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内经课笔记(95) - 标本病传论篇之标本病案例、病相传之重要概念
六十五、标本病传论篇
六十五-1、标本病之案例
原文: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
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它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倪师注释:
黄帝问道,病有标与本,刺法有顺与逆,如何分野呢?
岐伯回答,所有的刺法,必须分别阴阳,前后呼应,知其顺逆与得失,病之表症与之本生所其间的变化。因此有云:“有时病在表症较重,则先治其被影响之标位;有时本病势重而其引发的副证较轻,则先求治其本病。也有明知病在何处而先从副症着手治疗,也有时看到副症不治而先治其本病。因此治病法中,有先治副症而主症自愈,也有先治本病而副症自愈。也有从其相克处着手而把本病治好,也有从相生之处着手而把本病治好的。”
所以能明确地掌握顺与逆,此类良医无须求问他人,必毫无疑问的。能明确地知晓主病何处,哪些是副症,不论如何施治,必无缺失之处。
医者不明主症与副症,就是妄行医术,徒增害人也。
所有的阴阳增长相互关系,乃是标病与本病区分之大道也。能知病由小而致大,只说一病而可推演其后百种以上疾病的变化与产生的危害。可以从少而知多,从浅而知广,如此可以言一处而推至百处不差也。由浅病而知其深入会达何处,审察近处的病而能知远方有何疾病。论言标与本,其实很简单但不易领悟。治法不正,会增重其病;治法正确,则百病不生矣。
凡先有病而后出现其它病变的,必先治其初始之本病。先见有很多症状而后出现重病之所的,必先治此重病之所。
先得到寒,而后生出其它病的,也须先治病所再治其寒。先生病而后有中寒症出现,亦先治其病所,再治其寒。
先有热症而后再生病的,也须先治其病再去其热症。先有热症而后有中焦胀满现象时,则须先治其热再治其中焦病。
先有病变之后产生下痢的,须先治其病所,则痢必自止。先有下痢而后延伸出其它病的,则须先治下利。
治本病之时必谨慎调之,待愈后方治他病。
又先生病后发生腹部胀满的,则先治其胀满,即标病先治。先有中焦胀满而后发生心烦的,则先治胀满病。
人体经脉上及五臓内有时会互相交征,有时则生同一病,此时若大小便已不流畅,则必先治理其气血,保持大小便通畅无阻,再治其病处。若大小便仍很畅顺,则直接治其病处。病机发起乃因机能太过者,必先治其本病,再治其太过引起的其它症状。
病机发生乃因机能不足者,先治其病,再补其不足,此其法也。故此良医必谨慎详细问病之先后,待完全明了后,再决定如何下手治疗。
遇到轻症的病,可以标本同时治疗,遇到严重的病,则须独立分开治疗。
由于大小便不顺畅而引起之病变者,必先治其大小便。
课堂笔记:
1.“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本就是病原发的地方、最早发病的地方,标是病传经所到的地方。如何区分什么是标、什么是本?什么时候先治标、什么时候先治本?针灸下针手法的顺逆如何?


2.“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岐伯说,刺的方法一定要区分阴阳。如果你对经络很熟,病人说我手外侧痛——病在阳经,手内侧痛——病在阴经,就讲完了。如果是胸口痛,就要看病在阳经的哪条经商,是胃经、肾经还是在任脉。我们认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的目的,就是要能区分阴阳。
3.“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所谓“逆从得施”,就是该补就补、该泻就泻,按照针灸法则的经络虚实补泻来做,绝对不会弄错。


5.“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治反为逆,治得为从。”病有标有本,当标集中时治标、本集中时治本。

6.举例:有一个高烧病人来了,你问他大便好不好?病人答曰便秘七日。这时大便是本,标是假热,阳明燥气会发高热。你还管他高不高烧,赶紧帮他把大便一清,烧就退了。如果这个发热病人说他昨天还有大便,今天早上没有大便,那我们就知道他大便没问题,可以用一些发表或祛热的药来治疗他的高热。所以当病有急缓时,我们要先治急病。
7.“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如果先得了一个病,之后才发生了其他的反逆症状,这时我们先治他最早得的病。例如有一个人盲肠炎,我们知道他会在堵到的这一块腹部发热,同时便秘和腹痛。这时你就在他的足三里下一寸两寸的中间找压痛点(阑尾点),确定他是盲肠炎,并优先治它。
但如果病人此时说他的手破了,两天没有收口,你就放下他的盲肠炎去给他的手收口,这就是很差的医生。
8.现在有个病人说我腰痛得很很厉害,弯腰都不行,但他同时有一点发烧。你不能跟他说没关系,我们先治你的发烧,腰不要管了。这是标本都不懂。我们可以一边用药来退热,一边下针治疗腰痛,病人当场就好了。
9.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训练大家将来成为针药并施的医生。当你又会针灸又会使用经方的时候,真的是超级中医,可以从病在初始在络一直治到病在臓,没有病不可以治的。
10.“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如果病人先出现很多症状,然后再出现重病,我们还是要治他的本。比如有一个全身是黄疸,他说这是昨天才发的。但是他在得黄疸之前的睡眠、胃口都不好,大便不通畅,小便也是黄的,这些症状一直持续到昨天黄疸发作。这时我们就要先治他的黄疸,因为他先是胆堵了一部分,才会有一系列的腑证出现;现在胆完全堵住了,才会全身发黄疸。


11.“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如果是先寒而后生病的,我们要先治他的本,即先治他的寒。如果是先病了再生出寒证的,我们先治他的本病。
12.“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如果是先发热而后生病的,我们先治他的热病。
13.什么叫先热、后热?如果是因便秘堵到而发热的,叫先热。如果是起初没便秘,后面因为身体(其他部位)的燥热而造成大肠堵到便秘的,叫后热。
14.一般来说,便秘堵一两天没关系,但堵两天以上的,我们就要把它清出来了。
15.按照《伤寒论》的经方原则,我们会先解表,再攻里。如果未解表就一攻里,表邪会下陷,造成心下痞,即痞症。这是医生取舍时角度拿捏得不准。
16.“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什么叫中满?即食物吃到胃里面去堵住了,坏的食物把好的食物堵在这里下不去。坏的食物为什么堵在这边?因为你身体不受纳。这时我们就要用药或针把中满去掉。
21.“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简单说,如果一个人已经在吐血或下痢脓血了,他同时还会有很多的副症,比如全身倦怠无力、讲话无力、失眠、易怒或忧郁等,你要看他的症状哪个比较急。相比之下,当然是吐血/下血比较急。而当你把他的肠或胃出血的现象一去掉之后,所有(副)症状都消失了。
六十五-2、病相传之重要概念
原文: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肾病少腹腰脊痛、䯒酸。三日背膂(lǚ)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䯒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䯒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藏止,及至三四藏者,乃可刺也。
倪师注释:
病机是会转变的。如心臓病,其初始先有心绞痛,没有治好,一段时日后会有嗽,再没好,会有胸胁肋部疼痛,继而产生大小便不通、全身疼痛、身体沉重无力。此际如无法治疗,三日内会死。死亡一般常发生在冬季的半夜或夏季正午之时。
肺病令人气喘嗽不止,一段时日会有胸胁满痛,再进则身体沉重、全身疼痛。没治好则会再演进成全身肿胀的危证。十日内未治必死。在冬季太阳下山之时,或夏季太阳初升之时为死时。
肝病令人头晕目眩、胸胁满痛,一段时日会感觉身体沉重,全身疼痛。再进而演变成腰椎小腹疼痛、足胫酸痛的现象。仍未治好,则三日内必死。冬季在日落黄昏时,夏季在早餐前后死亡。
脾病令人身体痛且沉重无力,一段时日全身发胀,没治好则有小腹腰脊疼痛、足胫酸麻,再进而演变为背部筋挛疼痛,小便不通。十日内没治好则必死。冬季在临睡时死亡,夏季在晚餐时死亡。
肾病令人小腹牵引腰背痛、膝部酸痛,一段时日后背部神经会抽筋、小便不通,再而演变为小腹胀满,再进则成为两胁部疼痛。三日内不治好则死。冬季于黎明时死亡,夏季则于黄昏时死亡。
胃病令人腹部胀满,一段时日会有少腹牵引腰脊疼痛、足膝酸痛。再没治好则病进入背部神经抽筋,令人小便闭塞,再演进一段时日成为全身沉重无力。六日内没治好则死。冬季时常在下半夜死亡,夏季则在下午未时死亡。
膀胱病令人小便不通,五日内不通则小腹厥满、腰背酸痛、足膝酸痛,再而腹胀满,进而全身都痛。如二日内没治好,则死。冬季在晨鸡鸣叫时死,夏季则太阳下山后死亡。
所有的病都有顺序地相传下去。只要是按顺序传的,都可预知死期。到末期不可施刺,必死。其间只传一臓即停止不传的,或传二、三臓就停止不传的,则可以用针刺法来完全治愈。
课堂笔记:
2.“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病在传经时,第一个会先传到心臓,并从心臓痛开始。传心的第一天会咳嗽,因为火克金,心臓有问题时会造成咳嗽。传心三日会造成胸胁满痛,因为金克木,而肝木和少阳都在胁肋。传经五天会造成闭塞不通,因为木克土,土病则二便不利、身体重疼。肾主二便,但脾也管大小便,这两者所主的症状不一样。如果传经三天没好,如果发生在冬天,病人会死于半夜;如果发生在夏天,病人会死于中午。
3.怎么知道病人会死在半夜还是中午?用五分法马上就分出来了。当本病在心时,心在午时,午时是火。夏季之气与心臓之气为同节气,同为火,心臓病会在午时病起,所以人会死于夏日中。而冬天和半夜同属水,水会克火,所以冬夜半死。

4.“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当臓病相传到肺时,肺在短期内会有喘咳,传经三天会造成胸胁胁肋满。这是金克木——肺有问题时会影响到肝。如果此时没治好,再传就是木克土,土是脾臓,所以会让人感觉身重体痛和发胀。如果传经十天还没好,则为死证。冬天夏天死的时间不太一样。
5.“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当传经到肝时,肝主木、眼睛与胸胁,所以肝有病时会眼睛昏花、胸胁肢满。传经三日,会感到体重身痛,这是肝病传脾的现象。木一克土时,脾主的少腹就会胀起来。再传则是“腰脊少腹痛、胫酸”,这是脾传到肾,土克水了。如果三天内没把他治好,病人就会死于冬天太阳下山时,或者夏天的早餐时。
6.这个“日”,在《伤寒论》中的意思为一候,一候即7天,病情会在第6天左右到第7天更换。所以我常常说是6天,因为第7天是在变化了。如果这边讲把“日”变成“候”的话,3日就是21天。我个人认为“日”变“候”比较重要。因为以前的古书上差不多是一候是6天。
7.“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当传经到脾,土有问题时,病人的肚子会一日胀。你只要听到“少腹胀”,就要想到脾臓。如果一个礼拜没好的话,脾就会传肾,因为土克水。此时就会引起少腹腰脊痛、关节痛、身体感到很沉重。三候时,病人会背筋痛,小便不利。如果十候内没把他治好,则为死证。
8.“肾病少腹腰脊痛、䯒酸。三日背膂(lǚ)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病传经到肾时,一定是少腹背脊酸痛、脚的胫骨是酸的。如果背膂痛、小便闭了,那就是水克火了,肾是水病。小便一有堵塞时,这个病人就很危险了,这在中西医都有共识。此时我们赶快要让他的小便通利出来。
9.“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䯒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胃病其实是最好治的,不论是胃化脓还是发炎,通通都很好治,而且治胃病很快。这里指的是如果胃病胀满,而你没把它治好的话,过五候它会病少腹腰脊痛,即土去克水了。䯒酸是因为䯒是胃经经过的地方。如果这样还是没治好,病人就会小便闭癃,因为土克水,水没有办法汽化。此为死证。
11.“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藏止,及至三四藏者,乃可刺也。”前面的这些副症,你看看好了,记不得无所谓。但你一定要有这个概念:病传到一个臓或者传了三四个臓就停止不再传的,都是可以治疗的,这句话是重点。即例如心臓有问题时,你首先把肺固住,心臓的病就不会再传;肝有问题时,我们先实脾,病就不会再传,以此类推。你只要把病固在一个臓,不让它相传,这个病人就不会死。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张志聪版《黄帝内经》。
注:以上表格内容皆来自《黄帝内经表解记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