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65——魏紫姚黄
摘自《小文65》马未都
中国古家具收藏截至今日可以说告一段落。20 世纪与之相关的大藏家相继作古,以美国人安思远(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1929—2014) 先生的谢世为节点, 圆满地画上了一个句号。在此之前的德国人古斯塔夫·艾克(Gustav Ecke,1896—1971)先生作为中国古家具收藏研究先驱,于70 年前的 1944 年出版了里程碑式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
随后沉寂了一代人。安思远1977年在美国出版了《中国家具》, 他的家具收藏甚丰,被誉为明式家具之王;此时中国正处于文化浩劫之中,古家具收藏大家学者陈梦家(1911—1966) 先生因愤懑自杀。多年之后王世襄(1914—2009)先生谦虚地说:“(梦家)最钟情的还是明式家具。如果天假其年,幸逃劫难,活到今天,我相信早已写成明代家具的皇皇巨著。 这个题目轮不到我去写。”王世襄在他1985年出版的著作《明式家具珍赏》的扉页上醒目地印上“谨以此册纪念陈梦家先生”,高风亮节,以释情怀。
中国古家具收藏研究大家们相继作古,只留文字和与之相交的古家具,这些家具有些已进入了博物馆,有些易主进入藏家之手,有些尚不知去处……人亡物在,让后来者知道“水浮万物,玉石留止”的道理。中国清朝之前的学者们对传统家具轻视,认为家具于收藏领域处于末流,故未见专著问世, 只是在明末文震亨《长物志》等著作中偶有提及,评判也仅停留在雅俗之间,未涉及人文研究。这一现象直到西人重视 之后,国人才渐渐开始看重自己的这份文化遗产。

杨耀(1902—1978)、陈梦家、王世襄先生为明式家具的早期研究者,尤其杨耀先生与艾克携手合作,早在艾克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发表之前的1942年就发表了《中国明代室内装饰和家具》论文,开创了明式家具研究先河;随后的陈梦家、王世襄先生都在民国后期起步搜集庋藏明式家具, 最终由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推开了中国古家具收藏的久闭大门,迎来了持续 30 年的收藏热潮。

30 年来,中国古家具的收藏形成了由外及内,由点到面的态势。外国人先走一步,主要是欧美藏家,最早成为气候的是美国加州的文艺复兴山庄(California's Renaissance Heights)的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它于1988年成立,创办人是收藏家罗伯特· 伯顿(Robert Burton), 从次年起, 这家博物馆兼学会出版了定期会刊,一共出版了16 期。他们 注入资金,以极快的速度收藏,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 百废待兴,急需资金,大陆城市乡村发现的最好家具都途经香港去了美国。这家犹太人办的博物馆长袖善舞,请王世襄先生去鉴定讲课,又大张旗鼓地宣传,仅仅八年之后,他们就将全部收藏107件交付纽约佳士得公司拍卖,取得100% 成交和单件破百万美元大关的多项记录。文艺复兴小镇此后又恢复了平静。
这个商业之举比任何文化宣传都具有渗透力。从那天之后,美国东西海岸、欧洲的英法老牌强国、挟地利之便的 香港及台湾地区都频频出现出手阔绰的买家,一掷千金,将400 年以来历经劫难、劫后余生的中国古典家具奉若神明, 从乡野到庙堂,完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飞跃。

此时中国大陆的经济处在黎明前的黑暗。每个人都急不 可待地奔向新生活,一切现代化的家用设备都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和资金,可仍有少数人以有限的资金慢慢收集庋藏心仪的古典家具。当时社会的相关资讯不发达,也没有现在庞大的新红木传统家具市场,商家与藏家大部分还周旋于是否紫檀黄花梨红木这类浅显问题之间。由于渠道的限制,尽管古家具以奔涌之势流向国外,但仍有小部分在犄角旮旯沉淀下来,滋养了一小部分本土藏家。今天看来,弥足珍贵。
跨入 21 世纪,局势发生逆转。中国古家具发生了回流。 尽管开始的回流凤毛麟角,但毕竟改变了单一向外的态势。 在20世纪末和 21世纪初,这种回流与外流处在拉锯之中, 前后有十年时间,可趋势清晰,过去单向谋求资金的外流风光不再,相持的最终结果是古家具最终踏上了回乡之路。

美国加州文艺复兴山庄的那批赫赫有名的家具不少已回到祖国,前后不到一代人的光景。父辈为谋求资金忍痛割爱, 又被子辈斥资豪情万丈地购回。这真应了过去的一句老话: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时家具研究也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普及时代,虽然没有可以和艾克、安思远、王世襄的划时代著作媲美的作品问世,但普及类的书籍大量出版,商业随之介入,吸引眼球的价格推动了家具收藏的社会化、通俗化, 此时的家具收藏进入了拼钱的战国时代。
这时中国购买家具者分为藏家与炒家。炒家只期望在此中迅速渔利,藏家门槛随之提高。尽管如此,仍有酷爱古家具的藏家,不追求升值空间,以收藏为人生乐趣,持之以恒, 汇溪成河,累土至岳。本书的庋藏即为实例。以《紫檀》《黄花梨》两卷,分作说明。
黄花梨古称花榈,其色温暖,其纹通达,故赢得文人喜爱。 宋赵汝适的《诸蕃志》、明曹昭的《格古要论》、清《琼州府志》
都有提及。历代文献对黄花梨产地的描述趋向一致,产海南、 有香味。尽管名字有所差异,但均指向黄花梨。仔细辨识, 明清两代黄花梨家具用材多宽厚,纹理流畅,不似今日海南 盛产的黄花梨,纹理色差明显,乱云飞渡。此现象两解:一 为海南早年大树砍伐殆尽,今日之黄花梨为劫后余生;另一 猜测,明清家具良材出自近邻越南。以肉眼观察,明清黄花 梨家具用材更近越南黄花梨,色泽及纹理十分相近,且越南 至今尚保留有直径逾米的大黄花梨树。不管古家具用材黄花 梨出于何处,推测产地相距不会太远,置于同一纬度上。
黄花梨家具与紫檀家具相比,文人化倾向严重。明式家具的诞生实际上是依据宋式家具的理念。明式家具的基本形 式在宋代绘画(包括壁画)都可以找到类同的例子。实际上宋明之间没有一条明显的界线,而明朝立国之初提出的口号也是反元复宋,故其文化观没有根本的冲突。
在明中期之前,名贵家具都以漆家具为主,最为奢侈的都是剔漆或朱漆之类,颜色强烈。再有就是髹漆家具,描绘算是相对于雕刻的简素之举。只不过明朝后期,由于平木工 具的变革,刨子的产生让硬木家具的生产成为了可能。黄花梨、紫檀家具在明朝被称为“ 细木家具”,最详尽的记载莫 过于范濂的《云间据目抄》:“细木家具,如书桌禅椅之类, 余少年曾不一见,民间止(只)用银杏金漆方桌。……隆(庆) 万(历)以来,虽奴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而徽之小木匠,争列肆于郡治中,即嫁妆杂器,俱属之实。纨绔豪奢,又以 椐(榉)木不足贵,凡床橱几桌,皆用(黄)花梨、瘿木、乌木、 相思木与黄杨木,极其贵巧,动费万钱,亦俗之一靡也。” 范濂生于嘉靖十九年(1540 年),他少年时期不曾见细(硬) 木家具,而隆庆开关之后,有钱没钱的人都开始追逐细(硬) 木家具,这类硬木家具实际上从万历以后才开始流行。这与 其他文献可以相互映证,也与现存的明式家具状况十分吻合。
本书收录黄花梨明清家具作品 211 件,带鼓钉绣墩、马 蹄腿方凳、三碰肩罗锅枨长方禅凳,此三件坐具,有圆、有方、 有长方,代表明式凳具的基本形态。绣墩亦称鼓凳,圆面鼓 腹,有钉仿蒙皮之用,此为明式家具中少见品种;方凳与长 方凳相比,在明朝家具中方凳反而少见,多见长方凳,这与 明代人的审美及习惯有关。长方凳与方凳相比,方凳更显没 有方向性,四面均可坐,而长方凳方位感强,一般仅坐两长边, 短边坐上显得不甚礼貌。中国家具的使用礼仪庄重,细微差 距实际上是一种提醒,让人在社交中注意礼仪的表现。
椅子与凳不同,可以凭靠,舒适度骤增。但椅具仍十分重视礼仪,尤其标准样式椅具。四出头大官帽椅、两出头官帽椅、天圆地方南官帽椅、顶牙罗锅枨灯挂椅、直扶手交椅, 皆为素工,椅具的上半部不作任何装饰,仅在下半部寻求小 小的变化。四出头的优美壸门、两出头富于变化个性突出的罗锅枨、南官帽椅下部采用与上部圆润完全不同的方材装饰、 灯挂椅顶牙罗锅枨纤巧的曲线,以及直扶手交椅上的头枕, 都将明式家具首重结构、次重情趣的理念表达得尽善尽美。

而无束腰霸王枨方桌、四面平大画桌、可拆卸酒桌、素剑腿小平头案、华表式平头案,都是素工桌案的典型代表: 霸王枨方桌喷面宽绰;四面平大画桌面板与腿处理平整;可 拆卸酒桌与素剑腿小平头案都属于静摆一隅之器,越素越好; 而华表式平头案庄重大气,两侧档板云头厚重,让小翘头越 发显得利索。
方材圆角柜、三弯腿长榻、直腿无束腰素榻,包括灵芝 云头衣架、素半圆桌、三弯腿带托泥方香几等,都是明式家 具的经典,装饰以少胜多,结构以牢为本。
另一类带有镶嵌物的家具也是晚明流行之风 — 嵌云石 四出头椅、嵌云石方角柜、嵌云石七屏风式罗汉床。明末流 行石文化,文人著述中多有提及。云石中似山类水、如云似 雾的纹理深受明末文人的喜爱。嵌一点如四出头椅,嵌整片 如方角柜和罗汉床,都是文人的追求,不分伯仲。这类嵌石 家具入清之后就开始缺乏文人气息了,尤其到了清晚期,嵌 石家具变得十分流俗。
明末的美学装饰多以繁缛为美,简素的黄花梨家具本身 是个例外。繁缛之美在陶瓷上的表现最为经典,明朝嘉靖、 万历时期的青花及五彩瓷器多以密不透风的装饰风格示人,这一点影响到家具上十分明显。透雕龙纹交椅、卷草纹大圆 禅凳、花卉纹靠背圈椅、透雕花鸟五屏风式南官帽椅、联二 闷户橱,以及攒斗月亮门架子床,包括七屏式双栏镜台,都 以明末繁花似锦的纹样作为装饰手段,尤其花鸟纹,最能凸 显明末的纹饰特点,明末文人闲花照水、弱柳扶风的心态从 家具的纹饰上一览无余。
界于光素与繁缛之间的就是略带装饰的明式家具。剑腿 二人凳,一束卷草令其生动;三弯腿长方桌,卷草纹与三弯 腿曲曲相连,将柔婉表现彻底;展腿式猎桌,起阳线在牙板 与腿足相接处饰以花形草纹,以少胜多;一腿三牙大画桌, 双环卡子花与卷草飞牙留下两处完全不同的生动……凡此种 种,都在表现明式黄花梨家具的绝妙之处。简素就不著一刀, 让造型说话;繁缛就极尽工巧,让纹样眼花缭乱;中庸兼顾 两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文人最知文人心思, 明式家具中处处体现文人巧思、工匠手艺。
进入清朝,实际上明代文人与家具的影响久不褪色,清早期的黄花梨家具多数与明代家具无大异。变化都是一点一 滴地完成的,所以今天严格区分明清两代家具实际上并没有 可能。清代家具最初仍秉承明代家具的衣钵,真正得以改变面貌都到了雍正乾隆时期。尤其乾隆时期,父辈和祖父辈都 已将政治问题彻底解决,疆域定鼎,繁荣与富贵由梦想成为 了事实,这个事实开始影响清代家具的变革。
清初,黄花梨家具留恋明朝,大四出头官帽椅与围栏式小圈椅的联帮棍都是宝瓶式,这类联帮棍较之常见的俗称“猪尾 巴”的式样大相径庭,显得极具装饰性。而双螭券口玫瑰椅的 雕工传达着康熙之风,百宝嵌寿山石圈椅与明代嵌花鸟纹南官 帽椅相比多了博古意趣,这些不经意的转变,都是明清过渡时 期的文化特征,对清中期后影响深远。其实,明清文人化家具 变革不甚明显,再看看乾隆时期的海棠形梳背椅,如没有海棠 形这一经典造型,这类椅具多被归为明末清初;还有三碰肩罗 锅枨方凳,乍一看为明式之风,仔细琢磨仍是乾隆之器。
桌与案作为承具,仍有高下之分。圆包圆长桌、有束腰 半桌、四面平独板条桌,属于素器,变化都在结构之间;罗 锅枨方桌、展腿式方桌、高束腰透雕炕桌,属于饰工之器, 雕工手法与意图趋于一致,多为卷草与螭龙融和,或先或后, 只求小处变化,不求大处革新。正是这样一种认识,让清初 雕工一看便知。独板书卷翘头案、顶牙罗锅枨酒桌,这类素 器入清渐少,案形家具开始注重装饰。螭龙纹大平头案,正 面牙板满雕草龙;螭龙挡板大翘头案体积硕大,平板仅以拐 子纹浅雕,但挡板螭龙体态庞大,间饰灵芝,显得十分丰满; 带托泥平头画案,剑腿鸡心花小条案,装饰当在素与繁之间 取中,恰到好处地把明清文人家具的优点呈现。
庋具入清全素之器不再受宠,带栏万历柜,四平方角柜, 攒格书柜,万字纹方角柜,都开始或多或少地加强装饰。万历柜留下两侧与柜门的光素,但围栏与牙板施以装饰;万字 纹方角柜与攒格书柜一闷一透,虽效果不同,但装饰出发点 并无差异,让纹饰有了节奏。
床榻中的高束腰罗汉床,腿直足浅,围板上部外翻成唇, 有别于明式经典;曲棂围子架子床,攒花围子架子床,雕花围子架子床,三床虽风格不一,一纵向一交叉一散点,各领 风骚,但意图一致,充分体现清代风格的隽永。
其他如五足圆香几,高束腰内翻球方香几,升降式灯架, 还有佛龛等等,从结构及纹样都可以发现清与明的不同之处, 这些不同之处往往十分微妙,须用心体会。
《汇通典藏》主人收藏的黄花梨家具明清各占一半,许 多重器曾多次出版。比如黄花梨攒花围子架子床,西方出版 的研究中国明式家具的重要书籍少不了提及,这样的重器辗 转多年多地,曾多次易主,也显示它的宝贵。又比如黄花梨螭龙纹大平头案,此案早年成对,50 年前曾被香港文华酒店 购入一只,至今仍在文华酒店大堂陈列,这是另外一只,弥 足珍贵。回想起来,“汇通典藏”主人有计划地收藏已逾十年, 十多年来能保证一定财力精力支撑此事,不能再简单地说喜 欢了,这里有主人的情感与寄托。尤其在一个人有了经历与 阅历之后,再有了机遇,收藏就会成为人生的乐趣。
我与“汇通典藏”主人相识已久。最初聊天时我发现他 对家具感兴趣并有感觉,随后的日子里就经常结伴出入海内外的古董家具店,也会光顾国际大拍卖行的拍卖。遇到合适 的家具我们都会商量优劣,权衡利弊,多数时候会解囊相购, 充盈收藏。收藏是人生的一种功夫,需要眼力和眼光,眼力 是辨别力,眼光是判断力,前者证明真伪,后者估价值,缺 一不可。从某种意义讲,我与“汇通典藏”主人的收藏交往, 我出眼力,他出眼光;有时候也反过来两人探讨,让收藏的 过程充满了曲折和乐趣。今天回想起来,许多事情历历在目。 这么多家具聚集在一起,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收藏
就是这样,有无穷尽的乐趣,初期的乐趣往往都在价值之上, 久而久之,文化就会起作用,商业价值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结集出版对这批曾经失散的家具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对于 自己也算是人生成就的一个总结。
此画册分成《圆明魏紫》《隽永姚黄》两套,收录紫檀、 黄花梨两大类作品共 372 件。在今天这种商业氛围中能坚守自己的理念,能不半途而废,这套画册就是例证。
马未都 2015.2.22
长江新世纪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走过》:探寻时间、空间与生命交织的旅程 (2人喜欢)
- 世界读书日 | 翻开一页,遇见另一种人生可能 (1人喜欢)
- 金箍棒下写传奇,行者无疆续华章——致敬六小龄童老师六十六周岁寿诞 (3人喜欢)
- 忆好友丨“李小龙,我有些想念你”《最后的门徒:我与李小龙回忆录》中文版首度出版 (4人喜欢)
- 忆母亲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滩是风景,妈妈也成了海滩上的风景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