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倒數日記(11.09~12.01)
(依據更新日期,倒敘排列)
2023年12月01日
2023 Day334(2024 Day-31)
.下雨,降溫,潮濕。通宵趕稿,白天昏睡。中間醒來兩次,回覆編們的訊息。
.每次交稿之後,辛苦的就是編輯🙈。不怕打掉重寫,怕的是不論怎麼改都讓人讀不下去。很喜歡編們的耐心與縱容(?),雖然沒辦法一稿通過,但感激編們的陪伴,一起討論如何把稿子調整得更好。
.逐漸習慣用手機碼字。吳明益說,他的新書《海風酒店》,很多段落的初稿,都是利用零碎時間,在手機上打出來的。作家有了小孩,時間碎成一地,但還是要寫作啊,只能想辦法把零落成一滴一滴的時間慢慢撿拾起來,聚攏成一篇文。
.附近的七仔便利店,每天都會把「臨期食品」堆在貨架最下層。晚上六~八點8折,八點後6.5折。下班人潮湧入店中,拿起、翻看、放下或帶走,那些最後被剩下的,到了凌晨就變成了「報廢食品」(店員簡稱「廢品」)。

晚上十點,看著被剩下的、翻得凌亂的便當,仿佛看到了自己…,不論再怎麼降價、打折、促銷,依然沒人要…(莫名又鼻酸了…)。這個時間點還沒賣出去,大概率又要報廢了。
於心不忍,拿了其中一個湯麵,結帳、微波、內用。
剛剛掀開蓋子,伴隨著白濛濛的蒸汽,一股酸臭味迎面襲來…。好吧,不論是臨期壞掉了,還是原本就這味,只能說,難怪它滯銷要報廢…。
大多時候,切忌濫情。莫名聯想到《白日之下》《老狐狸》等片的台詞。理性的人,或許往往比較容易「成功」。

2023年11月30日
2023 Day333(2024 Day-32)
.下雨,陰霾,潮濕。全天放空。知道有很多事情要抓緊完成,但身體就是笨笨的,一呼一吸都很沉重。
.每逢莫名emo時候,慣性嗜甜,乳酸飲料,熱巧克力,檸檬溫紅茶…,一杯接一杯,越喝越想哭。
.忍不住落淚,不如昏睡。於是,一天又這麼渾渾噩噩睡過去了…。
2023年11月29日
2023 Day332(2024 Day-33)
.多雲。微熱。不論什麼角度仰望,天上避無可避的電線,也算是Tw在地特色吧🤦♂️…

.最近沉迷買筆。其實也不只是最近,一直以來都特別喜歡蒐集(大概率不常用的)文具。學生時代被嘲「差生文具多」,如今則自嘲「內涵空洞,裝備假飾」…
附近新開了一間大型精品店,每晚路過,都忍不住進去晃晃,順便帶回幾樣小文具。累積月餘之後,赫然發現一個1L的收納盒,不知不覺又被填滿了…
最頻繁出現的:N色筆,店家叫它「變芯筆」,單獨一個展示架,重磅推薦。筆殼有不同款式,可以容納不同數量的筆芯;裝載的筆芯也有三十多種樣式,不同的顏色、粗細、功能,任意搭配。選擇困難症,在這個貨架前面挪不開腳,恨不得全部都要!(做選擇太痛苦了…) 結果,不知不覺間,一次又一次地囤積,還真的把 整套筆殼+筆芯 全、部、集、齊、了,可以自己在家慢慢排列組合…(室友看到這滿滿一大盒文具,開玩笑問,是不是提前準備,聖誕市集要拿去轉讓的二手閒置物品🤦♂️… )

2023年11月28日
2023 Day331(2024 Day-34)
.晴。微熱。每次拍天空,都能感受到為何Tw後期公司專門有一項服務叫「P電線」🤦♂️…

.昨晚通宵,一群社畜喋喋不休推演提案簡報。
早上空腹吞了一碗便利店的「起司牛奶鍋」,胃絞痛,直不起腰,用了止痛藥,請假,躺床昏睡…
傍晚起來,看到小夥伴的訊息,甲方說提案要推翻重來。於是,大家晚上進公司開會,又是三四個小時喋喋不休… 現在將將趕上末班捷運,回去重修PPT… ( 社畜的一天:)

.偶然聽到前輩閒聊🐴頒獎結果… 「有人追夢 傾家蕩產… 有人偽善 備受追捧… 有人捧出真心相助 卻被當做階梯踐踏…」… 只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不論🐴的評選制度多麼公開公正,難免會有些委屈和陰濕 暗藏角落。
但,不論如何,還是選擇做一個善良、透明的人。至少,身邊能長久在行業存活的前輩,大多都是踏實做事、以誠待人。
.最近聽Podcast,錢婧老師說,敞開心扉、真誠待人三次,如果三次都被對方忽視 / 辜負,那就表示你們沒有緣分,可以 move on 了。不必糾結,也不必害怕被討厭。人生在世非常短暫,有緣成為「摯友」的也就那幾位,不需要和每個人都深交,也不需要在不合適的人身上尋求共鳴與共情。
.年紀越大,越希望可以變成一個「確信」的人。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相信自己的人生是有意義的,不是多麼宏大的意義,只要自己的存在能給身邊人帶來一點點點幫助(情緒價值 / 勞動價值…),也許就足夠了。
類似蕭導轉述的,侯導認為:表達感謝,最好的方式,就是繼續去幫助身邊周圍的人。把這份善意,持續傳遞下去。
2023年11月27日
2023 Day330(2024 Day-35)
.🐴閉幕,整理手機內存,發現一些拍糊了的照片,莫名契合現在的感覺。(但歸根結底只是打雜社畜,服務於電影、影人、影展。友笑說自己處在產業的下沿和邊緣,寫稿、宣傳、訪問、接洽、拍攝…,藝文媒體做了一段時間,又會想切換回影視民工頻道hhh…)
.之前每晚打下些絮叨,雖無法阻止時間流逝,但發覺日子過得沒那麼恍惚。就還是延續寫寫吧,2023年的最後幾十天。
.今日陰天潮濕,25度。拖了一週沒有送修,除濕機漏水 無法使用,宅居山腳,屋內紙張摸起來都是濕軟的…
.🐴留下了綿延餘韻,以及,幾篇待交的稿子:)
(🙊:影人收到的聯名電鍋,據說都是110v的,所以他們帶回🇨🇳要怎麼用… 🙈:置物盒… | 但其實🐴非常貼心,依據影人所在地區換成了220v電壓的電鍋… )

2023年11月26日
🐴Day18
.全天飄雨,陰霾。🐴最後一天。 .昨晚通宵,今日撐到最後一場看片,已經灌了三杯咖啡… .友在🐴做接待支援,切身實踐了🐴對於影人的尊重(仰望),無微不至的照顧,周到熱情的服務…。來過🐴的影人,大多下次都很樂意再來。(友:什麼時候我們可以變成被照顧的那個… 🤦♂️:夢裡吧…
.得獎結果,大概感受到評審團希望,除了給予藝術 / 表達 / 社會關注等層面的肯定,也希望獎項能輔助得獎者 未來有更多的資源繼續創作——獲獎,被看見,$與資源較易取得。(按照這個邏輯,《鬼家人》沒拿到最佳導演,也算合理。程已經是票房成功的商業導演,找資金應該沒有indie片那麼難。且,Tw電影不能斷層,這幾年🐴也在大力提攜Tw中生代導演,e.g. 鍾孟宏, 詹京霖, 陳玉勳, 蕭雅全…)
.一年一度的電影大聚會(抱團取暖)結束。也不能說是失落吧。就是覺得我們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有人83歲才得獎、有人12歲就得獎;有人提名14次才得獎、有人提名1次就得獎…。當然,做影視,不是為了入圍或得獎。看到那麼多前輩,踏踏實實努力,就覺得自己這些小困苦,真的不算什麼。

2023年11月25日
🐴Day17
.降溫,陰天,偶爾飄雨。頒獎典禮。🐴倒數第二天。
.逐漸滑入「冷卻狀態」,預感今天又要通宵工作,但似乎有點麻木了。影展即將結束,大家又要各奔東西,忙於自己的項目或生活。短暫來此一聚,大佬們資源互換,新人們被影壇看見,挺好的。所以聞老師也曾說,🐴是為電影、為電影人服務的。
(提前發日記。其他的,留待頒獎禮之後…)

2023年11月24日
🐴Day16
.陰天,微微降溫,🐴倒數第三天。
.今天亂入了幾場QA。無條件支持:擁有女性意識的創作者,關懷脆弱身心靈的導演。生活已經很難了,我們要「共謀」(by阿爛&害害),把話語權握在自己手中。(🍍劇組就不多說了,看過片 / 聽過QA場的,都懂那種隱隱的“不適感”源自何處。尊重祝福。)
.作家「陳雪」老師 今天更新FB貼文,每次都能從她的句段裡面,獲得些許力量。
「……有人問我,寫得不好怎麼辦?看到了自己的極限怎麼辦?不是天才怎麼辦?
面對這些事,我沒有答案。
我想,只要它是你的愛,你願意為它付出,你是不會去計較那些的,寫不好就重寫,不夠好就再改,發現自己的極限,只要已經盡了全力,那也沒有關係,看到自己的缺陷,可以改的就努力去改,已經努力了,還是做不到最好,至少沒有對不起自己。
我始終覺得,當你可以書寫,當這是你竭盡全力,最愛,最想做,也努力去做過的事,已經很幸福了。……
我想對總是對自己沒信心,一直在擔心害怕,不夠相信自己的人說,好好去愛你的天命,珍惜還可以寫作的時光,對它有耐心,給自己更多的支持。」
.約飯同樣在編劇 / 記者之間斜杠謀生的友人。工作使然,我們密切關注各家媒體的🐴影人專訪發表,互相分享喜愛的 / 有疑慮的篇目,再讀讀彼此的稿子,發現都傾向把專訪寫得有故事性,努力做到 讓人至少有興趣一段接一段讀下去。(真的很難,實際出稿的效果未必都盡如預期。)
如果是專業的、資訊密集的稿子(典範:之前《封神》剪接師自述工作流程的那篇),我們也都會耐心看到結尾。
但最怕遇到,自以為很有觀點,在專訪中穿插過多主觀臆斷(不是白描式的觀察,而是直抒筆者個人對作品的解讀,且分不清到底哪句是筆者觀點;或加入「當然、絕對、必然」等adv,誇大主創的語氣強度)。這種文章我們通常看前幾段就關掉了。一是,重點不明(這是專訪,大家想看影人觀點,沒人在意筆者觀點)。二是,不夠客觀(但主客觀的比例,有時很難拿捏,最客觀的訪問當然是用Q&A形式呈現,但這樣直接看影片或聽播客就好了啊,受眾真的沒耐心閱讀長篇逐字稿)。
談及訪問現場的氛圍,友人吐槽了一些讓人抓狂的聯訪經歷。(大多確實是遇到,輸出一長串個人解讀,耗費有限的訪問時間,然後才提問… 但寫稿時候,能用的素材,都是主創說了什麼… 所以要盡量精簡問題,把訪問時間多留給主創講話。)
社畜的個性內縮,常覺得自己太軟弱、沒氣場,在人群裡面總是小透明,所以不太常去聯訪(去了通常也只是打紀錄,搶不到發問機會)。但這種感覺,放到做專訪時候,卻被受訪者說「和你聊天很舒服」。因為沒有攻擊性,不會讓人覺得想從他身上「挖料」,也不會給人一種預設立場的擔憂(一些很有觀點的記者,提問就帶著刺)… 最理想的效果,類似諮商,營造出溫柔、開放的表達空間。(但還是要練習「自信」,講話更加有底氣一些,太飄太虛的聲音,也會造成溝通障礙。)
通過和友人交流,也再次確認了,為何我們覺得,編劇、人物專訪 是一脈相承的。
從始至終,我們感興趣的、想要溝通的,一直都是「人」。
.類似陳雪作家說的,持續書寫、持續練習,承認目前寫得還不夠好、眼界還不夠寬,但盡力了 就無悔,可以暫時停止自我咒罵。在下一篇稿子,更進一小步。



2023年11月23日
🐴Day15
.晴。熱。🐴進入倒數。(22日創投頒獎,23日閉幕片+閉幕酒會,25日🐴頒獎典禮,26日影展放映結束。)
.閉幕片《愛情城事》,十段故事湊起來的拼盤電影,播完後SNS一片哀嚎。全片亮點=朱軒洋很帥,觀看過程=尷尬難受、如坐針氈… 默默慶幸,同一時段,沒去看閉幕片,看了Ann導的《詩》。
.滿島光,🐴大師課,金句頻出。印象最深的兩段:
「男人都想成為女人,女人都想發瘋。」(光妹說是在某個日本作品看到的。)
「如果沒有工作邀約,不要焦慮,要覺得幸運,因為沒有人關注你的時候,你就有各種可能。」(光妹安慰大家,如果感到焦慮,可以去日本找她聊天hhh)
.越接近頒獎禮,越多影人抵台。順便在地看了一齣《關於藍白要不要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亂說)。



2023年11月22日
🐴Day14
.今日艷陽高照,穿短袖都出汗。晚上趕到影城,看了《年少日記》。
泰坦廳三百多人,啜泣聲音此起彼伏(尤其當黃梓樂哭泣,身邊觀眾跟著一起落淚)…
不論「影評人」如何批評這部片 MV風、意識流、臉譜化、太零散、很老梗…
至少,有過類似低自尊、被打壓經歷的社畜,深深共感片中角色的情緒。
真的很想對導演說,謝謝拍出我們的(年少)故事。
.關於「日記體」電影:確實很難執行,尤其音畫關係、剪接節奏,但《年少日記》完成得不錯。私心期待🐴最佳新導演能頒給這部片。(雖然在Letterboxd的評價兩極,不少人覺得,本片避重就輕,不提HK更深層的問題 [懂的都懂],反把兒童、青少年絕望的原因歸咎於原生家庭,而且是很刻板的中產父母形象,太過潦草了…)
.電影從來都是分眾的,觀後感也是私人的。至少,這個深夜,有一部分觀眾,因為同一部片,在一起哭過。這種觀影體驗與共振,亦是無法被指摘的。
(默默佩服HK新導演的功力,《年少日記》《但願人長久》都是本屆🐴入圍名單裡面,個人私心喜愛的電影。)


2023年11月21日
🐴Day13
.今日晴天,氣溫回升到了可以穿短袖的熱度。接近十一月底,傍晚六點,天色依舊淡藍。
.中午和友人跑去畬室(Yu Chocolatier)買伴手禮,Yu家的手作巧克力很有在地特色(比如有麻油口味的巧克力hhh)。順便外帶了檸檬塔、泥煤蛋糕。一直吃不慣加了威士忌的甜點,但Yu家的還不錯,檸檬塔是基本款,不太會踩雷。
.看到《白日之下》豆評都在踩《不止不休》,觀影之前又再重溫了一次。兩部片接續服用,對比確實滿明顯的,《不止不休》很像GPT依照公式(救貓咪15拍)生成的作文範本,少了些氣口和人味。《白日之下》主線聚焦、辯證環環相扣,有不少空鏡和情緒喘息。
聯想到李滄東導演在大師課提到的,習慣了倍速,觀眾很難靜下來“感受”電影。2018年迄今,簡中世界已被短視頻浸透,短平快的節奏也早已影響了電影——現今內地的院線片,動輒一千~兩千顆分鏡頭(或以上),密集轟炸的資訊與情節點,才能滿足習慣倍速的觀眾們的觀影期待,目不暇接在電影院坐兩小時。但少了一些氣口和喘息,觀眾只看劇情,不願深入體會人物情感,整部電影就變成 浮於表面的「小人物改變世界」爆米花爽片,空有熱血,無根。經不起推敲,輕輕一推就倒了。
相較《不止不休》的中空,港片《白日之下》更加落地與扎實。裡面的人性辯證和翻轉,短期內GPT寫不出來。但《白》也被一些HK影評人批評,太過立場先行、情緒主導。(但若論立場與操縱,《不》看起來更加用力。)
(之後如果有機會二刷《白日之下》,再找時間寫寫兩部片的劇本對比,主要是結構與人設,對照起來滿妙的。不敢說是多麼巨大的文化差異,但創作電影的思維就很不一樣。)
.晚上和大學同學約在海底撈,聊到「傳訊恐懼」,每次發送&回覆訊息(或郵件),都要糾結很久,斟酌措辭、檢查再三才送出。一封百字郵件,同事十分鐘打完了,內耗社畜翻騰一小時仍不敢寄出,甚至要請其他人幫忙檢查用詞是否恰當…(這還不是寄給重要客戶或老闆,只是普通的業務往來。)有時候 回覆一些不太熟的人(例如一年沒聯絡的親戚),也會如此糾結。感覺每天至少1~2小時都消耗在猶疑如何回訊。同學笑說,面對不太重要的訊息(比如親戚瑣事),他有時候故意懶得選字,只要樹立了回訊快、不拘小節(摻雜錯字)的人設,就可以減少很多內耗了。(🤦♂️:但這樣很不禮貌啊… 🙃:你管他啊,生命很寶貴,沒必要浪費在不重要的地方…)
這頓飯 撈出了一句(廢話):i人需要和e人綜合,減少內縮與恐懼,稍微克服「傳訊困難」。


2023年11月20日
🐴Day12
.今日多雲,冷風停了。🐴創投開幕。之前幫忙友人A佈置他們的「密室」(🐴包了五星飯店一層,每個案子一間房),今日去探班,串門時候 也見識到了其他影視人的創意。(如果有機會,很想寫寫身邊那些神奇的友人們,雖然他們大概率也覺得自己沒什麼特別、只是俗人hhh)
.一整天沒吃飯。晚上,友人B下班後,一起去覓食。百貨公司的店家,每逢飯點都座無虛席,隨便選了一家不用候位的,果然有點微雷(炒麵又鹹又油又膩)。友說了一天話,狼吞虎嚥灌入一碗雲吞、蔥油餅、炒飯…,問他味道如何,答曰: 太餓了、吃不出。:)
.連續打了十多天影展見聞(廢文),只是想記錄一下每天做了什麼。友人C調侃,太多情緒廢話,污染豆容。但不知為何,回望2023,一切都模糊難辨,不曉得這年具體是如何一晃而過的,略感恐懼。年紀大了,身邊也越來越多人離開了。本能地希望,這短短的幾十年,至少有跡可循,哪怕虛擲浪費,也要留下些許痕跡 給身邊親友回溯。(雖說類似關掉的「無名小站」,不曉得這些平台能撐多久。)
.友人D,精通韓文,近日被老闆派去採訪一位國際知名導演。(邊緣社畜無限仰望。)友說,大導演還主動提出要幫他簽名、合影留念,也太暖了!
(社畜默默點開不知瀏覽了多少遍的英文補習班網站… 越來越多的創投、比賽要求用英文寫作與提案… 之前也有前輩預言,接下來3~5年內,就將實現:一群黃皮膚的影視人們,用英文討論和書寫劇本。(當然除了簡中,畢竟資金雄厚、市場廣大,單靠14億人口就能富足影視和文娛產業了。
.🐴越接近頒獎典禮,越多影視大咖聚集北市。老闆最近也約見了幾位“傳說中的”大前輩(此前主要活躍在內地,累計票房破百億RMB),暢聊合作與前景。每逢這種飯局,總感覺影視業超級繁榮、充滿希望。(實際如何,就另說了…)
.如果還有工作機會,就繼續寫下去吧。也只能,邊走邊觀望,且行且珍惜。


2023年11月19日
🐴Day11
.今日微晴,每次從捷運站出來,走去影城的路上,都隨手拍一張101。友笑說,集齊一年,做成快轉影片,應該滿“壯觀”的,所謂時間累積的力量(笨方法)。
通勤路上聽Podcast,【沒理想編輯部】vol103也提到「笨功夫」,編輯分享,他們做人物專訪,不曉得怎麼入手,只好盡量把有關受訪者的資料都搜集整理出來,避開頻繁問到的,從中再發展出一份新的訪綱。編輯還提到,他們採訪《問心》編劇,「熬八年」,在寫出署名作品之前,編劇已經默默寫了八年的劇本……。
心裡某塊持續搖晃的不安,似乎有點被放穩了。
.一直以來很自卑,思維不夠聰明、反應不夠敏捷,提不出什麼一針見血的新觀點。似乎,除了比別人多花時間做準備、看資料、勤練筆,也不曉得該怎麼辦了。
最近半年,頻頻遇到寫稿飛速、觀點獨道的孩子們(00後)。看完電影後一小時,就能寫出一篇千字長評;採訪後兩小時,就能完成一篇千字訪稿……。而各方面持續「慢半拍」的社畜,總是要通宵掙扎到Deadline前一刻,才勉強交出。
很痛苦。不僅僅是因為覺得自己沒寫好。也能從編輯的表情和態度變化中,明確感受到,某種不便言明的尷尬與失望。
友說,你就是太在意、太想做好了,所以才如此焦灼。
但更年輕、更拔尖的新銳們層出不窮,我們這些又慢又笨的老人,是不是活該失業、被後浪打趴在沙灘上?……
.帶著這種隱憂和低鬱,今晚看了《填詞撚》。全片大致分為七個小標題,從第三個小標題開始,眼淚就止不住地冒出來。黃綺琳導演的故事素材 源於她做填詞人的那段心路歷程,但不僅僅是填詞,寫劇本、寫文章、寫小說……,甚或創業,大抵都是如此吧,入行困難,舉步維艱,反覆在堅持與放棄之間搖擺。
新人想要尋得工作機會、累積作品,願意免費寫稿,卻被質疑動機不純(且能力不足)。
以為,得獎=對創作才華的肯定,但拿獎之後,並沒有因此獲得工作機會。
努力N年,沒有累積到任何一個署名作品。
頻頻受挫,最後決定對現實低頭——暫時放下創作,成為一個上班族,公司卻瀕臨倒閉。……
但幸好,女主角有愛她的家人,一家人互相支持與打氣,親情線真的很暖。
故事中後段,唱片公司的製作人問女主:「努力六年,還沒有署名作品發表,會不會是因為你沒有天賦?」… 女主愣了一下,倔強說:「我沒有努力!」(很怕承認,如果真的盡了全力,還是一無所獲,那種「全軍覆沒」的感覺,會讓人遁入虛無。)
片尾,女主角暫時放下創作,在農場幫忙。(農作物=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創作=超多耕耘沒有收穫。)但當她聽到熟悉的旋律(曾經試填過的歌),回想這六年來的付出,她坦然地說,「我是填詞人。」
不論有沒有署名作,不論是否被業界認可,至少,首先要自信說出自己正在做的(夢想做的)事情——這是不再逃避的開始。
是的,沒什麼才華,大概率搵食艱難,但如果還是想做這件事(創作),該怎麼辦呢?
導演在片尾沒有給出明確的解法。但觀眾們預感,不論女主角從事什麼職業,大概率都會重新開始寫詞吧……。(映照現實:演職人員表,電影配樂的填詞人,都是導演。)
.相比之下,另一部也是聚焦自身感受的電影,李鴻其 自編自導自演的長片首作《愛是一把槍》,就顯得太過自溺。(又是黑幫、檳榔西施、更生人等台片常見元素。)李導明顯無意和觀眾溝通,只想抒發一些自己的狀態和情緒。Letterboxd有一條高讚評論,台大 于老師的觀後感:一槍斃了我吧。
但縱觀這兩部片的口碑,一些比較理性的男性觀眾,明顯更喜歡《愛是…》,覺得《填詞撚》太過小妞可愛(年輕女孩子的故事,他們無法共感)。當然,反之,女性觀眾大多比較喜歡《填詞撚》。
再次感慨,電影真的是分眾的,每部片子,都有它主要面對的目標受眾。
.《愛是…》映後,主創團隊出席。友調侃,這群人的氣質,真的87分像。(大概意思是,作品氣質隱約透露出創作者的氣質,片中如此頹靡狀態,現實中應該也很糜…)
觀看《愛是…》全程都在看海景+聽配樂。至少這兩項,勉強可以。(聲音就算請了杜篤之大神來救,還是一塌糊塗。對白和Foley都讓人頻頻出戲。映後QA有觀眾問了這題,李導演油膩滑過:啊,我們現場就沒有怎麼收音。然後我看著女主角,一些台詞也沒辦法進入狀態…)
忍不住感慨,單製片人 + 視幻的國際發行,真的厲害。能把《愛是…》推到威尼斯影展。
.今日和友人同行,看了四部片。另兩部,同樣充滿陽剛戾氣,北野武《首》,二刷《大山來了》(友人一刷)。
看完《首》,兩人愣了片刻,尋思著要拍這部片,到底要準備多少血漿、人頭、軀幹……(美術道具服化辛苦了)。
至於《大山…》,二刷時候主要留意調度和構圖,其實有些畫面的安排還算不錯(入圍新導演),但還是私心希望本屆🐴新導演能頒《這個女人》。(拜託《年少日記》獲最佳劇情片吧。友人賭了100塊,最佳會不會給《鬼家人》,呵呵。)
(不知不覺打了這麼多廢話,又是一篇失焦的碎唸🙈)


2023年11月18日
🐴Day10
.又到了週末,信義區再次被人潮填滿。連續幾日陰雨,氣溫降了八度,今日難得放晴,雖然斜風依舊陣陣颳著。夜晚,穿越人海,看著信義商圈滿佈的燈串,忽然體會到了,陳哲藝導演那晚在映後QA提到的(甚或很多人都曾這樣說過)——身處人群中,卻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街頭藝人的歌聲響起,又是那位男生,每晚在此彈唱《雨愛》。前幾日,下雨應景,只覺得好聽,今晚卻倍感觸動。「聽雨的聲音 一滴滴清晰」,旋律響起,瞬間濕了眼眶。
並不是獨行。身旁的友人邊走邊分享觀影體驗,聽著他有理有據地爬梳影片優缺點,思緒卻莫名飄走了。或許,不能簡單貼上理性或感性的標籤,只能說是頻率吧,世界上的人類千百種,有的可能和自己10%對頻,有的可能和自己50%對頻,若想遇到那個80%~100%對頻的,真的太難了。(嗯?,台北版本《花束般的戀愛》。)
.不知為何,腦海裡忽然跑出ex的眼睛。就在街頭藝人再次唱到「窗外的雨滴 一滴滴累積…」,是的,送別友人去搭車,再次折返,我已在人群中不知站了多久。路旁的歌手一遍遍自彈自唱,我站在二樓空橋,久久無法挪開腳步。眼前的白色燈串變得模糊了,聖誕樹吹出的雪花泡沫落了滿身,但還是,就這麼,定在了原地。
.只怪當時年紀太小,不懂得好好珍惜。
年輕時候,不懂什麼叫做愛與被愛,只覺得,要足夠「熾熱」,才算「有感」。
多年過去,如今回想,一個人對你有沒有好感,從Ta看你的眼神,以及互動的氛圍,大概就能體會得到。(有點難用文字形容。)
就好像,今晚,雖然同行的友人也很友善,但或許,我們就只有30%對頻。剩下70%的空洞,被冷風灌滿。
站在人群裡,仿佛,偌大世界只剩自己,被凍得瑟瑟發抖。(寫出來又覺得,太矯情了啊。)
開發影視項目,需要圈定主要對話的目標受眾。身為infp,卻總是在交流中受挫——我們可以努力(嘗試)讀懂對方,但似乎很少有人,想要(完全)讀懂我們。
而當我們遇到另一位更敏銳的infp,在他的眼裡,我們也變成了那個,讀不懂他的人。(情緒交流的巴別塔。)
.今天看了陳哲藝的《漂流人生》。也許因為女主角的創傷特別具體(家人都被殺害),她孤獨、飄零、低落的情緒較易於觀眾理解。映後QA,陳導說,《燃冬》《漂流人生》這兩部電影,他都在最大限度嘗試「留白」。但或許,《燃冬》拍攝更加自由(有充裕時間,同一個take重複磨二三十次);《漂流人生》的拍攝壓力很大(每天只能拍十個小時,同一個take最多只能拍三次),整部片也略顯工整(少了些流動感)。
.影展過得很快,不知不覺第十天了,2023年也只剩下四十天。回望這年,似乎,除了耷拉的眼皮和更加厚重的皺紋,一無所獲。友說,你就是太感性了,日復一日困在自己的小情緒裡面,連寫稿都不知不覺飄成了抒情廢文。但如果這個世界變得太solid(固態),感覺起來也挺無趣的。
又出現了「感覺」,回頭看了看,短短一篇碎唸,大多都是不可名狀的感覺。
音樂APP彈出提醒,恭喜,這首《雨愛》,累計播放了一百次。
台北今夜,無雨。



2023年11月17日
🐴Day9
李滄東!

2023年11月16日
🐴Day8
.中午出門的時候忽然下起大雨,轉回去多加了一件保暖打底衣。昨天在影廳冷得發抖,今天卻熱出了汗。
.在Titan巨幕廳看了《燃冬》,邊看邊感慨,雪景太美了,余靜萍攝影好會拍。播完亮燈之後,赫然發現小余老師就坐在前面,低聲祝賀他,史上第一位入圍🐴的女性攝影指導。(瘋狂大聲鼓掌尖叫,小余腦粉在此🙈)
.映後QA環節,聞老師特別出來主持(QA內容後續整理了文字稿,單獨發了一篇《陳哲藝和他的「難冬」》)。陳哲藝導演也挺辛苦的,電影之前已經上映,從北到南跑路演、接受採訪,同樣的創作源起、拍攝過程已經說了不知道多少次,這次在🐴現場又說了類似的話,只是可以聽出他略微哽咽的鼻音。也許,從🐴被挖掘(奪得大獎),如今又回到“娘家”,看著影廳300多人滿場,多少都有些感慨和感動吧。陳導講話很溫柔,《燃冬》浩豐舉著冰塊流淚的動作,源自他在夜店勘景時候的感受,融入不進現場環境、倍加孤獨。真的是一個敏感細膩的人。

.今天大多時間都在處理事情,最好笑的是,片商對於稿子內容不滿,打電話來要求撤稿(但其實我們沒有收$,按理說就沒有義務為片商做宣傳)。凌晨,依然下著雨,和同事跑去24h營業的一蘭拉麵。門口依然排長龍,等候半小時,才吃上了宵夜。

——————
(有些話,藏在後面說。若對🐴新導演不感興趣,可略過。)
.這幾天陸續看了🐴入圍新導演&原創劇本的《大山…》和《菠蘿…》,簡短寫了幾句觀後吐槽,陸續收到留言說希望能多聊聊。
在Tw影迷圈,不少年輕男大學生瘋迷《大山》,覺得這是一部黑色幽默高級爽片,類似的灰濛場景+方言對白,比《大象席地而坐》還更戳中他們的爽點…。(但他們連片中頻繁出現的打-Tiger / 打-Flying 具體指什麼都不了解,只覺得導演好diao 好瘋狂,對白好諷刺 好搞笑喔…)
而《菠蘿》,也非常符合Tw年輕人對於“對岸”的刻板印象——“競爭激烈”的升學環境(山東高考70多萬考生)。 “跨省份就能多考一百分”(從山東到海南高考)的橋段,也讓Tw年輕人覺得很神奇。(他們甚至不知道,電影發生的2008年,不同省份的高考題目是不一樣的…)
由此,其實真的沒有太多想說的。因為看得有點心累,這種“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為枳”的文化差異遊戲。但也可以說,電影就是講究觀看語境和目標受眾,在“此地”覺得稀鬆平常的事情,在“彼地”也許就是文化奇觀。
當然,更加分的是,這兩部片的內容,在Tw年輕人眼中,都屬於那種在對岸“不能公播”的,這層濾鏡也更加刺激了他們的嗨點。(暫且不論,小成本+粗糙的影像和聲音,是否就必然等於“地下”電影…)
Ok。當然有人說,拍片很難,你覺得這些創作者很聰明,懂得有限預算內拍出能受到(海外)評審青睞的內容,那你行 你也上啊。是的,我不行,所以我變成了訪問創作者的人。
如果,有機會訪問主創,當然很棒啊,超級好奇這群創作者,為何選擇這樣的方法,拍攝這樣的內容。
但如果,只是單純就電影文本來說,除了補充背景資料介紹,好像也沒什麼特別想輸出的了。
我也是這麼和編編說的。
“對。雖然往年也是啦,但今年確實比較明顯,想挖掘有才華的新人。”
類似陳哲藝,🐴50拿到了最佳影片,🐴60回來做評審。
(暫且不延展討論,到底什麼是“有才華”,懂得“投機取巧” / 擅用“小聰明”,是否就是“有才華”…)
.如今,🐴也在力捧自家體系出來的電影和影人:金穗(學生作品&短片)~優良劇本~電影學院~創投~影展入圍或展映。特別是那些畢業製作就入圍🐴短片的年輕學生,然後入選電影學院,在🐴創投籌錢,最後入圍🐴長片,如此“嫡系”,應該是未來🐴希望大力打造的。
.“那年”以後的🐴,一方面被群嘲變成“地方影展”,但另一方面,也“強捧”出了一群Tw創作者,讓Tw電影不至於嚴重斷代。(e.g. 消失的情人節,瀑布,一家子兒咕咕叫…)
.提攜新人,延續電影產業,大概是🐴60以後將更加不遺餘力推動的事情。
新人有機會,電影恆發展。
嗯,挺好的。
2023年11月15日
🐴Day7
.難得雨停了,偶爾放晴。但持續涼風陣陣。影城的冷氣開得很強,坐在風口下硬扛了兩小時,瑟瑟發抖。
.依然是全天趕稿。編提醒,要取巧,不要用蠻力。有時候太使勁,反而露了怯。
.昨晚通宵。剛在捷運上不知不覺睡著了…坐過站。
.洗洗睡吧。五小時後 又是滿血碼字 打工人。

2023年11月14日
🐴Day6
.天氣轉涼,又是一整天飄雨。北市進入秋冬以後,陰雨綿長。
十一月中旬,信義商圈已經掛滿彩燈,立起了聖誕樹。
.今日沒看片。主要在“見人”,吃飯 聊天 Social…… 有位拍電影的前輩好奇,這些寫電影的,通常如何寫出新觀點?(社畜沉默)
說實話,在現今時代,“觀點”極其稀缺,大多數人寫的都是“觀後感”。如果想看有觀點的內容,恐怕得去讀C刊。(雖然一些學術水文也沒什麼新觀點,把簡單事情套個理論 搞得很複雜,但至少有“問題意識”。)
對於如今的社畜而言,比起“評論”,更傾向書寫“番外篇”,將電影連結至更大的社會背景和時代共感,或梳理導演 / 演員的作品譜系(大多數新媒體都這麽做)。如果遇到特別優秀的片子,可能會分析一下劇本/攝影等實務面向。
很現實的,媒體寫作,需要考量點閱率,除了營銷號那種情感軟文,比較容易上手的是資訊搜集,爬梳的資料文獻足夠多,文章主線自然就有了,也不需要特別提出太新穎的觀點。(莫名有種''學渣趕論文''既視感…)
.提出觀點很難,溝通觀點也很難。
.個性使然,除了工作溝通(有目標地聊天),其他時候大抵都是重度社恐。
影展期間,遇到一些認識的人,認識的人又有一些認識的人……最後兜成一個圈,“影視媒體”,大型掉馬甲現場。
是的,不太會說話,但做的又是溝通和傳播。拍片,開會~片場都需要溝通,作品也是在和觀眾溝通;寫稿,訪問~對稿~調整…從前到後也都需要溝通。
.每次看完片,最害怕一群人聚在一起淺聊觀後感,還沒''細思'',只能''極恐'',說不出什麼觀點,調侃著哈哈帶過。眾人傻眼。(偶爾被問,怎麼散場後就不見了?〖社畜匆匆逃跑〗。但大多數情況,誰也不會在意邊緣人的去 / 留。)
(富都青年)友說,你這樣的個性,非常適合做文字工作(體力活也行),如果做創作,非常需要經紀人(前提是真的能寫出一些什麼,請得起經紀人)。
每次和真人互動,腦中直覺出現天線寶寶 / 巧虎 / 玲娜貝爾…等人偶的形象,感覺自己就是個套著厚重卡通服的SB,在這裡不知道胡說八道一些什麼,如果不能逗人開心,那不如閉嘴。(玩偶存在的意義,取悅眾人,情緒價值…)
但越是這樣“後縮”,越容易讓人覺得你是SB。(對於社恐,Social真的好難…)
.坐在捷運上打字,廢文至此,莫名聯想到前幾日在Titan大銀幕看的《All of Us Strangers》,結尾鏡頭,寂寞的人們都變成了小星星,生命如此微渺,人來人往,不論收穫或失去什麼,最後都是獨自一個人,活著,或死去。(搭配音樂《Stranger in a Room》,在影廳淚目…)

2023年11月13日
🐴Day5
· 今天整日趕稿…
· 降溫起風,天色灰蒙蒙…
· 去影城叫不到車,只能兩倍價約Plus版,來了輛豪華九人座,司機也納悶 怎麼乘客僅一人,以為社畜上錯車…
· 傍晚時候,趁人少,慕名來看🐴60特展,在信義商圈中央搭了一組互動裝置。走進小房子裡面,頭頂上滾動歷屆得獎人的獲獎感言,音箱播放頒獎禮超經典的旋律(得獎人走上台領獎時候的那段),莫名感動…

· 一餐一飯糰,大銀幕播著《法式火锅》,感覺隔壁觀眾都聽得到社畜肚子咕咕叫…
· 中年人式鍛煉:每天上到十樓影廳,步行兩三段長扶梯…
(不知不覺11月中旬,2023年餘額45天…)

2023年11月12日
🐴Day4



2023年11月11日
🐴Day3


2023年11月10日
🐴Day2
· 今年的主視覺投到銀幕上是立體的,在Titan廳最後一排,眼睛剛好裝下整張巨幕,藍色的層次很有質感。
· 北部28°C,下午開始飄雨,傍晚雨勢漸大。即將迎來週末,信義區人潮多了起來。
· 打工人們穿梭在影城附近,四處尋找安靜的餐廳。邊碼字,邊吞食物,匆匆交件,又要趕下一場(看片或工作)。但看到文字被發出來、收穫點讚和評論,也算是累並快樂著。
· 今日只看了兩部片。
《可怜的东西》:真的需要在Titan大銀幕欣賞,全程感歎畫面好厲害,魚眼廣角,弧形散景,油畫質感,夢幻建築…每一幀都可以停格觀察。
《富都青年》:映後QA,演員 吳慷仁、陳澤耀,導演 王禮霖。開場,聞老師笑道,今年🐴影展的觀眾們都快要變成半個🇲🇾人(昨天的五月雪 ~ 今天的富都,故事背景都發生在🇲🇾)。吳慷仁演技很強,不用說的(用手語+眼神)就能傳遞80%以上的資訊和情緒(剩下20%靠攝影和配樂烘托,雖然被一些觀眾吐槽音樂加太滿)。後面1小時,越拍越鬆散,體感時間愈拉愈長。(有點類似《周處》第三段,仿佛可以另起開頭 獨立變成另一部片…)
今年🐴最佳男主,押寶吳慷仁,或阮經天。(入圍最佳男主:《鬼家人》林柏宏、許光漢,《疫起》王柏傑,《周處除三害》阮經天。但也期待被打臉啦,比如“造星”考量,頒給許光漢也不無可能 [亂說]...)


2023年11月9日
🐴Day1
開幕片,《五月雪》 是族人的歷史,《车顶上的玄天上帝》 是家人的歷史,都有很濃的導演個人情懷。
《五》像是歷史報告(或接近孫松榮老師形容的「Re-Shooting」,補拍歷史。但觀看門檻較高,需要提前做功課。導演企圖“宣導”某種ideology的意圖也很明顯,被一些電影學者批評。)
《車》舉重若輕,氣韻似抒情散文(家族和職場戲都偶有動人。但女主的三條感情線太像網文小說,對白也文縐縐 略顯尬。言情戲部分,讓人莫名聯想到墨鏡監製的《摆渡人》[亂說],畫面很精緻,但內容矯揉造作,對話聽起來像廣播劇或舞台劇。 )
整體來說,算是近3年來比較“好看”的🐴開幕片。(片子不難理解,但可能依然口碑兩極…)
非常需要「耐心」,在影院無法倍速、不能快轉,類似《車》片中調侃「現代人時間很寶貴」,大家越來越不願意花時間理解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
如果能靜下來,對於喜歡閱讀散文和詩歌的文青觀眾而言,《車》比較容易找到共鳴。(余靜萍的攝影很有質感,加上導演資深的美術指導功力,畫面非常有韻味。可以看成是「Tw質感場景&建築」堪景寶典。)
看完後和友人邊下樓梯邊小聊,被擦身而過的人側目,這場看片的都是從業者,友人覺得兩部都好難賣(電影行銷)… 《玄天》看起來製作預算不低,但Tw票房預感也就1k~2k萬NTD左右,《五月雪》類似《一家子兒》,如果有獎項加持,可能可以到500萬NTD左右😷…(期待結果被打臉)
獎項 與 賣座,有時是兩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