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黄河博物馆
郑州有三个黄河博物馆。
最早的黄河博物馆,位于紫荆山公园外面,正对着黄委会。1957年建立,在治理黄河过程中发掘中的文物集中在这里展览。目前已经不再对外展出,但建筑本身很美,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黄河博物馆,在惠济区,2012年开始,建在黄河迎宾馆旁,展出面积更大,功能更强。

2021年起,郑州市政府开始打造黄河博物馆群+遗址公园类型,开始建立黄河国家博物馆,后来更名为黄河博览馆。据说未来完全修建好后,会将现在的黄河博物馆搬去新址。
不过目前的黄河博物馆还是不错的,虽然距离市中心有些距离。整体来说,展品多,精品多,作为水利人士,不来这地方,实在可惜了。缺点也明显,所有黄河相关内容都想讲完,哪一方面都没能深入。

黄河,毕竟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虽然我在长江边长大,但也难以否认这个事实:在中华民族的摇篮时期,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从河源的巴颜喀拉山,到星宿海。最后进入山东垦利入渤海。全长5464米,落差4480米。



记得刚开始学水利时,长辈说的一句话,中华文明的开端,就是水利工程师。我们的祖师爷可是大禹啊!于是乎,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大禹建立夏王朝,功在浚通黄河,功在厘定九州,功在治理水患。中华民族的根底也在于此。

根据现在的地质考古发现,甘肃积石峡这里,在4000年前左右,曾经因滑坡,导致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堰塞湖。后来水量增多,堰塞湖溃塌,这一次的大洪水很可能就是史书记载的大禹治水那一次。 那从此以后,因为治水而融合,青海、甘肃一带的马家窑文化,河南的仰韶文化,下游山东的龙山文化逐渐交流在一起,形成了后来的夏王朝。




自先秦到民国的3000年间,黄河平均“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抚育了两岸人民,却又因其来回摇摆的河道,历朝历代必然把治河作为第一要务。从北边的海河到南边的淮河,黄河屡屡改道,每次都导致朝代更换,百姓遭殃。


最近的几次黄河改道,最著名的就是铜瓦厢决堤和花园口,这两次深刻影响到中国历史的进程。




受黄河影响的城市,最典型的就是开封。现今的开封城,下面是清代开封城,再向下是明代的。还有北宋的,乃至于战国的大梁城。这种城挌城,导致黄河下游很多城市都被掩埋,如果真正开挖,可能考古的结果远超庞贝。

因此治理黄河,基本都是在黄河下游,基本就是巩义洛河口以下的地段为主要治理区域。









人民政府治理黄河最早是在花园口溃坝以后,为了让黄河恢复原河道,成立了黄河归故委员会,几方共同协商,将黄河逐渐堵口归入故道。建国后,有专门成立了几省统筹的黄河水利委员会专门治理黄河。治理的过程中有比较失败的案例,三门峡大坝,也有后面很成功的小浪底水库。现今黄河下游的泥沙随着每年多级水库冲刷,已经有些明显下降。伴随上游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的工作,未来黄河能够彻底解决泥沙问题,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







整体看完以后,作为和水打交道几十年的我,还是觉得很受震撼。但是如果是面对公众的话,感觉吸引力明显不够,更多是图表、数字,这些直观印象是完全不足的。希望到了新的国家黄河博物馆以后能够有所改善。
-
樱花不及赵姑娘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24 15: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