读者根据笔迹颜色区分发现批注年代不同,于是过滤断代分读再来两遍……
好似玩具的《S.》,能够让人忽然意识到传统纸质书籍和电子书相比某种独特的不可替代性。和面目恒定的二维世界电子书相比,纸质书是四维时空中的存在,原本印刷着同样内容的书册,在五花八门的境遇中沿着时间线前行,携带起读者和环境赋予的各样信息,渐渐变成了不尽相同的个体,甚至和人一样有了寿命,就像在《忒修斯之船》身上,能看到岁月的痕迹。
非常遗憾的是,十年过去了,虽然见过一些类似的小说、解谜书,沉浸感都始终不及这本《S.》。想要解渴,甚至还不如去追溯更早的《哈扎尔辞典》,那是一部、或者说一套成书于1984年的小说,非常类似互联网时代大家习以为常的维基百科式阅读,书的灵魂先行于其诞生的时代,身体却只能禁锢在纸质出版物里,好似三维物体投影于二位世界,只有少数格外敏锐耐心的读者能最终还原故事的真实全貌。
二、戏剧参照——《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
第一次听说“浸没式戏剧(immersive theatre)”这个词,就是十几年前看网友写的《Sleep No More》观后感,对文中所说电脑RPG游戏般的沉浸体验向往不已。后来中译版《不眠之夜》引进上海后,终于如愿体验了一回。打破传统台上台下限制的“特定场景戏剧(site-specific theatre)”说新也不新,在《不眠之夜》之前,就已经有数十年发展,还能基本分类:比如用特殊方式使用传统剧院,最近刚看的《旁观者报告》基本属于此类,演员上观众席表演、演员邀请观众上台参与表演;又如在非戏剧用途的环境演出,类似找个公园演绿野仙踪;再如“手搓横店”,按照剧中内容搭建片场,演员实景演、观众进景看,所谓“入画贴贴”,也即《不眠之夜》《唐朝诡事录》所属的类型,沉浸感最强,一般来说成本也最高。
《不眠之夜》这部由英国Punchdrunk公司改编自《麦克白》的剧作,之所以突破实验戏剧的小众范围,出圈到大众视野且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在奉献了以传统戏剧标准要求的专业表演同时,观众的自由度和选择权更大,辅以高保真可深度互动的置景(例如随便坐的沙发、经得住细翻的报纸和笔记)、对演员的超近距离观察、个别观众可以幸运体验的与演员一对一互动剧情,打开了强势围观新大门。观众与其说像看戏的,更像是穿越到平行时空与角色共存的幽灵,看过妮可·基德曼《小岛惊魂》的同志可能知道我在说啥。比照传统戏剧,更像是一场游戏,比起实验戏剧,“游乐场”显然受众更广。
和《S.》一样也很遗憾的是,综合考虑商业化和性价比,国内似乎至今也没有《不眠之夜》的同位替代。这部剧唯一腹诽的就是牺牲了观众舒适度:一是改造好几层酒店楼上楼下整场奔波需要一定体力(请穿平底鞋),二是全程不能摘的观众面具对眼镜人士太不友好了(不知现在改良了没)。
三、说回《唐朝诡事录·无归路》
上述漫长的跑题,想表达的是,以下超主观《唐诡》评价,完全不会考虑它的IP联名因素,主要考虑沉浸感,而且一定会和《不眠之夜》比较。
关于规模。利用地下室单层,片场范围约当于同价位密室相当。都是平地,亮度足够看路,中途还有剧情强制坐着的环节,适合任何体能和穿着的观众。
关于置景。板凳、蒲团观众能坐,必需道具演员会用,其他布置无互动,按实景剧本杀用语就是属于“没有任何线索的非搜证区”。舞美效果不错,没有声光污染,部分演出装置有创意。整体精度约当于同价位密室。
关于表演。不同于《不眠之夜》的全默剧,《唐诡》分舞剧/默剧和话剧两个阶段,演员是专业学过舞蹈的,舞蹈部分表现力很强,而且意外的是台词居然还都可以,也算是“唱作过关”了。期间还有类似吊威亚、涉水等表演,几个年轻人相当拼。演技水平和整体呈现比不上《不眠之夜》或《旁观者报告》,但比同价位剧情流密室的所谓“演员”要专业太多,是能看得下去的。
关于题材。《麦克白》虽然是莎翁经典、又足够洋气,但果然还是国风主题更加亲切,而且无法替代(外国剧团不会演这些)。剧情不复杂,又是个爱情大底,但引入了玄幻机制,增加了悬疑感。一些噱头的设置能够感到是“服务观众”、增加话题度,能够理解。剧情肯定还有得打磨,但目前确实是可以拿出来商演的程度。
关于观众舒适度。120分钟时大约一部电影的时长,一般不需要中途口渴喝水、找洗手间之类。面纱设计绝妙,轻薄透气、近视眼友好,佩戴一整个舒服。小剧场模式,每场限制观众数量,虽然片场空间不大,但观众也少,跟随演员、观看表演和触发一对一情节都更容易,不会出现《不眠之夜》那种机场追星一样观众被迫前呼后拥演员的场面。整体比《不眠之夜》舒服。
关于综合性价比。以《不眠之夜》60%左右的消费,享受大约《不眠之夜》50%的沉浸感,所以标题说是“及腰式沉浸”。但是和近年来强调声光电走剧情、谜题很弱的换装实景同价位密室比,《唐诡》的沉浸感其实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