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文献|费尔贝恩-人格结构中的分裂元素[2]
作者:W. Ronald Fairbairn
这些影响的性质或许最好用早期口腔阶段态度的主要特征来考虑,这些特点可以总结如下:
尽管涉及到的情感关系本质上属于孩子与母亲之间,尽管必须承认孩子的力比多客体是母亲这一整体,但是他的力比多情绪本质上却是聚焦于她的乳房。其结果是, 在关系障碍的发生比例中,乳房本身倾向于扮演了力比多客体的角色,即力比多客体倾向于呈现为身体器官或者局部客体(与个体或整个客体相反)的形式。
力比多态度本质上是“索取”特点占据了主导,超过了“给予”。
力比多态度的特征不仅在于索取,还在于吞并和内化。
力比多情景为充盈和虚空赋予了巨大意义,孩子饿的时候,他很可能会感到虚空,而当他被喂饱的时候,他很可能会感觉到充实。另一方面,从孩子的角度看来,母亲的乳房似乎在哺乳前是充盈的,在哺乳后是虚空的,孩子以自己的充盈和空虚的经验来理解母亲的状况。在匮乏的环境中,虚空对于孩子来说具有相当特殊的意义,他不仅会觉得自己是空的,在此意义上他还觉得自己榨干了母亲。尤其是因为匮乏情景不仅让他感到口腔需要的迫切,而是困乏还为这种需求增加了一层攻击的成分。匮乏还扩大了他吞并需要的范围,因此不仅包括乳房的内容物,还包括了乳房本身,甚至包括了他整个的母亲, 实际上母亲通常在哺乳后离开他促成了这样一种印象。因此他的力比多态度给了他这样一种感觉,即力比多态度会导致力比多客体的消失与毁灭,这一认识随着后来他在外部世界发现食物被吃掉就会消失所证实,因此他无法既吃掉蛋糕又同时持有它。
这些力比多特征的多重特征构成了早期口腔阶段的特点,它们随着口腔固着的发生而获得强化和延续,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决定分裂性格和症状的因素。下文中,我们将考虑这些因素各自可能导致的发展。
1朝向局部客体(身体器官)的倾向
让我们首先考虑这个因素在早期口腔态度中的影响,它的效果是促进了分裂倾向,将他人看做是没有自身固有价值的个体。这种倾向可以从一个高智商的分裂案例中看到,一个男人找我来咨询,因为他觉得自己跟妻子之间没有真正的情感接触,他总是过分的指责她,当需要表达情感的时候他却很阴沉。在描述完对于妻子的自私态度后,他补充说他的性情通常是不合群的,他多多少少的把别人当成是低等的动物。从这种态度不难看出他问题的根源所在,我们会想起梦中的动物形象常常是身体器官的象征,这表明了他对待妻子的态度,就像对其他人一样,妻子也被他当做了一个局部客体,而非被看做一个人。(同样的态度也在另一个明显的分裂患者那里表现出来,他描述自己对于他人的态度就像是一个人类学家在研究一群野人。有一个病史显示出分裂人格的军人也拥有这样的态度,在战时服兵役期间爆发为急性分裂状态。)他母亲在他早年去世,他能唯一回忆起来只有他父亲。毕业后不久他离开了家庭,从那起就再也没有和父亲联系过,实际上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父亲是否还健在。很多年来他过着漂泊动荡的生活,但是最终他突然觉得安稳下来结婚成家对他有好处,于是他这样做了。当我问他在婚姻中是否幸福的时候,他脸上浮现出一种惊讶的表情,接着报以轻蔑一笑。“这就是我结婚的目的”,他用一种傲慢的语气回应我,就仿佛他给出了一个足够彻底的答复似得。当然,这种回答表明了分裂状态无法准确的区分内部现实与外部现实。这也表明了分裂人格的性格特征,即倾向于把他人看做是力比多客体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把他人当做活生生的个体,这种倾向来自于依然存在的早年朝向乳房这一局部客体的口腔目标。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表现出分裂特征的个体身上发现的趋向局部客体的倾向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退行现象,这是婴儿与父母之间(特别是母亲)未满足的情感关系导致的,这种倾向发生在早期口腔阶段之后的幼儿阶段。特别容易引起这种退行的是那样一类的母亲,她们无法通过自然而真实的情感让孩子确信自己是作为一个人而被爱着,占有欲强烈的妈妈以及冷漠的妈妈就属于这种类型。最糟糕的恐怕是这个妈妈传递出的既是占有欲强的同时又是冷漠的,例如一个妈妈坚决不去宠爱她的独子。因为母亲无法让孩子想象她真的把他作为个体而爱着,这使得孩子很难以独立个体的身份与母亲维持着情感关系。为了简化这个场景,孩子倾向于通过退行来恢复早期简单的关系形式,重启了他与作为局部客体的母亲乳房之间的关系。这类退行可以在一例青年分裂患者中看到,他表现出了对于母亲的最激烈的敌意,当时他梦到自己躺在床上,看到房顶有奶水流下来,他母亲的卧室就在他房间的正上方。这类退行的过程或许最好被描述为客体的“去人格化”,它的典型特征是退行到患者所渴望的那种关系状态中,这种退行依然是为了将关系进行简化,这或许可以描述为“客体关系的去情感化”。
2力比多态度中索取超过了给予
就像是在早期口腔态度中索取超过了给予一样,有分裂倾向的个体在情感意义上的给予同样经历了相当大的困难。关于这一点,回忆一下其他事情会很有趣,口腔合并的倾向是所有倾向中最基本的,第二重要的有机体行为是排泄(大小便)。当然,排泄行为的生物目标是从体内排除掉无用的和有毒的物质。然而,与生物学目标一致是的,孩子很快学会了将这个过程看成是在处置坏客体,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他们最早的心理意义上的创造性行为。这些过程代表了个体最初的创造行为,排泄物是他们最初的创造物,这是最初被具象化的内部物质,是首个属于他自己给出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排泄行为与口腔活动正相反,因为口腔行为本质上属于索取。这两种力比多活动的差异绝不能排除还存在别的对立含义,因为还有另一个方面,即朝向客体的口腔吞并态度意味着对于客体的重视,而对于客体的排泄态度则表明一种贬低和拒绝。然而与这些目的相关的实际上还涉及深层的心理维度,即索取在情感上相当于积累身体物质,给予在情感上等同于与身体物质分离。还有一个更深远的心理层面的联系,精神物质与身体物质在情感上是等价的,因此个体对于后者的态度往往会反映在对于前者的态度之中。相应地,在具有分裂倾向的个体那里,在幼儿阶段的口腔态度中同样存在着对于精神内容和身体内容的高估。比如,这种对于精神内容的高估表现在具有分裂倾向的个体在社交场合表达情感之时。对于这类个体而言,对他人表达情感涉及到了给予,这象征着丧失掉内容物,因为这个原因他经常发现社交会让他精力耗尽。因此,如果他渴望陪伴,他很容易感觉“好的品质从他身上消失了”,因此在陪伴之后他需要一段安静的独处空间,为的是给自己内部的情感仓库一个再度囤积的机会。因为这个原因我的一个患者无法和他未来的未婚妻进行持续的约会,当他与她相遇的太频繁时他会觉得他的人格都变匮乏了。对于那些有分裂倾向的个体而言,为了防御情感的流失,他们对情感进行压抑,而他们默然的态度让其他人觉得他们很疏远,而且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甚至会觉得他们有些冷酷。这种个体通常被描绘为“自闭的人格”,考虑到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封闭起来,这个描述是非常恰当的。对于情感流失的焦虑有时表现的非常奇怪,比如,以一个寻求分析的年轻人为例,在首次分析过程中我就发现了一种朦胧的玄虚氛围,这种感觉我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潜在分裂倾向,经常发生在那些无法确切描述自己症状的人那里。这名患者是一个大学生,他的问题聚焦在总是无法通过考试,口语考试对于他而言是一个特殊困难,这一困难的显著特点如下,即便他确实知道正确的答案他也总是无法回答。当然,这显然是他与父亲之间的问题卷入了其中。但是这一特殊困难所表现出的形式具有重大意义是因为,对他来说,给出考官正确的答案代表了交出那些艰难获取(即内化的)的东西,这些内化之物过于珍贵以至于不能轻易放弃它。为了克服这些情感付出的困境,分裂倾向的个体会利用各种心理手段,这其中可以提及两个,第一是角色扮演、第二是表现癖。
(a) 角色扮演的心理手段
通过扮演一个角色或者接纳某个角色,分裂的个体经常可以表达出很多的情感,而且做出能够表现出相当丰富的社交。但是通过这种角色扮演,他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给出,什么也没有失去,因为他仅仅只是扮演一个角色,他的真实人格没有参与其中。他隐秘的与所扮演的角色切断了联系,因此他通过这样方式试图保存自己的人格的完整性,拒绝了向外部妥协。然而,需要补充的是,虽然有些情况下角色扮演是有意进行的,其他情况下他却是无意识的,只有通过分析治疗以后才发现。有一个明显分裂的男青年的案例可以说明这种有意识的角色扮演,他第一次来到我的分析室的时候嘴边就挂着弗洛伊德语录。他从一开始就试图在我眼中树立起他是精神分析信徒的印象,但是我当即就怀疑他只是在扮演一个角色而已,这种怀疑很快就随着分析治疗的开始而被证实。他所扮演的角色其实是在防御着与我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也防御着付出真实的情感。
(b) 表现癖的心理技术
表现癖倾向总是在分裂患者的心理中占据关键的地位,当然,它们与角色扮演密切相关。表现癖很大程度上都是无意识的,经常被焦虑所遮盖。然而即便如此,它们在分析治疗过程中也会非常明显的呈现出来。文学和艺术活动对于拥有分裂倾向的个体而言具有吸引力,这是因为实际上这些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无需社会接触就可以表达表现癖的方式。利用表现癖作为防御的原因在于这种心理技术通过用“展示”替换了“给予”的方式,实现了“没有给予的给予”。然而, 这种试图通过不失去什么就实现给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是没有它自带的困境的,因为伴随着给予的原始焦虑可能会转化到展示行为中,其结果是用“炫耀”的方式去“展现”。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表现癖的情景可能会变得异常痛苦,“被看到”引发出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给予和展示之间的关联可以在一名未婚妇女患者那里看到,她的人格中带有分裂的部分,1940年的早晨她读到了德国炸弹在夜间落到了我家附近的新闻,从报纸的报道中她很清楚的得知炸弹距离我的房子足够远,确认我是安全的,她对此产生了极大的感激之情。然而她的感情是如此内敛,虽然很想向我表达,但是她无法当面传递任何情感。她是这样做的: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她在经历了巨大的努力后在下次的分析中给我写了一张关于她自己的纸条。因此,她的确给了我一些东西,但是她给我的是一个关于她自己的形象,也就是说,反映在信件中的形象。实际上,在这个例子中显现出来的是表现给予态度的一种进步,因为毕竟她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给我传递了一些精神内容。这些精神内容对于她而言具有很大的自恋价值,她觉得这是难以给出的。从她将自己的精神内容看成是有自恋价值的,到她将我看做一个外部客体和个体而言,她有了一定的进步。鉴于此,分析揭示出了在与身体内容相分离中的巨大冲突。
3力比多态度中的吞并倾向
早期口腔态度不仅以索取为特征,还包括合并和内化的倾向。早期口腔态度的退行性恢复似乎最容易由情感受挫而引发,在这种受挫情景中:(a)他没有被作为个体而真正的被母亲爱着、(b)他自己的爱对于母亲来说是没有价值的并且未被接受。这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情景,它会进一步的引发具有以下特征的情形:
(1) 因为母亲似乎没有爱着他,孩子开始将母亲看作是坏客体。
(2) 孩子觉得向外表达自己的爱是不好的,其结果是,为了尽可能的让自己的爱是好的,他将这种爱留在了自己内部。
(3) 孩子觉得与外部客体的爱的关系是坏的,或者至少是不稳定的。
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倾向于将他与外部客体的关系转移到内部现实的领域中,这个内在领域中,他的母亲和乳房早已经被内化,内化发生于更早期的口腔阶段受挫情景的影响之下。在随后的挫败情景的影响下,内化的客体进一步的被作为一种防御手段。这个内化的过程是由口腔态度本质促成的(如果不说是“诱使”的话),因为口腔冲动的固有目标就是吞并。当然, 我们所讨论的吞并最初是指物理上的吞并,但是我们必须相信这个过程伴随着情感上的吞并色彩。因此,当早期口腔阶段的固着发生时,一个吞并的态度必然会掺杂于自我结构之中。因此在那些人格中带有分裂成分的案例中,外部世界意的义非常有可能来源于内部世界。在真正的精神分裂症那里,这种倾向变得非常明显,以至于区分内在现实和外部现实都变得尤为困难。然而除了这些极端的例子外,带有分裂成分的个体通常倾向于不断的高估内部世界。他的客体倾向于属于内部世界而非外部世界,而且他们倾向于强烈的将自己认同为内部客体,这一事实增加了他们向外给予的困难。就那些客体关系主要是外部世界的人而言,给予具有创造和强化价值感的效果,它促进了自尊感。但是对于那些客体关系主要处于内部世界的个体而言,给予具有降低价值感的效果,会造成自尊感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