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00个人聊天系列——No.100无效社交
无效社交
时间:2023年12月05日
地点:南京
我的MBTI测试结果是INTJ,我的自我认知也是个I人,虽然有些朋友,包括我的男朋友都不认为我是个I人,因为我平时会有很多很E的表现,例如: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我会很主动地和陌生人搭讪,我会看上去很活泼且乐于表达等等。
我也承认在和别人的社交和互动中我可以获得快乐与能量,但我做出这些看似E的核心原因还是我想更多地探索自己,有时候只是需要一些外在灵感的刺激。同时,我认为当下的社会资源,更加偏向于E人,更多地展现自己,才能让更多的人看见你、了解你、选择你,更多的机会给到你。
因而只有我表现得更加E,才能为我大部分做I人的时候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也就是所谓的:为I而E。
说到社交,在26岁之前我基本没有“无效社交”这个概念,我会保持完全开放的心态去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认识不同的新朋友,会认为即便当下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或许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够产生意想不到链接,从而为我创造价值。
虽然我现在依然认同这个观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会对于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更加珍惜,对于一些体验感不好或者对自身没有明显价值的社交我已经开始进行选择和婉拒。有这个时间和精力我更倾向于用来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做保养、或者就是单纯地多睡一会,或许会让我更加舒适一些。
以前只会想着把更多的人放进自己的通讯列表里,虽然现在依然会去认识新的人、添加新的人,但是会更有选择性和倾向性,同时也会不定期地去清理更新一下通讯列表,一些不熟悉、很久没联系、或是让自己感觉不愉快的人就delete了。
成年人的社交确实越来越功利,我们被别人选择着,也选择着别人,功利也无所谓好或不好,每个人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交圈和生活方式,达到新需求的动态平衡。
至于社交有没有价值其标准很主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于我而言,我会考量两个方面:一是情绪价值,我觉得能让我感到开心的、快乐的、满足的;二是经济价值,在工作上有合作,或者在资源上有互换的。如果这两点都不满足,大概率就被归类为无效社交,我就尽量减少参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