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知识从哪来?
学生说,教学就是老师把自己的东西传授给学生。
“传授”是个难理解的东西,它看起来不仅是复制/粘贴,而是要加上解释、例举、考察等等环节,确保不止是把字面复制给了学生,还要把那些字面背后的“意思”给学了去。但说到底,“传授”的目标其实仍然是“复制/粘贴”,只不过重要的不是字面,而是意思罢了。
我对学生说,如果这就是你要的教育,那么这个年头,老师并没有什么用处。
所有知识,都在网上和云端。每样你看不懂的东西,再进行二次搜索,总能挖到一种你能领会的解释。
有哪个老师比百科更博学?有哪个老师比GPT更快地能解释问题?更何况,你能说出上边的内容,就说明你已经无比聪明。又怎么会不晓得,从老师那里复制来的东西,远远不如能在云端搜索到的。
——
唯有你自己得出的结论,才是属于你的知识。
如果教育就是比谁更能复原老师的思考,那么最好的学生,只不过是老师肚子里的蛔虫,是最会揣度人心思的那个人,是最没有自己想法的那个人。
学习,就变成了学会服从。最可悲的双关语就是“听话”,它既表示试图去理解老师,又表示采取一种服从的态度。
——
学生问,那老师不教他脑子里的内容给学生,那他还能干嘛呢?再说了,学生如果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又怎么可能自己得出结论?不还是得要老师先给输出前提吗?
我说,你是个那么爱打岔和插嘴的学生,想想我们上课的情景:是不是每当我讲了一些课堂的内容后,你就会有所联想、产生疑问?这两者中,重要的那个并非我讲的话,而是你脑海里的反应。
但可惜的是,你总把这些联想和疑问当作不相干的天马行空,驳斥这些思绪在分你的心。殊不知,能让你有收获的,并非我说的内容,而恰恰是你的联想和“分心”。
我给你讲共性和殊性各自的意思,看起来是介绍哲学基本概念,但哲学与你又有何干?你联想到了互联网用语里常见的“抽象”这个词,问我它和我讲的内容的关系。此时,你就上了你的道,在与你有关的知识领域里开拓。这个时候,你应当拿下一张纸,根据你的灵感开始推理:
共性是一、殊性是多;共性是抽象、殊性是具体。冲浪时候常看到的抽象,其意思是指那些难以理解和难以描摹的现象和立场。它们的反面词就是“具体”吗?这么说来,“具体”指的就是我们能够想象和理解的东西,也就是习以为常的事物。所以,我们是在这个词义上使用“抽象”的。但是,冲浪时的抽象是贬义词,但却没听说过“具体”被用作褒义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你看,上述这些思路是完全存在于你的头脑里的,是我作为老师完全不会去思考的方向。这就是专属于你的知识,也是你上课应该最有收获的地方。至于我的作用,一方面是给你提供一些或许相关或无关的线索,在机缘之下,这些线索就会在你的头脑里串起来,但具体怎么串,只有你才会知道。而接下来老师的任务就只剩下鼓励:
请大胆运用自己的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