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心理学通识(080-106)主动:你说了算的心理学
080.慢系统:哪些自动化的反应不靠谱?
当你因为某件事感到震惊or难过时,请你有意识的让自己慢下来,收集一下反面信息。这样你就不会因为情绪上头,而把快系统的判断当成全部的事实。
081.主动加工:如何补救自动反应的不靠谱?
启动慢系统:第一步,意识到你会犯错,在生活中观察自己并提醒自己,成为自己的旁观者
第二步,训练增加思维框架的弹性。“必须”“绝对不可以”这样的字眼,就可能是一种没有弹性的框架
第三步:优化反应流程。为重要的事情设计一个特别的流程,让它处在意识的监控之下
082.为什么环境能激活你的创造力?
这个环境需要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不急于立刻决策。在足够安全的环境里,才能充分发挥才智
不要把解决问题当成唯一的目的,漫无目的的时候,慢系统才会激活
083.象与骑象人:理智可以控制情绪吗?
情绪,它是自动的,不需要刻意训练和启动。而理智必须通过主观意志力的调动,才能起作用
当我们幻想用理性的力量控制情绪,又做不到时,就看成自己的软弱or失败,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痛苦。所谓的情绪控制,本质不过否认和隔离。
情绪并不是被理智驯服,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同时与理智在流动中保持着平衡
084.情绪管理:如何跟你的情绪和平共处?
首先,把情绪当成朋友。接受并释放情绪,与它一起并肩作战
其次,觉察和表达情绪。对内心的变化形成清晰的认知,还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第三,学会使用情绪。情绪往往比理智更敏锐,它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影响别人。
085.调节:情绪失控的时候怎么办?
四个环节构成:场景、自动唤起、认知解释和应对。
你需要找到自己最麻烦的应对,然后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学会更有建设性的应对。
086.羞耻感:别人盯着你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人希望逃避目光,这是演化保留的本能,被注视就意味着我们有风险成为猎物
羞耻感需要被调节,比如故意暴露自己,当众发言,迎着别人目光。只要你不躲避别人目光,盯着他们,甚至在他们嘲笑的时候,你先自嘲,羞耻的感觉就会被打败
087.记忆:好记性是可以训练的吗?
我们能刻意记住的,永远只有一小部分信息。你需要在面对新信息时候,想方设法提高惊奇感,以及有意识的重复记忆
088.遗忘:为什么想忘的事情忘不掉?
你想要记住一个信息,需要主动编码、存储和提取。但你要忘掉它,什么都不用做,自然聚发生了。反而刻意想遗忘一件事,你却做不到。
尽快让生活常态化,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你不需要刻意遗忘,只要常态化,自然就会有很多新的信息涌入、覆盖掉过去的记忆。
最好的遗忘不是停在一个地方,想方设法的忘掉一件事,而是大大方方的向前走。生活永远在更新,过去的记忆也许还在,但永远是当下的生活更值得珍惜
089.重构:你的记忆一定是真的吗?
记忆,就是有能力构建出一些并没有真正发生的事情。之所以会发生记忆重构,就像遗忘一样,为了节省资源。帮助我们对世界保留一种更稳固的认知。我们遵循固定的框架,生成和巩固记忆,相比于细节的准确度,框架本身的意义更为重大。
人有这样的倾向,为了维护自己此刻的结论,不自觉的调整我们记忆中的线索,形成一个新的故事
090.心理学书单5:如何提高决策的准确度
《错误的行为》、《瞬变》、《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噪声》
091.内驱:为什么奖励并不总是有效?
奖励有可能弱化一个人的内部动机。在动机上强调内驱,在物质上给与回报
内驱力,一定是来自你内心的真实渴望
内驱力更有利于行为的坚持,为了保护他,可以奖励,但不要一味地把奖励作为行动的理由。对于那些无法带来好处的事,热爱也有她的意义。
092.自我决定:如何确定一件事是我想做的?
我们真的有随心所欲的自由吗?活在人际社会里,绝对自由只是一种理想。要真切感受自主性,需要你从内心深处解放自己。
只有你确认,自己拥有不做一件事的权利,你做它,才是完全出于自主性
093.自我效能:如何相信我能行?
它不等于全面自信,面对特地挑战的一种主观评估。
它必须建立在具体经验的基础上,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应对过,才知道自己面对挑战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自我效能是在经验中磨砺出来的
要培养自我效能,核心就是挑战。太难做不到,太简单又失去意义,最好是那种踮踮脚才能够到的程度
094.限制动机:为什么劝人戒烟戒酒那么难?
太强烈的限制一件事,反而会增加这件事的诱惑。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对于没有好处的动机,不能只是简单粗暴的加以限制。哪怕我们的出发点是正确的,最终的效果往往也会适得其反
建立新的动机要比消除已有的动机容易得多。
095.归因:为什么我们热衷于寻找谁的错?
人为什么迷恋因果关系呢,是为了获得掌控感
在遇到倒霉事的时候,建议你多使用外部归因,告诉自己:发生这样的事,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这有助于维护你的自尊心,带来更好的心理体验
外部归因会给我们带来安慰,同时也陷入受害者角色;内部归因可以带来更高的掌控感,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可以在内外归因的两极之间,寻找合适自己的位置。
096.基本归因错误:认清形式有多难?
我们对任何一件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都倾向于解释当事人的个性导致的。
基本归因错误会影响我们自身的决策,你会过度放大当事人的个性因素,低估形式的影响,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设身处地、角色互换、你希望这段关系变得更好,就要尝试改变看待他的方式
097.自我服务偏差: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自我服务偏差,简单的说,就是对成功倾向于内部归因,对失败倾向于外部归因
当我们面对未知,需要采取行动时,比起判断什么是正确的行动,我们更需要的首先是行动本身
不要去证明一件事是谁的错,而是面对一个共同的目标,去思考谁可以做什么。
098.原生家庭:是导致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吗?
今天讨论的原生家庭,本质就是在讨论一种归因偏好。
要增加改变的主动权,你需要换成内部归因,我没有被原生家庭决定,我的状态是我主动的选择
你要做的决定是,在承认过去已经不可改变的前提下,要不要改写未来的生活。
人生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我有哪些个性?我有哪些认知和行为模式?我的优点和局限是什么?
盘点自己从原生家庭那里继承到哪些东西,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都给你打下鲜明的烙印,认识原生家庭,就是在认清你的来处。在下一个阶段,灵活运用这些东西。做自己想做的,不好用不顺手的就丢掉,随时补充新资源。这是一个自我塑造的阶段。
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重要的人,但不用在意他们是认同还是反对
099.决策:如何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
随着专业领域不断细分,我们越来越多的用标准化算法替代个体决策
个性化的定义问题,同一个问题会给不同的人带来不一样的麻烦,解决方案也不一样
定义问题为什么是问题,这是谁的问题?在别人眼中,这个问题还是问题嘛?
面对举棋不定的问题,先做理性分析,然后静待一段时间,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再用直觉做选择。
100.破局:如何在不可能的地方发现可能性?
重新审视对问题和对解决条件的定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有没有给自己增加无形的限制?
在规则范围内无解的问题,打破规则,本身就是一种解决方案
相比于没有答案的怎么解决问题,有什么办法带着问题完成目标?
101.目标:什么样的目标才算好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思路受到限制,就是因为没有想清楚目标,or想当然的把太多东西纳入到目标当中。你的目标只有更小,更聚焦,你才能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可以取代的,你的灵活性就变得更强
目标最好是你个人可以掌控的。目标要聚焦于过程和体验。
过程比结果更容易掌控,也更值得追求。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个体层面上,体验是贯穿始终的,也是我们唯一能掌控的目标
102.打破循环:为什么有些问题越解决越严重?
姑息、反弹、小题大做
我们对解决方案有一些固定的、合理的想象。我们通过理性总结出来很多规则,这些规则也很可能成功的解决过很多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头脑才会形成路径依赖,在它无效的时候视而不见
我们常常察觉不到在死亡旋涡里绕圈,因为整个过程太缓慢、太平静,而且看上去太合理了
103.偏差:你为什么会害怕并不可怕的东西?
理性思考会出错的第一个原因,是我们会在偏差的前提下收集证据
光靠理性的思考是没有用的,除非你做一些非理性的尝试,即使理性会强烈的反对你,但你试一次就发现,那只是一条根本拴不住你的铁链
第二个陷阱就是,它可以让人在有偏差的结论下,找到局部的掌控感。
陷阱三,合理化,骗自己。因为我们有强烈的让自己正确的渴求。
发现小偏差容易,要打破那些大的偏差,除了要有智慧之外,还需要巨大的勇气。虽然很难,但这些打破偏差的时刻往往就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顿悟时刻
104.向上螺旋:如何走出做不到的循环?
真正困难的地方不在于这件事本身,而在于你的主观状态。
你的想法、情绪和行为之间是一个互相激活、互相强化的三角形。
行动一开始不一定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打破向下螺旋找到一个突破口,进而把向下螺旋转变为向上螺旋
不要把理性站在解决问题的对立面
105.小结:为什么必须提高元认知能力?
学习具体知识,察觉认知过程、你要像研究一个科学问题一样,审视自己的内心。
把觉察常态化。跳出来看到自己的认知,你就不再受困于这种认知本身
106.心理学书单6:好故事比好道理更珍贵
《当尼采哭泣》、《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