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跑步?
跑步十四年,跑步早已如一日三餐融入了我的生活,我的生活离不开跑步。
开始接触跑步
2009年是我跑龄的起算年份,那年12月,刚读大一的我作为大学生士兵参军入伍。部队有出早操的传统,三公里慢跑雷打不动,新兵连在敦煌,冬天特别冷,许多战友叫苦连天,而我第一次出早操就感到极度的舒适。现在能够回忆起来的,都是我们一群十七八岁的小兵,戴着厚厚的棉帽和手套,以排为单位,迈着整齐的步子,口号震天,试图让太阳早点升起,撕开敦煌那漆黑一片的极度寒冷。我在新兵连学会的第一个跑步技巧,便是千万别把鼻涕往回吸,因为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会瞬间把流出来的鼻涕冻成冰溜子,一旦吸回去,会卡住,恶心又难受,不少战友就是这样被弄吐的。

除了早操以外,我们每天下午还会进行长跑训练。西北的风总是试图吹散遇见的任何一小片云朵,留下纯净的蓝天,冬日午后的阳光把我们晒得飘飘然,即使穿着棉裤,跑起来也腿脚轻快。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那时候我们3KM的及格线为12分30秒,这考核标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虽然很简单,但对于刚入兵营的新兵来说还是相当吃力,并且还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脚上也只是一双普通的胶鞋。第一次摸底测试中,我就是为数不多达标的人,只是跑完后抱着光秃秃的白杨树吐到泪水直淌。
为什么喜欢喜欢跑步?
跑步能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由。18岁登上开往西北的绿皮火车,历经几天几夜,总算抵达,下车的那一刻,我所面对的除了刀子般的北风,还有数不清的规矩与指令,一刻也不敢放松,适应起来确实有一些难度。但在跑步的过程中,我发现只需要让身体频率与战友们保持一致,脑袋可以完全放松下来。我可以尽情地想家,考虑周末那五分钟的电话如何把想说的话一口气说完;还可以回忆与朋友们相处的点滴,幻想以后见面时各自的变化;有时候也可以什么也不想,只是望着那明晃晃的白杨树枝伸向蓝天发呆。除了大脑的放空,行为上也可以放肆一点,每天下午的长跑训练,都能听到我们杂乱的喊叫声,有的在喊一些平时说不出口的肉麻话,比如“妈,我好想你”,有的在喊女朋友名字,有的干脆就在飚脏话。无论喊什么,这种时候都是被允许的。三个月的新兵连结束,我分到了格尔木,海拔高了不少,身体也能够适应高海拔地区的奔跑,自由的感觉依旧。
只要坚持跑步我就会变成一道光,让灰色渐退。2011年底,我告别军营,带着高原红重返校园,但一切并不那么容易。不睡懒觉、不玩游戏、不熬夜,这样的我显得很不合群。有次给战友打电话,我抱怨着回到大学的种种不适,他问我:“你是不是退伍后就没出早操了?”于是,我开始重新奔跑。6点20(宿舍开门时间)出门跑步,在教室、图书馆、寝室、食堂过着简单而富足的生活,周末和假期外出骑行、徒步。坚持奔跑的我变成一道光,照亮自己的生活,勇于探索,敢于成为自己。这些年,跑步帮助我应对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消化掉许多负面情绪,困难与挫折总是如影随形,但只要奔跑,一切都能得以解决。

一起跑步让我感到温暖。今年,我找到了坚持跑下去的另一个原因。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跑步是一项孤独的运动,一场马拉松比赛几万人,可42.195KM都是独自奔跑,更别说日复一日的晨练,那一双又一双被淘汰下来的跑鞋,都散发着孤独的气息。今年7月22日,周六,我像往常一样早起,在河边拉长距离,与蜀犀乐例跑的队伍相遇,我听见有人喊“上车,上车”。加入队伍,首先让我震惊的是,大家居然在聊天,在我以往的认知里面跑步是单调而枯燥的运动,哪怕一同奔跑,也都各自默默地呼吸,而这里却是热闹非凡,各个地方的口音与府河清亮的水声混合在一起,让我有一种要去春游的错觉。第二个让我震惊的是,苏哥熬的那一大保温桶的红糖姜茶,跑完之后来上一杯真是无比幸福。我跟着大家例跑、一起参加活动、一起去外地参加马拉松比赛,跑步原来也可以这么欢乐、这么热闹,也可以充满情谊。比赛中并不一定要跑出自己最好的状态,也可以慢下来相互拉扯、互相鼓励,直到终点。今年的成马,我带着感冒跑,最后两公里处出现失温的症状,我让小伙伴别管我,向终点冲就行。小伙伴很坚定地说:“我们一起到终点。”跑至绿道的一个小坡处,我实在迈不开腿,眼看就要停了下来,这时一只手推向我的腰。以前骑自行车遇到大坡,我们都会这样帮助困难的朋友,但在马拉松赛场上我是第一次遇见,而且还用在我的身上,最关键的是小伙伴还是个姑娘。失温症状被一只手轻松治愈,最终我们一起跑向了终点,没走一步。在西昌马拉松上,我和慧慧一起奔跑,虽说没能实现她330的目标,但我应该是把这份温暖传递了出去。


我很喜欢我们的口号,“蜀犀乐跑,生活美好”,更喜欢我们一群人迎着朝阳齐声喊出。现在,哪怕一个人在赛道上遇到困难,我也不再感到孤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