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推荐序 笔记
设计思维更像是一套开源方法论——设计思维不相信“灵感一闪”的创新,而是认为创新是一种推导的过程——"We Frame Creativity"
- 这是我学设计的经历给我的最大收获,虽然我并没成为什么设计师
不要坚持初心,而是重新定义问题
正如福特说的,如果你问没有发明汽车前的大众,你想要什么?他们会说"一匹飞快的马” (名词),但是如果你问他们,你想要做什么?他们的答案是“更快地抵达” (动词)。 在人生设计课里, “小时候,你有什么目标?”这个问题被重新定义为: “你在什么时候最快乐、最有能量?”当初心从“名词”转换为"动词",我们就能找到自己真正关切的东西。
人生设计课的导师们认为,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今天最受欢迎的10种工作中,有6种在十年前甚至都不存在。一个基于过去想象的初心,需要用人生设计的思维重新定义,才不至于在人生中做出刻舟求剑的行为。
那么,你在做什么的时候最投入、最有能量、最快乐呢?
- 原来更快的马这个梗还能理解到这个层次,我的设计思维果然还是不足够。
- 颠覆了传统的“寻找人生目标”的规划方法,一个基于过去想象的初心,可能是刻舟求剑。
不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而是拥有很多个选择
其实,“最适合”本身就是一个坑,因为“最”是极端词,而“适合”是动词。随着你不断地成长,做成了一件又一件事,能力和资源不断提升,“最适合”的答案也一天天在不断变化,永远定不下来。
人生设计的思路是—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可能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真正好的人生状态是:我发现了很多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且决定从某个选择开始先试试看。
人生设计课会逼你,对,就是逼你进行头脑风暴,想出至少10个选择,不管靠谱不靠谱—因为一个好点子来自很多点子,输入决定输出。
不要“做出决定,坚定推进”,而是“边走边看,低成本试错”
人生设计课则提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思路:**当你没有真的推进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困难。互联网公司的做法是进行AB测试,**而最聪明的人生设计方法,是做一个“AB人生原型”,然后开始小范围试错。 真正的高手懂得花很长时间列出选择,摸清情况,体验感受,找到以后身心如一、全力以赴的方向;而大部分人更热衷于尽快动手,以消解自己的选择焦虑。其实,选择正是设计里的最高价值,也是最应该花心思的事。
- 头脑风暴、AB测试,在商业领域学的方法,也可以用到人生规划上来
- 尽快动手消解焦虑,这个行为本身没有问题,区别在于动机:是尝试以面对真相,还是闭关以逃避现实。
好了,现在我们把前面三个标题的前半句话连在一起,就成了你常常听到的传统的职业规划思路“专注初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做出决定并且把事情做成。”
而把后面这三句话连在一起,则是人生设计的思路“重新定义问题,找到尽可能多的选择,选择一个进行快速尝试,直到成功。”
前者是做人生工程,后者是做人生设计。
做工程的优点是更加稳健,肯定会有阶段性收获,而且更容易被人理解,因此更适合人生前期,或者是方向清晰的阶段。 人生设计的好处是做出更加有趣、没有痛苦的决策,探索过程本身就是个快乐的创作过程,更加适应变化,更容易活出独特的人生。人生设计更适合希望从头开始,或者决心转换人生方向的人。
- 手法真好啊,太巧妙了
这本书是2017年出的,我2019年买的,但一直没看。2022年我读过古典的2021年的《拆掉思维里的墙(白金升级版)》,翻开这本书发现推荐序是古典写的,《拆掉思维里的墙(白金升级版)》也讲过人生多条规划路线的思路,当时还觉得蛮惊艳,原来出处是这里。感觉很是微妙。
古典老师的写作表达能力还是很强的,这篇序,观点组织、案例穿插、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都很恰当。不知道是怎么培养起来的,想学list+1。
题外话:其实这种国人写的书,虽然有到处集锦、缺乏独创这样的可诟病之处,以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隐患;但可以作为一份“信息地图”,至少读起来省时间,有些信息早知道早受益。也实际上为后续的深入学习留下了引子。同理《把你的英语用起来!》里恶魔的奶爸写的部分。
以及豆瓣的编辑器真难用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