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罗翔老师说的“我们的爱可能只是一种狂热的自恋的投射”?
朱慈
人类是一种对“完整”有着病态般执念的生命。 这个概念源于一个悲剧事实。 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成长是完全和身体发育反着来的,当然这得归功于千千万个伪装成家庭的精神病院。 所以诸多人会有一种下意识的错觉,以为自己的心理缺陷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长歪了。 但其实人类出生时,心理就已经是完整的。 那是一种纯粹的完整状态,没有乱七八糟的恐惧,没有浑身发抖的阴影,更没有稀奇古怪的认知。 反倒是在成长的经历里,这种完整状态被慢慢拆烂,然后再被其他人所夺走一部分。 精神病患之间的生育,更像是吃人。 两个彼此饥饿的怪物,祈祷着从子宫里诞下食物。 所以当你走出这个家庭时,倘若你侥幸没被吃抹干净,那也只剩下半边残躯。 然后你便会继承这种饥饿,并在漫长的时间里,都以饥饿作为你活着的本能。 紧迫感会永远伴随着你,你的精神世界会无时无刻地通过窟窿往外倾泻,那样的抽离让你感到焦虑。 你会拼了命的想要补全自我的残缺,用尽一切事物来填补躯壳上的窟窿,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尝试使用很多东西,比如说泥巴,比如说钢筋,又比如木头。 但那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在这个社会里你将带着缺陷迷茫地徘徊,偶尔你会忽然闻到一股香气,那种香气近乎于山珍佳肴,使你的饥饿感控制不住地尖啸,你心底里会有声音告诉你,那就是你所缺少的。 去靠近有香气的人,去咬住他的血肉,填补住你的缺陷。 那样你就完整了。 你就可以安心睡觉,以一种舒适的姿态蜷缩起来。 所以我们的爱可能看不到什么自恋。 我们的爱可能更像是一种婴儿本能的吮吸。 对,仅仅只是因为饥饿而诞生的吮吸。 其实不必给爱贴上标签。 这句话说出来会有一种自我批判的概念。 但我的意思并不是我所说的是错的,而是我只说了一部分。 这个稀烂的机制决定了回答只会是出于个体主观的产物,大家都在迎合自己的垂直领域,都在迎合自己的受众而已。 所以我会说爱是一种饥饿感导致的吮吸。 但爱也可以不是一种吮吸。 爱真的可能就是一种自恋的投射,爱也真的可能就是一种自卑的投射。 它还可能是母性,是对于破碎事物的怜惜。 它甚至还可以是两个彼此都幸福长大的人,偶然触碰到一起时,下意识地相互依偎。 它可以是下水道里的抽泣,它可以是童年的纸飞机。 它可以超越死亡,也真的可以瞬息而逝。 但不必因此去给爱打上标签。 你不必绞尽脑汁非得去认定自己的爱从何而来,你更不必胆颤心惊地到处求教以图把爱修改。
就爱你想爱的,就以你的本能去爱好了。 哪怕你爱上了一只白色斑点的大狗,要穿着婚纱骑着它一起去梦境里漫游。 没关系的。 爱不用说不清楚,因为爱就只是幸福。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的观点值得成为一种诠释,因为人类的生命不必遵循任何荒唐的旨意。 只是太多幼稚的孩子总容易在各种答案里精神错乱。 你可以尝试理解,但不必一味照做。 因为你接纳别人一部分,其实就等于否定自我一部分。 如果你的爱就是一架纸飞机,那你想往哪里的远方飞,就顺着风往那里飞去。 那没有善良慈悲,只是因为我作为纯粹精神病的极其自负。 因为自负,所以不需要痴愚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