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的皇帝谕旨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二十三年刻本,以下简称《例》)载:
雍正四年谕:“近来试官多以四书文为主,而于经艺不甚留心。士子读书制行之道,首在明经。其以五经取中副榜者,必系有志经学之士。著将今年取中副榜之人,俱准作举人一体会试。”(《例》卷二百八十五《礼部五十三·贡举·恩赐》)
乾隆五十二年谕:“士子束发受经,原应五经全读。向来只就本经按额取中。应试各生,衹知专治一经,揣摩诵习,而于他经,并不旁通博涉,非敦崇实学之道。今改用五经,既可令士子潜心经学,又可以杜绝场内关节弊端,而衡文取中,复不至限定经额,致佳卷被遗。自应于分年轮试毕后,即以五经出题并试。惟明岁乡闱为期较近,若遽以《易经》命题考试,其向非专经者,或致不谙经旨,难于取中。因思士子以《诗经》为本经者多,所有明岁戊申乡试,著先以《诗经》出题,次年会试著用《书经》,俟下次乡试,再用《易经》,以后按照乡会科分,轮用《礼记》、《春秋》。庶士子得以渐次兼通,讲求精熟,不致临时草率应试。”(《例》卷二百六十五《礼部三十三·贡举》)
乾隆五十七年谕:“五经为圣贤垂教之书,士子有志进取,竟有未读全经者,可见士习之荒疏卑靡。著通谕各督抚及学政等,务须实心查察,严行禁止。俾士各通经,文风振作。其应如何立法查禁以端士习之处,著军机大臣会同礼部妥议具奏。钦此。” (见《例》卷三百十《礼部七十八·学校》)
嘉庆七年谕:“经史为学问根柢,自应悉心研讨。至诸子百家,不过供文词涉猎,已属艺余。乃乡曲小民,不但经史不能领悟,即子集亦束置不观。惟喜瞽词俗剧及一切鄙俚之词。更有编造新文,广为传播……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于世道人心,大有关系,不可不申饬严禁……。” (《例》卷三百十《礼部七十八·学校》)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