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Kindle的故事
查看话题 >记一次失败的电纸书购买体验
实话实说,还是没忍住诱惑,蹭了一波国内电纸书的热度。在Kindle如约退出之后,没想到国内的电纸书市场才真正开始了“群雄割据”的日子。这段时间一直在“刷”(讲起来,的确是刷更贴切)各种评测,不管是同一品牌的纵向产品线评测,还是不同品牌的同尺寸横向评测,这段时间我都干了。看着熙熙攘攘、琳琅满目、颇有些眼花缭乱的各类电纸书,差点让我产生了“现在读书人真多”的错觉。只是这一波“刷”下来,最大的感受还是:看了个热闹。
讲出来这个话的确挺“伤人”的。从2007年第一款Kindle问世以来,这个行业经历了太多次“看起来很有前途”的市场预判期,Amazon还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把这个市场做起来了,然后才惊讶地发现这个市场的发展已经不是Amazon想象的那样。不可否认,国内的厂商们“差异化”的刀功都很精湛,招招对准了Amazon的要害:迭代更新慢,产品线短,封闭系统,充电方式落后,不“智能”。看了这么多款产品之后,总结下来,除了都是“电”子设备之外,各个厂商的功能差别主要体现在纸和书的区别上了。
纸与书:不同的走向
如果把更像纸和更像书看作是两极的话,密密麻麻的产品线,基本可以涵盖这条坐标轴;如果进一步区分,可以建立坐标象限(我相信这会是一个好点子)。只是如果跳出这个划分范式,从体验的角度上去衡量产品,结果就没有那么好看了。即便是在各种视频/图像测评中,能看得到各个厂商在很努力地接近纸质书/纸张写作,但这条鸿沟依然宽得让人看不到希望。
或许对于当下的厂商来说,缩短这条鸿沟本身就不是一个改进的方向。也许是,朝这个方向改进本身就不是他们的目标。“总有人会去做这件事”“总有替代技术”“别人都没有改进,我为什么要去做投入”,我相信国内大多这类厂商的产品经理们,在忙于完成绩效考核目标的时候,很难把接近纸质书/纸张写作作为一个实际的目标。
卖点究竟是什么?
除了与Kindle相比的那些差一点之外,我观察了各个厂商的卖点,基本可以概括为:“我更大的内存/处理芯片”,“我有更好的兼容性/开放性”、“我支持XX功能”等三类类。第一类,我理解是所谓的“堆料”;第二类,则是更时髦的“生态”;等三类,更是“科技感”。
这三点固然很重要。当电纸书迷失在不再以纸或书的意义存在时,我们当然会更喜欢更快的处理速度(通常这意味着可以带来更好的体验效果),也更喜欢兼容多个平台、有多个地方实时分享,的确更好的科技感也可以带来噱头(哪怕这样的噱头实际用起来可能很有限)。
这就是我所感受到的电纸书,当我们不再把它当作纸或书的替代品去评价的时候,我们会更容易陷入这种“陷阱”。就像是前几年大火的互联网电视一样,卖点并不在于电视机本身,而是把电视机当作了“家庭互联网的入口”——我记得最早看到这个词,是在吴士宏女士的逆风飞飏这本书里,当时指的是微软即将于2001年推出的XBox。与互联网电视的发展类似,国产电纸书的发展几乎也是“硬件+软件+生态”的组合:只是厂商的偏好性和侧重点不同而已。
最难接受的“点”
我不想以“痛点”这种词汇来形容我的体验。对我来说的“痛”,对其他消费者来说可能并不在意。只是当我在拿到这款今年的电纸书,按教程完成App安装,打开一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我最难接受的“点”。
阅读。
阅读的体验,几乎在各类电纸书的宣传上很难不去宣传,却是我最难接受的“点”。坦白地说,在经历过Kindle Paperwhite 2和Kindle Voyage近10年的阅读之后,我很难再接受更“降级”的阅读体验。我甚至下载了Kindle App,登录账号之后,发现我在这台新的电纸书上根本看不下去——阅读感受甚至远不及9年前的Kindle Voyage。以至于“支持第三方App”、“随时随地分享”、“可以听歌/听书”等功能,对我来说根本没意义。
我承认自己的口味变得刁钻了,更承认被Amazon带“坏”了——这家公司悄无声息地让我成为了他们最忠实的用户。这种潜移默化“植入”,在我满心的欢喜和期待上着实泼了一盆冷水,让我放弃了“念想”。
如果不是因为老式的Micro-B接口,我也不会有换机的念想;如果为了要接受更现代的电纸书,而让我放弃阅读体验,现阶段我难以做到。我很能理解,每次购物的选择,都是在有限条件下寻求最优解的过程(如果冲动性消费本身也可以被视为是内生变量的话),毕竟我想要的是7-8英寸、带实体按键的、能用来读书的阅读器。这一次的购买经历,着实让我断了“念想”。
没办法,老老实实等Amazon的下一代Kindle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