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摘要和笔记(20231128)
(二)加速和模拟技术的长远效果
有关结果如何促进不同风格的行为的心理学观点必须加以扩展。如果人类要生存下去,他们的社会实践和技术实践的形成不能单单基于当前效果,因为产生当前利益的实践可能导致危险的未来。
由已知事实推知未来结果的能力使人们能够采取正确的行动来避免灾难性的未来。正是扩展的时间观和认知提供的对未来的符号表征加大了人类生存的希望。如果人类仅受即时结果的制约,那么他们早就已经破坏了生命的环境支持系统,即使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分。这并不是说对取得短期效益的活动的即时奖赏没有威胁到人们的长期生存机会。——“第三章 亲历学习”
理解新的观念和社会习俗如何在某一社会中传播,或者如何从某一社会传播到另一社会中,与个人及社会的变化有重要关系。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的扩展了社会影响的范围,也改变了社会传播的过程。……通信技术方面的这些明显而集中的进展,正在重建社区的习俗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不仅社会习俗在社会中广为传播,而且思想观念、价值以及行为方式也在世界范围内被示范被模仿。在跨文化的变革中,电子媒体的影响作用正逐渐增强。
社会传播的过程在创新的采纳方面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创新体现为被人们视为是新颖的思想与方法。通过调查心理社会因素如何影响采纳的速度与模式,人们就能描绘出控制社会传播的决定因素及其运作机制。创新事物的传播遵循共同的模式。新的观念和习俗是由显要的样例引进的。
一般认为,早期和后期采纳者因其个人特点或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而有所区别。后期采纳者和滞后者在亲自尝试新事物之前,可能在等着见到创新者所得到的收益。事实上,采纳时间上的不同,可能源于人们在第一次接触新的观念、技术或方式时的差别。应当将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接受信息的能力区别开来。一些后期采纳者可能很容易接受新观念,但仅仅在学习这些观念时落后了。
一、传播过程的决定因素
就创新的社会传播,社会认知理论区分了两种独立的过程:习得有关创新的知识以及对创新的实际采纳。之所以将习得与采纳区分开来,是因为支配前者的因素与后者不同的缘故。在习得阶段,传播有关新行为方式及其可能效果的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示范。【传播创新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媒介和示范的作用,而采纳除了上述作用之外,还需要辅以实际的利益和群体的普遍接受。】
(一)传播中示范方面的决定因素
符号性示范通常作为主要的传递者,将创新传递到广泛的地域中。这在传播的早期阶段尤其如此。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会告知人们新的惯例及其可能的危险和收益。……当新事物以符号形式被介绍过后,还会通过当地采纳者的个人关系而进一步传向群体的其他成员。
示范观察学习过程是通过几条标准而确定下来的。首先,所示范的模式和其他地方出现的模式之间在重要特征方面要非常相似。当所模仿的模式中各成分形成了新的组合时,这些成分在来源上并不存在错误,因为成分以完全巧合的方式出现于这么多地方的几率是极小的。其次,示范的惯例和类似的惯例在出现的时间上应紧密相连,而且被用来示范的管理应出现在先。第三,传播遵循不同的空间模式——类似的惯例出现在示范新颖行为的地方,而不是从未演示它的地方。第四,广泛的采纳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可激起模仿的因素,这些因素导致新行为的出现。这样,示范的影响就加快了类似惯例的出现。最后,采纳的速度是已知的,能促进或阻碍示范观察学习的因素的变化。
1、双链模型
有影响力的人从媒体中选择新的观念,然后通过个人的影响将其传给其追随者。
不同的影响源在本质上多种多样,以至于没有固定的相对强度。随其质的不同,媒体的影响可以次于、等于或大于非媒体的影响。……人们的判断、价值观念和行为可通过电视中的示范而改变,不必等到一位有影响的中间人去采纳而后再示范。
2、多重模式传播
示范以多种方式影响创新的采纳。它通过演示或描述来告知人们新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学习新事物并不依赖于信息源的固定顺序。人际间和媒体的信息源在引发采纳过程方面的相对重要性随不同的创新而变,也随同一项创新在采纳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变。
榜样不仅告知信息而且还激发动机。人们最初不愿从事新的、需要付出代价、承担风险的事业,直到他们看到早期采纳者所得到的好处时才开始采纳。示范出的收益减轻了更谨慎的潜在采纳者的思想负担,从而加快了创新传播的速度。随着接受面的扩大,新的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社会支持。
当然,示范的影响不仅能促进,也能阻碍传播过程。因对某项创新感到失望而示范出的消极反应,会阻止他人去尝试这项创新。
单一的社会传播模式是不存在的。媒体可以直接或通过移植一些观念来引发变革。对大众媒体在社会传播中作用的分析必须区分其在学习上的效应以及在行为表现上的效应,而且,还应当调查不同的影响源如何影响这些独立的过程。
传播模式还可有多种变式,这取决于如下因素:创新的性质,它所需要的技能与资源,传播创新的关系网络以及影响活动的社会限制及诱因。在这些多种多样的社会传播模式中,媒体既可引发又可强化创新。——“第四章 社会传播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