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自我

1
我知道自己注定一生平凡。
幸运的是,平凡的人也可以拥有智慧的人生。只要他放下“自我”这个最大的包袱。
还有什么标签比“自我”更沉重呢?哲学上把“我是谁”视为终极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一开始就是错的。当你得出“我是谁”的答案,这个答案就会自动变成某种标签附加在我们的心灵上,直到成为枷锁。你应该试着从反向去提问:你不是谁?
你凭什么认为,以人类的智商能够得到任何想要的答案?
2
毫不夸张地说,所谓修行,就是在身语意中放下“自我”。你也可以说,是放下习气,或者说放下固化而狭隘的认知,也许这样表述更符合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因为归根究底,我们无法揪出所谓的“自我”。
“自我”就像幽灵,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寻。甚至试着想象一下没有“自我”的存在,都让我们惶恐。谁能忍受一片空白?那和死亡有何区别?
但是,当我们的智识达到一定的程度,迟早要面临自我的虚幻。这对无所修行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甚至只是荒唐的笑话。他们不明白,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无知,而最大的无知就是这个世上存在一个独立的自我。你看到一棵树或一只鸟,不会认为它是独立于世的存在,你会认同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你在镜子前看到自己,这条原则就自动失效了:你成了一个和自然割裂的人。你想办法满足自己的欲望,在和他人的竞争中尽力战胜对方。尽管你知道最终大家的结局差不多,但只要你还没有躺在病床上,似乎就不用去考虑这一点。
要摆脱这层虚假的外衣,像那些传说故事中所说的,就得跳下恐怖的悬崖才能实现蜕变。纵身一跃的勇气并不是谁都有。但只有具备这种勇气,你才会知道:自我死了,你还活着。你只看到了一推执着和恐惧,你不敢相信曾经把这个奇丑无比的壳称之为自我。
我所谓的智慧而平凡的人生,即是试着放下“自我”的人生。
3
这样的人生和他人的有什么不同呢?
这取决于你的视角。
有时候,我也会被自己的习气所欺骗(这种事经常发生),略带绝望而悲怆地看待自己的一生:如此平淡无奇,一事无成。随便选个同龄人,都比我强。找不出一件事能令我心生骄傲,唯一的特长就是思考和写作,从来不知道读者群是什么。年龄渐长,几乎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
你看,“自我”并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他就像幽灵附身于你。当他说话时,你以为说话的人是自己。当他思考时,你以为思考的人是你。当他用偏执的方式来伤害你时,你无法为自己的痛苦作出任何科学的解释。
但是,一旦你产生过纯粹的内心体验,曾经伫立在内心平静中,无所控制,无所依赖,一旦你体验过无需外物的满足感和喜悦感,就足以看透“自我”的把戏。
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在什么也没有改变中,你的体验却完全改变了。
你不再有失去自我的恐惧。因为那不是失去,那是寻回。你在放下自我的时候才寻回真正的属于心灵的自由。
4
这世界不存在完全的开悟。有的只是反复且艰难的修行。
当然,这也许只是因为我过于愚钝。“聪明”是修行的大敌。看看佛教的变迁就足以明白这一点:聪明人越来越多,创造的把戏也越来越多,似乎追寻智慧再也没有我们这些愚者的份了。
怎样才是反复且艰难?刚才我说过,自我不是说放下就放下的物件,他是你的习气。用大脑神经学的角度说,他是你长久以来牢固的神经元连接。新的连接尚未建立,旧的连接一定会不断重复地发挥作用。修行远没那么复杂:建立且持续巩固新的神经元连接,慢慢地,你的大脑就会发生改变。
这只是一体两面的解释,没什么不同。当你无法接受“放下自我”这样的说法,那就想象一下大脑皮层的数亿神经元细胞吧。每一种连接都是你,每一种连接都不是你,何必纠结于语言的游戏?
但我仍然偏爱“放下自我”,在修行时,明确地知道“这不是我”“我不是这”,真正的安宁才会在心灵中产生……此时,“自我”会在习气的支援下发出挑战:那么,请你回答我!你到底是什么?
像我这样愚笨的人啊,请接受这个挑战吧,请尝试着去回答吧!
肖陀的个人公众号:少数人的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