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说我“想太多了”,我该怎么办?

在沟通中,你观察到过这样的现象吗?有时候,提出问题的一方,会收到对方一句:“你想多了!”于是,问题被宣告不存在,沟通就此止步。这可能让提出问题的人困惑不已,陷入混乱的感受中,不知所措,甚至自我怀疑。
“你想多了”“你太敏感了”等表达,真的仅仅是内容上的否定吗?在关系的层面,这些话语意味着什么呢?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背后,隐藏着怎样微妙的张力?今天,不如让我们试着从关系的视角,开启探索之旅——也许你会惊讶地发现,“你想多了”类型的互动,其实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1沟通的本质=内容(表)+关系(里)
谈到关系互动,我们大概都会想到沟通的重要性。但所谓沟通,到底要如何理解呢?
其实,沟通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内容沟通和关系沟通。内容沟通,就是指话语的字面意思,这是传达信息、交流知识和分享观点的过程;而关系沟通,或许可以理解为“话外音”,这关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他们各自以什么样的关系角色和位置说话,情感联结。
举个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吃了吗?”“吃了!”这样一段对话里,内容沟通就是关于是否吃饭的信息,而关系沟通则是表达与回应友好。我们知道,吃饭与否的内容事实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关系上,我们以此传递着对彼此的关注,表露相互关心的意愿,而”友人“,就是其中我们的关系角色。
2“你想多了”意味着……
在内容层面上,“你想多了”可以被理解为对问题的否认。通过这种回应,一方试图压制另一方的表达,消除问题,并试图在关系中占据上风——这是一种权力不平等的结构。
这种回应,是涉及到权力争夺的。它像是置身于道德制高点,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审判对方——仿佛在默示:“即便你认为问题确实存在,我比你更有权利决定什么事值得存在和被讨论。如果你不服从、不认同我的判断,那就是你在胡思乱想、无理取闹、过于敏感。”这种姿态试图通过剥夺对方的合理性,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
同时,“你想多了”还隐含着一种信念:“我比你更理智、更清楚、更具判断力。”而在以理性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中,情绪稳定的特质似乎天然占领高位,被认为比“敏感多思”更正当、更具优势。而将“敏锐的觉察”歪曲为“敏感的胡思乱想”成为一种隐秘的把戏,这样的指责似乎难以被反驳,很容易模糊问题,并转移焦点。
在沟通中,遇到“你想多了”的类似回应时,我们要对潜藏的权力争夺和责任分配有所觉察。

如何破局?
答:穿透看似风平浪静的内容沟通,潜入潜在言语互动的海域,让关系沟通的漩涡浮上海面。
这艘潜水艇,在心理学上有个专业名词——元沟通,即,“把隐藏的假设、推论和解释表示出来的沟通,使目的、动机等深层含义被沟通者所使用的语言符号系统识别并理解。”

第一步:和对方站在一起
有效沟通的关键,是着眼于自己和对方的共同点,双方站在同一阵营“解决问题”,而不是和对方对立“解决彼此”。
我们可以尝试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不急着预设敌对的立场,而是帮助对方“翻译”他们的话语,以共情的方式理解对方的需求和困境。
也许我们可以在心底对自己说:“你有一个指控,听起来是针对我的,我先不去想这个指控在我看来合不合理、合不合适,我愿意站在你的角度理解你的需求和困境。”
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共情和善意表达给对方:“我知道你现在在关系中有一些不舒服,谢谢你坦诚地袒露给我。我不会逃跑,不会让你一个人解决问题,我不希望我们把解决问题的责任全都扔给对方,我愿意和你一起探索。“
这样做可以使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尊重与信任,避免过度投射(以自己的想象认定对方的想法)。
第二步:想象第三视角
我们可以跳脱出当下自己和对方的关系互动,想象自己在第三者的视角,试着观察和陈述当前的关系模式。我们可以提醒对方,一起去觉察争论背后所反映的,真实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面对“你想多了”的冲突,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表达:“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在干什么?表面上我们在争论我有没有想多,实际上可能也呈现出了我们关系中的问题——你看,我不舒服的时候真诚地表达给你,你下意识的反应是否认你和它的关系,把我感受到的问题命名为我‘想多了’,是我的责任。”
通过引导对方从第三视角来观察当下彼此间的互动,我们双方能够有机会共同注意到争论背后的关系模式,并且用客观的方式把存在的问题呈现出来讨论。
第三步:忠于自己的感受
诚实需要勇气,如果你愿意,请试着勇敢表达你真实的顾虑和想法,并且坦诚交流和澄清彼此对对方表达的理解。
我们可以表达:“好像我们有一个分歧,我希望在我们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对彼此的感受做一点调整,比如我需要你调整你的说话方式;但你好像在告诉我,我有不舒服我自己解决,不要来烦你。”通过坦诚地袒露自己,我们有了契机更好地理解彼此,也会更有力量思考自己对关系的真实感受。
面对“你想多了”的表达,我们可以展开细致地剖析,尝试元沟通的一二三步,也仍然不得不面对一个悲观的可能性:也许即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沟通,也未必有效;即便用元沟通的方式尽力呈现关系张力,对方也有可能从头到尾只有一句话“你想多了,我不想听;听不懂,你就是想多了……”
面对这样的回应,是不平等?还是不同频?我想,无论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段关系,都是需要认真审思的。
毕竟,关系中的沟通,不仅是语言上的,也包括认知与观念,以及彼此是否愿意用心理解对方、看见对方,为对方做出调整。
这样的“僵局”不是非破不可——合作只是一种选择,你不必要求自己必须改善关系、努力“破局”,重要的始终是看到真实的关系模样。然后,离开或留下,尊重自己心底的答案,就足够了。


【安慰记心理小店,一个有超多实用方法和工具的心理便利店,欢迎来坐坐。】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小店
回 兔子洞 体验免费心理树洞
回 平行世界 参与心理能力训练
回 工具包 得免费心理自助工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