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难觅
阅读恐怕是最孤独的娱乐消遣方式(如果它还算娱乐的话),其他活动都可以同时分享,同看一部电影,同享一份美食,同走一条风景迤逦的山路…但总不能两人凑着脑袋一同读一本书吧。如果说读书时的孤单还可以被书中的意趣冲淡,那读完后,合上书本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感怀无法分享的怅然若失,仿佛排水不畅的下水道,不影响使用但总是觉得有点不爽快。读书本来也不是时兴的活动,又偏要找读过你眼前这本书的同好之人,恐怕更是人海难觅。
近日我机缘巧合邂逅一位书友。我不曾和TA谋面,甚至TA的姓名年龄性别高矮胖瘦社交媒体账号都一概不知。所知的只有TA留在一本书上的几个注释。书是我从图书馆借的,读着读着发现有人用铅笔在一些字的上面标注了拼音,在一些词下画了横线。我个人很反感在图书馆的书上涂写,不过,据说当年钱钟书先生在清华读书时也喜欢在书上评注,我等凡夫俗子当然不能和钱先生相提并论,恐怕连附庸风雅都算不上,至多算是附庸“风雅的附庸”,但也无甚恶意,再说这位书友只是用铅笔轻写几笔,算不得涂鸦和破坏。
我曾想靠TA留下的寥寥几笔构想出这位书友大概的形象:新移民,稍微有点年纪……几分钟后我就放弃了,管中窥豹,唯见一斑。英文里也有俗语称,“不要以封面来评判一本书”,更何况要以几笔评注来勾勒臧否一个陌生人,实在是要不得的偏见。不过,更日常的“偏见”可能是透过细管照镜子,倒觉得自己的形象更加高大睿智了,不但突破物理学的限制更跨越了心理学的藩篱。
这位书友好像没有读完这本书。铅笔的痕迹戛然而止。最后的一笔是在作者介绍的一位诗人的名字下划了一条细线。TA可能太忙了吧,又或许是失去了继续的兴趣。这位被划出的诗人是巴尔蒙特。他有一首著名的诗,其中有一句,“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见太阳”。诗人一生颠沛流离,才能体会到这般至简境界。我们还有这许多诉求和欲望,绝不会仅仅满足于只看看太阳和大海。但既然已经抠出个把小时来了图书馆,还是可以奢侈地说一句,“我来到图书馆,只想看看干净的书本”。于是掏出橡皮把书友的评注给擦干净了。洁癖很难改。
-
山不过来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25 22:38:29
-
Maverick Pip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10 17: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