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泰特谈话九-再谈信仰真理和世俗真理
前面发表了信仰价值和真理的谈话。在本谈话中再作补充。
人类对真理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无条件的相信,这种相信缘于人的本性,相当于王阳明的“明心见性”。比如,孔子就认为“仁”是发端于内心的,君子想求仁就能得到仁。“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善”是神赋予人精神的理念。这种仁和善,都是无条件的,它们先于人类的生活经验。这种真理有信仰的价值,所谓信仰,就是非常崇高的、摆脱人类利害关系的去相信,高于你的自我实践价值的去相信,而不能被你任何的经验实践否定。
人类信仰价值的存在,在一些民族中逐渐发展而成为宗教思想。比如基督教。基督教认为人是有原罪的,人的原罪源于人的欲望,人的欲望又源于人类打开了智慧,人类变得狂妄,不再相信上帝是万能的,而实际上把自己看成是上帝。人的欲望导致人类的邪恶,而耶稣是上帝派到人世间的救世主,耶稣为人类的原罪赎罪,耶稣宣传博爱,通过博爱来遏制人类自私的欲望。在基督教中,博爱是无条件的真理。再比如佛教认为外部世界是生灭不已诸行无常的,人类物质的追求是虚幻的,只能为我所用而非我所有,因此主张出世,去追求自性中没有生灭的涅磐寂静的世界。为实现出世,佛教制定戒律以帮助人解脱欲望,去追求进入圆满自性的佛的境界。佛的自性圆满的是一种无生灭的无矛盾的境界,它也是一种无条件的绝对信仰。
基督教的博爱,佛教的圆满自性,都是没有对立面的,是唯一的、不变的世界,因此也是永恒的绝对的真理信仰。
第二种真理是世俗的,是经验的。比如自然科学,是我们人类追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对外部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度。它们具有突出的功利性质,它们受人类感官经验的局限,因此,自然科学在发展的同时,也是不断的自我否定,以致哲学上有“证伪”一说,即能够被经验证明错误的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在自然科学上,真理观的基础都是如此不可靠,那么社会科学中的真理观更是在经常的变化。变化的依据,主要是大多数人利益的原则。比如,中国现代革命首先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那时候中国同时面临民族危机和中国封建旧政治的危机,而三民主义能够从根本上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因此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后来,中国社会的矛盾主要发展为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能够代表中国广大穷苦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取得了政治上的成功。社会政治真理的标准,就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再比如,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受到普遍的欢迎,而发展到今天,这句口号的真理含量就越来越少了,现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就是发展真理观的与时俱进。
世俗的真理观是对外部世界发展变化的认识和描述,因此,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首先成为人们认识外部世界规律的主要内容,而这种发展变化又是外部世界本身具有的,外部世界是独立于人存在的,也就是所谓客观存在的,因此,人们把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性质,归纳为唯物主义认识观,把这种客观对象的发展变化称之为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真理观是一种实践哲学,是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和人的认识的局限性,是承认人的意识落后于存在,因此要求实践的原则是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是具体的问题具体的分析,而这种认识方法的灵活性和投机性,它的实用原则,也给了唯意志论,给了机械唯物论,给了虚无主义,以及各种混杂的哲学思想很大的活动空间,以致动摇人们的信仰的思想基础。
人类对真理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无条件的相信,这种相信缘于人的本性,相当于王阳明的“明心见性”。比如,孔子就认为“仁”是发端于内心的,君子想求仁就能得到仁。“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善”是神赋予人精神的理念。这种仁和善,都是无条件的,它们先于人类的生活经验。这种真理有信仰的价值,所谓信仰,就是非常崇高的、摆脱人类利害关系的去相信,高于你的自我实践价值的去相信,而不能被你任何的经验实践否定。
人类信仰价值的存在,在一些民族中逐渐发展而成为宗教思想。比如基督教。基督教认为人是有原罪的,人的原罪源于人的欲望,人的欲望又源于人类打开了智慧,人类变得狂妄,不再相信上帝是万能的,而实际上把自己看成是上帝。人的欲望导致人类的邪恶,而耶稣是上帝派到人世间的救世主,耶稣为人类的原罪赎罪,耶稣宣传博爱,通过博爱来遏制人类自私的欲望。在基督教中,博爱是无条件的真理。再比如佛教认为外部世界是生灭不已诸行无常的,人类物质的追求是虚幻的,只能为我所用而非我所有,因此主张出世,去追求自性中没有生灭的涅磐寂静的世界。为实现出世,佛教制定戒律以帮助人解脱欲望,去追求进入圆满自性的佛的境界。佛的自性圆满的是一种无生灭的无矛盾的境界,它也是一种无条件的绝对信仰。
基督教的博爱,佛教的圆满自性,都是没有对立面的,是唯一的、不变的世界,因此也是永恒的绝对的真理信仰。
第二种真理是世俗的,是经验的。比如自然科学,是我们人类追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对外部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度。它们具有突出的功利性质,它们受人类感官经验的局限,因此,自然科学在发展的同时,也是不断的自我否定,以致哲学上有“证伪”一说,即能够被经验证明错误的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在自然科学上,真理观的基础都是如此不可靠,那么社会科学中的真理观更是在经常的变化。变化的依据,主要是大多数人利益的原则。比如,中国现代革命首先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那时候中国同时面临民族危机和中国封建旧政治的危机,而三民主义能够从根本上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因此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后来,中国社会的矛盾主要发展为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能够代表中国广大穷苦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取得了政治上的成功。社会政治真理的标准,就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再比如,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受到普遍的欢迎,而发展到今天,这句口号的真理含量就越来越少了,现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就是发展真理观的与时俱进。
世俗的真理观是对外部世界发展变化的认识和描述,因此,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首先成为人们认识外部世界规律的主要内容,而这种发展变化又是外部世界本身具有的,外部世界是独立于人存在的,也就是所谓客观存在的,因此,人们把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性质,归纳为唯物主义认识观,把这种客观对象的发展变化称之为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真理观是一种实践哲学,是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和人的认识的局限性,是承认人的意识落后于存在,因此要求实践的原则是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是具体的问题具体的分析,而这种认识方法的灵活性和投机性,它的实用原则,也给了唯意志论,给了机械唯物论,给了虚无主义,以及各种混杂的哲学思想很大的活动空间,以致动摇人们的信仰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