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县松山儒地韦氏族谱记述
容县松山儒地韦氏族谱记述
容县松山镇儒地韦氏家族英才辈出,譬如清朝的举人韦侃,民国的韦云淞、韦贽唐、韦赓唐、韦灿、韦一青等,现代“人民的好医生”韦加宁、南京航空学院教授韦饶铃等,是粤西、桂东南地区的韦氏望族,在研究这片区域的韦氏家族时,难以不重点关注。在我没有看到《容县松山儒地韦氏支谱(原覃韦氏)》之前,所收集的一些松山镇儒地韦氏家族资料,存在不合理之处,我虽在不同的文章中引用,却心存诸多疑问。以下先把过去收集到的这些资料列示如下:
(1)根据平南浪子提供的韦云淞家族族谱如下:一世韦经……,十一世邦相,十二世应谏,十三世民耕,十四世有真,十五世法新,十六世韦爵、韦卿、韦院,韦爵生祖惠、妙裔、妙养、妙福。韦卿生妙玄、妙政。韦院生韦庭(迁陆川,北流)、韦明、韦康,十八世一新(分支桂平理村)、一处(妙政子,容县韦淞家族先祖),十九世天学、天麒、天麟、天学、应怀(嗣),二十世元初、世英,二十一世帝养(无后)、帝凤……三十世韦来淞(即韦云淞)。
按桂平金田理村《宗支谱》的序言说:“韦氏宗谱系出京兆,由宋及元,代有大儒。至明,历代公卿。首迁丹阳,徙明历仕。后迁居广东牒窃塘开创,又至广西梧州容县立业,后分至浔州平南城,散入木棉都兴寨岭居住,我始祖一新公由寨岭迁上桂平宣二里理村保安理护社处立宅居住。”另有《传经堂族部》(民国二十三年)的序言:“韦氏本源系平南寨岭村与木棉村相近居住,在明末清初之时,乃系法成、法学公迁居上来,初到桂平宣二里理村居住,到时有当兵马夫田耕种,后恐防有误公事,原(愿)将其田交回总兵管理,另行耕读自兴创业。”平南浪子指出,桂平理村法成、法新的父亲为十八世一新公,同辈兄弟一处公则为容县松山韦氏的始祖,韦云淞为三十世。
(2)李明杰《容县姓氏源流》一书记载:“松山镇儒地村韦应怀。韦应怀本姓覃,为韦一处抱养而改姓韦,是韦民耕之七世裔孙,约于康熙中后期1687年前后,由平南平山卢村迁居容县水里儒地村,自称“覃韦”。至今传世十八代,裔衍同里臣村、柳村、柏木、下河等村屯。”
(3)北流、陆川、化州2014年重修的《韦氏族谱——山涛支系远公分册》记载:“韦安支族考:在上祖根源、祖业开基一文中已讲到远公三、四世孙等一行人带兵平寇到粤西、桂东南等地。同时北流扶新族谱载有:‘四世祖韦安——韦义四子特授容县正堂,祖妣覃、封氏。覃氏生二子元庆、元葵,封氏生一子应怀。’”
对于第3点,我曾向北流宗亲兄弟了解,他们回复说扶新旧族谱并无此段内容,只记载韦安开族容县,他们拟计划在编修新谱时澄清此事。而第1、第2点内容相近,都说应怀公为一处公收养,只是第2点说明了是应怀公由覃改韦,第1点中“嗣”字有“接续、继承”之意,也是指收养的意思。
我最近收集到《容县松山儒地韦氏支谱(原覃韦氏)》一书后,以上族谱资料的不合理之处凸显出来,我猜测大概就是联宗修谱拼凑造成的,再有则是内容随意的编造。这也功归于《容县松山儒地韦氏支谱》的序言部分多据实以述,没有胡乱去追溯祖宗的来源,从而让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其他资料的问题。
《容县松山儒地韦氏支谱》记录的清咸丰六年第一次修谱的序言就说到,儒地韦族旧时没有宗谱,至早有记录的是覃应怀“墓在石窦督,墓在斯、户必在也”,于是郑重地以其为始祖,到二世宗支世系有记录的却已是韦氏世英公,实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还是分为韦、覃两房分别传承世系了:
余族旧无宗谱,前代无可考,今谨以应怀为始祖。亦未详其里居,或土著、或侨迁。并生终妣氏,但以墓在石窦督,墓在斯、户必在也,故谨以为始也。公实覃姓,自二世祖世英公,谱又注为韦姓。也未悉其何因,族老相传谓:从前有韦姓世英户粮税,或者前代式微依韦姓户,因以韦为姓,即仍世英为名欤。世英公后,为覃为韦讫无一定。自吾太高祖廷选公后谨承韦姓,太高祖叔廷高公后复为覃姓,其后两房子孙,各承勿替,覃韦并峙,异姓而实同宗。
民国十年第二次修谱的序言,对于为何把覃氏改为韦姓做了一些揣测,一是前代式微依了韦姓;一是传闻三世祖妣氏韩本韦姓,子孙姓韦,因改妣为韩;一是或者二世祖本姓韦,世英即其本名;一是覃姓本水(源)里土著,当时颇占地方势力,或者因族人犯罪改姓,以避株连等等:
吾族旧谱订自槐臣公时,咸丰世乱,公恐宗族离散失传,将宗支世系编成图本。惟谱载吾族本覃姓,至二世祖世英,不知何因而改韦姓。又谓或者前代式微依韦姓户,因以世英为名,烜(韦瑞烜)则疑前代必有所讳言者。传闻三世祖妣氏韩本韦姓,子孙姓韦,因改妣为韩,二世祖岂有以家翁而改从子妇哉。或者二世祖本姓韦,世英即其本名欤。考二世祖妣并始祖生、终年月俱失传,似当时文献不足之故,而三世、四世祖俱享高寿,生、终年月备载诸谱,则非文献不足可知。说者又谓明代滥刑,一人犯罪合族株连,覃姓本水里土著,当时颇占地方势力,或者因族人犯罪改姓,以避株连,此盖有不能不讳言者。每闻里中父老谓:吾族从外氏姓夫岂无因哉。然亦何容深辨,古人有以官为姓者,有以因地因事为姓者,有从君主赐姓者,故父子不同姓者有之,前后屡易姓者有之。姓不过记载之符号原无关荣辱,吾族姓韦大约因事者也。今五世祖叔廷高公子孙仍復姓覃。一本既同两姓何礙。祭扫尝租已有共者,宗支图本亦并载焉,
到了2006年再修族谱时,编撰者看到,“水(源)里族谱”对覃、韦氏始祖应怀公、二世祖世英公的生终年月,居里来历均不明,而三、四世祖之后则文献清楚,有史有据。据平南县1989年版“中华韦氏族谱”中记载韦经公第十九世孙韦应怀,是十八世孙韦一处嗣子,韦应怀偕嗣子韦世英由平南县平山乡路村迁居容县松山儒地村,韦应怀为儒地村韦族始祖。但是韦应怀是韦一处的嗣子,并没有碑记、谱记等实物和文献记载。编撰者分析认为,最大的疑点是世代关系,按平南谱记十一世祖韦二峰(号邦相)的生卒1467~1533年,记儒地村三世祖帝凤列为其廿一世孙,而“水(源)里族谱”载三世祖帝凤生卒1565~1637 年,相差年代每代不足10年,是不可信的。(注:按桂平理村族谱记载韦一处、韦一新为明末清初人,至三十世韦云淞,每代约20年左右,还是比较合理,只能说韦一处以上至韦二峰之间的世系记录是不合理的。但是“水(源)里族谱”并没记录有第十九世孙韦应怀是十八世孙韦一处嗣子。)
《容县松山儒地韦氏支谱》同时记录了族中老人口述和民间传说,只供参考而难以考证:儒地韦族二世韦世英幼年家贫兼是孤儿,流落至浔汶村幸得应怀公收养,一世祖应怀公本姓覃,无出。二世祖世英本自韦姓,长大成家立室,有二子,三世祖长子韦帝养,次子韦帝凤。长房无出,次子韦帝凤有二子。四世祖长子韦道长,次子韦道禹。长房亦无出。韦道禹却育三子。经二代单传,至此开始发丁,家道亦殷实起来。韦道禹注重于教育,皆送子入学读书,三子皆天资聪颖,学而有成。追朔祖源,不忘养父应怀公抚育之恩,将第三子韦廷高继承覃姓,并将祖宗牌位冠上“覃”字在前,其余子孙对外皆复韦姓。而至于世英来自何方,有待考证。
松山儒地韦族的文化水平较高,知识分子多,族中不乏有识之士,编撰族谱时并不愿违心乱写,所以我们能够见到的是他们的客观记述,同时也记录了族老中流传下来的一些口述传说。而至于真相是什么,我想采用现代的基因祖源检测方法来厘清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2023年11月22日,茂名桐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