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云(549):隔山打牛
重登相位之后的蔡京在全力恢复新法的同时也在谋划着另一件大事,那便是如何给自己复仇,而他复仇的对象当然就是赵挺之和刘逵。如今刘逵已经外贬亳州,但赵挺之可是还一直待在京城且是与他同为宰相的尚书右仆射。事实上,自打蔡京复相之后赵挺之就一直处在不安之中,他也预感到自己的倒霉日子行将不远,没有了赵佶的支持和力挺他根本没法和蔡京抗衡。赵挺之为了自保便开始向赵佶请辞,但赵佶一来还是想通过赵挺之制衡一下蔡京,二来他也不想这么快就罢免了赵挺之,加之蔡京也不想落得个心胸狭隘的名声,于是乎赵挺之就只能继续被架在火上烤。谁也没想到的是,正是赵挺之的继续留任导致蔡京突然被天降的一份惊喜给砸得头晕目眩。
这事还得从已经在两年前就已经病逝的黄庭坚说起。公元1105年,被贬广西宜州(今广西宜川县)的黄庭坚得到朝廷的恩赦将其内迁至湖南永州,但还未及上路他就在这年的九月客死于宜州,享年60岁。黄庭坚生命的最后半年一直都是由一个叫范廖的人陪伴着,他的后事也是由范廖帮忙料理。那么,这个范廖又是何人呢?
范廖,字信中,四川成都人,他是旧党元老范镇的族孙,同时也和旧党的另一名元老范祖禹是同族兄弟。范祖禹和黄庭坚的关系就不用细说了,二人不但长期一同参与国史的修撰,而且两人最后被贬的罪名也是一模一样,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这个范廖为何与黄庭坚如此亲近。不过,以上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说的重点,重点是这个范廖还有一个身份,他是此时宋朝的“著名”道士张怀素的弟子。
张怀素,舒州(今安徽潜山)人,自号落魄野人,自称插花和尚。这人最初的“职业”本是舒州的一个和尚,但不知道为何后来又蓄发当起了道士。此人的最大本事就是能够召唤飞禽走兽,具体是什么场景我们不得而知,反正史书就是这么说的,而且当时也定然是有人亲眼见证过他的这番神奇法术。别说是当时,即便是如今他的这种本事也能让很多人对其顶礼膜拜,再加上此人还会预测吉凶,久而久之也便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师。有了名气之后,张怀素从神宗的熙宁年间开始便四处游历,他也靠着一身的本领成了各地官商名流的座上宾,这其中不乏蔡京和蔡卞这等朝廷重臣。一点也不夸张地说,张怀素当时的名气和地位以及影响力丝毫不会比我们当今的那位已经翻身落马的王林大师小多少。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声望,张怀素竟然自称自己就是人间的活神仙,他自言已经活了一千七百多岁。更离谱的是,他说自己和孔子之间还有交情,更是曾经劝说孔子不要急于诛杀法家的先驱人物少正卯,他还说刘邦和项羽在成皋激战之时他曾登高观战。今天看来这明显就是一个妖言惑众的神棍,可当时的人们却对其说辞深信不疑并真的把他当成一个活神仙加以对待。
在做了王安石的女婿后,蔡卞被王安石安排到越州去任职。在此期间,张怀素游历到越州,蔡卞久闻其名便立即命人前去请张怀素来府中一会。当时的理学始祖程颢也在越州并且是蔡卞的属下,蔡卞便邀请程颢一同去跟活神仙见个面,但程颢同志毕竟是个哲学家,对于张怀素这等妖人他根本就不屑一顾。程颢说:“自古圣人无名,张怀素这么高调怎么能称为圣人?既然他不是什么好鸟,那么我又何必要跟他这种人结识?”
遗憾的是,在古代像程颢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蔡卞当然不是蠢人,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局限下,蔡卞和很多的士大夫们还是不能脱俗。蔡京何等聪明,可不也把张怀素当成神仙吗?这个当然不奇怪,邪教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然大有市场,况且许多高学历高智商高情商的人都在这上面误入歧途,所以我们这里完全没必要去嘲笑古人。
如果张怀素一直这样神仙下去倒也没什么,他甚至还有可能会在今后成为突然迷信道教的赵佶的座上宾,可此人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突然想到了要当要姚广孝的前辈——从元祐年间开始,面对宋朝因为党争而一片大乱的政治形势,张怀素开始鼓动别人造反另立朝廷。当然,他的鼓动对象可不是什么平民百姓,而是王公贵族抑或官宦世家子弟。不过,即便张怀素画的饼有多么的诱惑,可一想到造反这等会掉脑袋的事还是让是让众人不由得直摇头。然而,惊喜和意外还是有的,在被张怀素所鼓动的这一众人当中,有一个人最后因为仕途上的不顺还真的就打算这样干,这人正是时任和州知州的吴储。
这个吴储在历史上并不怎么知名,但他的祖父却是身份不同凡响——神宗朝时期接替王安石出任宰相的吴充。也正是因为吴储的这个身份,张怀素便将其当成了争取的目标,他对吴储说道:“我观金陵有王气升腾,此地必出新的帝王,眼下朝局动荡正是非常之时,非常之时必谋非常之事。我看你眉宇轩昂,你的面目与我当年见过的姚兴颇为相似,他日你必如他那样成为一方之主!”
张怀素所说的的这个姚兴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开国皇帝姚苌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后秦高祖。听到这话,吴储的最初反应当然不是兴奋而是恐惧,但这话毕竟是人人敬仰的活神仙说出来的,他内心也就此生出了一点歪心思,不过也仅此而已,毕竟此时的天下并未大乱且宋朝的太祖和太宗陛下为了防止内乱已经把地方武装势力给束缚得近乎于无力造反。然而,公元1105年,也就是黄庭坚过世这年,朝廷突然取消了对吴储的推恩,也就是吴储本该官升一级但却继续原地打转。这让吴储大怒,他找到自己的堂弟大倒苦水并趁着酒劲儿把张怀素当初对他说的那一番话全给说了出来。
吴储的这个堂弟名叫吴侔,他也是吴充的孙子,但他可不止有一个曾经当过宰相的祖父,他的外祖父也曾经是宋朝的宰相。没错,他就是王安石的长女和吴充的次子吴安持的儿子,此时的官职是监润州酒务。王安石曾经专为自己的这位外孙写过一首诗《赠外孙》: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可以说,王安石对这个外孙可谓是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可这小子却辜负了他——在听了吴储的酒后之言后,吴侔竟然也鼓动自己的堂兄造反。既然要造反,那么就得把当初的提议者招来共谋大事,张怀素于是欣然前来赴会,而身为活神仙徒弟的范廖就此成了这起谋反案的知情者。
不过,范廖可不想死,恰好这时候得知远在广西的黄庭坚病重,范廖就此跟这些野心家们分道扬镳。范廖当然也把这事告诉给了黄庭坚,老黄便劝说范廖赶快去京城告发,但范廖却有顾虑,他担心自己打虎不成反被虎食。这事就这么拖着,直到黄庭坚临死前范廖才答应一定去京城告发张怀素谋反。
说完了这些,现在让我们回到公元1107年。
范廖决定告发张怀素当然还有别的原因。他虽然不是旧党,可有了他和范祖禹与黄庭坚之间的这层关系,他显然在感情上是倾向于旧党的。再者,蔡京可是与张怀素颇有交情,如果通过此事能将蔡京狠狠地踩上一脚,那么蔡京恐怕也就没有了翻身的会,要知道当范廖离开广西北上告状时,蔡京可是还没有重回相位。
不巧的是,当范廖递上状纸的时候蔡京已经再又当上了宰相,更不巧的是,这份状纸呈送到三省的当天恰好轮到蔡京当值。宋朝这时候施行的是宰相轮流“当笔”,这一天赵挺之正好告假在家,尚书省当笔的人恰好就是左仆射蔡京。看到状纸上指名由尚书右仆射亲启,蔡京当时还说了一句玩笑:“这人殊不知老夫现在已经回朝了吗?”
在看完了范廖的这份状纸后,蔡京的脸上却瞬间没有了颜色甚至是开始汗流浃背。张怀素?这个人他可是再熟悉不过了,他们二人之间不但见过面而且还有书信往来,张怀素还亲手操持了蔡京亡妻的丧事,但可以确定的是蔡京在这之前并不知道张怀素竟然是心怀一颗狼子野心的妖道。怎么办?如果此事蔡京选择扣押不报,那么即便他再怎么手眼通天也难保哪天他不会被反噬,但如果把这事给摆到台面上来就意味着他同样很有可能被牵涉其中。一旦坐实他和张怀素之间有深度往来,那么即便他跳进黄河洗不清自己的嫌疑,毕竟谋反可不是小事,蔡京即便能保住脑袋却也再无东山再起的可能。
无论蔡京是妖孽还是人杰,这种人应对危机的思维和应变能力都绝对是常人难以匹敌的,这种人异于常人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他能够在危机中看到机遇甚至可以把危机化为良机。蔡京最后的决定是立马派人严查此案,如果查证属实绝不宽宥涉案的任何人。
蔡京为何会这样做呢?因为他猛然发现这个张怀素是一把他可以借来清除异己的利刃,因为他知道张怀素这些年来在士大夫中广结人缘,只要张怀素谋反之罪被查实他就可以借此连坐他的政敌。可是,蔡京要怎样才能让同样与张怀素有着深厚交情的自己在即将到来的这场暴风雨中全身而退呢?这个很简单,蔡京想到的办法就是让忠于自己的死党去查办此案,如此一来他就可以让此案中所查到的所有不利于自己的证据从这世间消失,反过来说,他的政敌们可就一个也跑不了。
蔡京指派去查办此案的人我们都不陌生,这二人便是林摅和余深。你没看错,随着蔡京的复出,之前被贬出京的林摅此时已经重回京城并且还担任了开封知府这等要职。至于余深,这人现在已经不是什么御史了,而是掌管整个御史台的御史中丞。历史可以证明,这二人都是蔡京的忠实铁杆且绝不是刘逵那种一旦得势就对蔡京背后捅刀子的“负心汉”。
林摅和余深风尘仆仆地赶往和州时,赵挺之的宰相之路也终于是走到了尽头。这年三月,在其再三的请求下,赵佶终于同意了赵挺之的请辞,他被罢免尚书右仆射之职改任观文殿大学士、佑神观使。与此同时,三省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权力重组:何执中晋升为门下侍郎,邓洵武晋升为中书侍郎,梁子美为尚书左丞,吏部尚书朱谔为尚书右丞。放眼望去,整个三省系统近乎于俱为蔡京集团所掌控。此外,早在赵佶还是端王时就已经与其打成一片的蔡京的长子蔡攸也在这时候被晋升为龙图阁学士兼侍读。
只比赵佶大了五岁的蔡攸也还真的算是颇有远见和预见力的一个人。当赵佶还只是一个王爷时他便开始刻意去接近和示好赵佶,其谦谦有礼和文质彬彬的形象也颇得小文青赵佶的好感,但实际上蔡攸这一切都是装的,他完全就是一个花花公子,他后来之所以能够发达完全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真本事,而是因为他知道怎么才能让赵佶玩得开心。也就是说,蔡攸和他老子蔡京一样成功地拿捏住了赵佶身上的某个兴奋点并借此上位,但不同的是蔡京好歹还算是治世之臣且身有所长,而蔡攸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身为蔡京的长子,蔡攸并没有继承到蔡京的学识和文学天赋,他是靠的恩荫才做的官,而且他也是直到三年前的公元1104年他才被赵佶赐了一个进士出身。更离谱的是,赵佶竟然让这样的一个不学无术之徒进入三馆成为负责整理和编修史籍的馆阁官员,蔡攸先后被任命为秘书郎、直秘阁、集贤殿修撰并参与编修《国朝会要》。仅仅两年后,蔡攸不可思议地直接从一个馆阁官员被升迁为枢密直学士,要知道北宋建国时赵普的官职就是这个正三品的枢密直学士。如果蔡攸确实天赋异禀也就罢了,可事实上他在担任馆阁官员期间纯粹就是一个混子,但因为他是蔡京儿子且是赵佶的好基友,因而他的那一堆博学出众的同僚对其只能是在暗地里一顿鄙视。
这一年的蔡攸不过才三十岁,可他这个龙图阁学士兼侍读已经是妥妥的正三品大员,在往上走一步他就将升入两府成为宰辅大臣。乱世必出妖孽,这话我们说了很多遍,而蔡攸还仅仅只是这里面的其中之一。
初步认识了蔡公子后,我们还得提一下赵挺之。就在被罢相刚好半个月后,赵挺之突然就死了。至于他怎么死的,这个就不好说了,官方的说法当然是病死,但谁敢说他不是忧惧而死的呢?谁又敢说他不是被人给整死的呢?北宋有那么多的王爷都是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不明不白地死去,最早的比如说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芳和赵德昭,这两人都是二十出头就撒手人寰,最近的就是在去年的公元1106年突然一同死去的赵佖(当年曾与赵佶竞争皇位却因有眼疾而落败的神宗次子)和赵似(哲宗的胞弟),这两人都只有二十几岁却说死就死,已经活了六十七岁的赵挺之为什么就不能突然暴死呢?或许赵挺之这样死去反而是最为体面的,而且他死后还被追赠为司徒并有了自己的谥号“清宪”,如此他也算得上是善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