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茑屋经营哲学:茑屋书店创始人增田宗昭只对员工传授的商业思考和工作心法》
书名:《茑屋经营哲学:茑屋书店创始人增田宗昭只对员工传授的商业思考和工作心法》
作者:增田宗昭
数量:89个笔记
◆ 第一章 经营哲学
>> 为了能理解顾客的心情,从顾客的角度思考更为有效的企划方案,我曾多次以顾客的身份观察店铺。即使在同一家店铺,我也会细心体会顾客在早上、中午、晚上的不同心情。
>> 因为公司当时并没有停车场设计方面的专家,所以我只好拿着秒表把东京都内的停车场调查了个遍。
不仅如此,为了让购物中心赢利,我计算出每日最低销售额,预测出驾车而来的顾客的客单价,依据符合乘车人数的停车时间,以及每小时接待的汽车数量,精心计算出了所需转台数量及车位数量。
>> 结果,不断挑战不擅长之事的人,随着时间的累积,成了会做很多事的人。
>> 我认为,个人的成长与公司的成长无关,而与其是否愿意不断挑战不擅长之事,以及其所下决心的大小有关。
当然,挑战不擅长之事,会出现类似于我做卫星直播电视那样的失败。失败虽然会造成钱财上的损失,但也会带来经验和人脉。这其实也是一种成长。
>> 开代官山店,并不是因为周围人劝我做,而是因为我想做,我想打造出一个能让我兴奋且感觉舒服的地方。
>> 我认为,在不断发生变革的新时代,产生于历史长河中的事物、常识,会不断被勇于展望新世界之人所创造的新事物、新常识取代,就像普通手机被智能手机取代一样。
我想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转化为更加清晰的现实。
>> 考虑到最具生活提案力的出版物是杂志,所以我们打造了一个“世界第一”的杂志卖场。
>> 为了让顾客成为其他顾客眼中的“风景”
>> 首先,我们并未通知顾客何时开店,这么做,是为了只让能成为风景的顾客至店。
>> 在员工制服方面,为了让至店的顾客看起来更美丽,也为了让任何员工穿上都能展现良好的姿态,我们选择了能够凸显顾客的黑白色制服,演绎出整洁感。
>> 在空间设计方面,以不会蜂拥而至大量顾客为前提,我们委托设计师设计一种即使一个人也能够舒服停留的空间,于是设计师按照单人尺寸打造了小房间式的卖场。
>> 自创业以来,我一直在不停思考“想成为什么样”,以及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要努力做到什么程度”,并以此制定了目标。
>> 思考自己想做什么,然后迎难而上,让自己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下来,为了自己想做的事不断努力。
>> 生意,是建立在各种利益关系之上的:与顾客因“价格”而建立,与供货商因“交易条件”而建立,与员工因“工资”而建立,与股东因“分红”而建立。
>> 只有企划出即使价格略高顾客也依然想买的顾客价值,建立一个让员工不考虑工资也依然渴望在此工作的公司,提供一份令员工满意的工作,获得供货商的信任,让其对未来事业的发展充满期待,以一个双方都认可的供货条件进行交易,努力打造一个即使获得少量分红股东也依然愿意投资的具有未来价值的公司,公司才会赚钱,员工才能成长,客户也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 赚钱,是不断努力的结果,并不是原因。
>> 其实,无论公司的发展还是人才的培养,都只是结果而已。把这些结果变为现实的,其实是经营者的勇气与不断挑战的决心。
>> PPT只是“方法”而已。因为我有想要传达的事情,所以才选择使用这一方法而已。
>> 有的人之所以不能自信地进行介绍,在我看来,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总结出让自己引以为傲的内容。
>> 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模仿其实意味着倒退。
>> 行为规范——不畏惧失败,因为失败能够带来发展。
>> 因为我认为,寻求真相是学者该做的事情,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价值,才是企业家该做的事情。
>> 我的关注点,只在于谁愿意承担风险,将企划变为现实。因为在我看来,只有愿意承担风险之人的身上,才存在真实。
>> 因为工作不应该交给能做的人,而应该交给想做的人。会不会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具备使项目获得成功的必备要素,也就是“决心”。有决心,便不会逃避。有决心,便不会找借口。有决心,便会遇到愿意提供帮助的人。有决心,便能创造出机会
>> 因为我知道就算这是受托方的问题,顾客也只会认为增田是一个不守信用的男人(公司)。我不想让顾客这么想,所以,我绝对不会归咎于他人。
>> 数据创造不了任何价值。
>> 人的确具有感知事情的某种力量。
>> 在计算机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数据统计、解析的时代,我们必须在经营中充分发挥人类本来所具有的才能。
>> 对食品部负责人来说,真正重要的是能够站在顾客的立场,亲自去品尝与了解全世界的各种美食、各种食品店及新型的饮食体系等,为顾客提供新的饮食生活风格参考。
>> 如果你们在想,我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说什么胡话呢!那就太好了。因为没有人愿意和我做一样的事情,我才有可能成为第一啊!这是我最近正在密谋的事。
>> 企业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因为能够获得高于购买成本的价值。
>> 分析完后,我会与其董事长见面,寻找其公司的欠缺之处。因为对该公司而言,此欠缺之处恰恰是其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CCC现有的产品正好能解决该公司的问题,那么直接把该产品卖给他们即可。如果CCC没有这样的产品,那就必须想办法企划出来。
◆ 第二章 组织论
>> 所以,发展小团体业务就好。按照这一想法,从创业初期开始,我就非常注意业务划分,成立了许多子公司。因为我认为这样做更便于大家了解公司的成本、利益,从而促进公司的发展。
>> 如果是自己想要挑战的话,那么就不会受到来自周围人的期待,而且因为是自己的选择,所以会想尽一切办法努力达成。
>> “喜欢,在一起,快乐”的背后,其实蕴藏着不归咎于他人,自己思考、自己挑战的前提与美学。
>> 若想使人行动起来,是需要知识和技术的。年轻时,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无法通过命令让人行动的道理。不过,后来我才发现,反过来说,也就是没有被动行动的人。
>> 我从优秀的公司领导身上,经常看到这样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挺直了身子,拼命维护员工、客户的利益。
◆ 第三章 企划
>> 电影的发明者是无人不晓的爱迪生
>> 都是为了聚集全世界的电影买家而特意设置的环节。
>> 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为了从全世界吸引优质买家,充分发挥了演员的作用。而为了召集到好的演员,又特意策划了电影节(比赛环节)。
>> “实体店无利可图”的想法本身不就是陷入“过去成功商业模式”的圈套里了吗?
>> 企划力的源泉恰恰在于接受己所不擅之事的勇气。
>> 我通常会要求下属,“尽快”产出。有了产出,才有了从拥有不同数据之人那里获得建议的机会,结合了他人的建议,才能做出更好的企划。
>> 企划的本质是协调顾客价值、收益率、员工成长、社会贡献这四要素的关系。
>> 转圈的时候,我时而想象自己是一名20岁的年轻少女,时而想象自己是一名大学生,时而想象自己是一名老太太。
>> 观察生意兴隆店铺内顾客的神情,思索某家生意惨淡的店铺不受顾客喜爱的原因。
>> 将信息可视化,将看到的风景信息化。这样做出的企划将呈现得更为具体,因为有可靠的数据做支撑。
>> 因为要讲的内容、PPT上的内容已经完全印在了脑子里,轻轻点击一下,我便知道PPT上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我该讲怎样的话,所以我完全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听众的反应上。当他们有不明白的地方时,我会马上发现;当他们深表赞同时,我也会感同身受,也就愈发明白接下来该说什么内容。
>> 人在散步、慢跑时,更容易产生创意、想法。
>> 开业筹备时所需要的清洁用品、电话、复印机、办公设备等,都必须按照与开业后相同的状态摆放。一开始建办公室时,就要打造一个便于大家开展工作的环境。
>> 虽然实际执行的是员工,但确定目标、明确职责划分却是领导的工作。
>> 我们自创业以来便倡导的“生活提案”并非加强了供给力,而是实现了需求创造,也就是创造类似于我想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我想以这种方式生活、我想去这样的地方、我想让孩子乘坐这样的电动车等的需求。
>> 所谓革新,就是与固有观念开战,创造出新常识的过程。
>> 如果企划是信息组合的产物,那么在信息量最大的那天制订出的新年计划理应是最正确的。而且,与其在一年结束后思考明年想做什么,还不如在此时此刻思考明年该做什么,这样才能提升企划的品质。
>> 店铺是为顾客而存在的,赚钱只是结果——坐在代官山咖啡厅喝着咖啡的我,突然想起了前辈的这句教导。
>> 这四个条件分别是:第一,具有“顾客价值”,也就是企划方案能够获得顾客的支持;第二,具有让有钱的人想要购买的“收益性”,也就是“能够畅销的企划”;第三,该企划的实施有助于员工及与企划相关人员的成长进步,也就是能够帮助公司成为世界最好的企划公司;第四,该企划可以使社会变得更好,也就是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 在她的世界里,设计工作好像并不是在设计结束的那一刻终结的。
>> 徒劳和失败可以转变为财富
>> 人喜欢在风景中下意识地寻找其背后的意义。
>> 风景背后的意义,会因一个人的兴趣、意识、固有观念的不同而不同。
>> 我发现,优秀的创意工作者、经营者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不固执己见,经常保持谦虚听取他人意见的姿态,经常保持渴望获取新知的姿态;经常保持不是让自己满意,而是制作出对客户、对公司有价值的企划方案的姿态。
◆ 第四章 价值观
>> 能不能做到“吃水不忘挖井人”取决于人性,普通的人只会议论水的味道。
>> 对CCC现在的员工们说:“使用CCC的信用可以,但用的同时,请为CCC积累新的信用。”
>> 我仔细一看,只见5000坪的地板上被浅浅的线划分为了棋盘式的小方格,而且所有小方格的右上角都贴着一张写有姓名的贴纸。
>> 初次见到鹤田先生时,我对他说的这句话印象最深:“商品开发部部长的工作,就是不停地拒绝。”
>> 我会把与我共事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充分利用我的知识、阅历、信息从而推进工作开展的管理者,一类是无论什么都要在征得我的同意(转嫁责任)之后才着手处理的管理者。
>> CCC创业至今始终珍视的价值观是“约定”“感谢”与“自由”。
>> 所谓的标准其实是由个人、团队、公司所要实现的方向决定的。
>> 不断遇见未知
>> 若只想分享信息,那么只需提前把资料发送给我,就足够了。企划公司开会的理想状态,应是把拥有各种不同经验的人聚集在一起,让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该如何做才会更好。为了尽可能多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发言人的讲话应越短越好。
>> 买卖的本质,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双赢关系。
>> 不要以为,自己掏了钱,就没必要表示感谢。
>> 第一时间说出坏消息
>> 其实,我并不在意大家能够多快了解我。再说,仅仅通过一些细微举动,是触及不到我的工作方法和价值观的本质的,所以在我看来,这些慢慢了解就可以了。
>> 真正的决断,既没有答案,也不需要计算,往往是吼一声就干。
>> 比如,关于会前资料的发放,经常是会议或活动开始前一秒,大家才刚刚看到相关活动的介绍。在我看来,发生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当事人根本没有为对方着想。对方明明是希望尽早获知活动、企划内容,以便有时间思考、探讨,可是大家却未替对方考虑,总让对方到了临开始前才获知相关信息。
>> 对方直言“不”的时候,才是吐露真言的时候。我认为,这时交流才算真正开始。
>> 莫听对方言,只做于对方有益之事。
>> 为了让其他公司肯与我们打交道,我们付出了各种努力,其中之一就是收到账单后立刻全额支付。因为如果先核对送货单再付款的话,会让对方等很久,所以账单一到,我们便立刻按照账单付款。由于这个原因,我经常收到超额支付的通知书。若供货方是一家小公司,一旦CCC拖延支付,那么这家公司将很可能因此而倒闭。
◆ 第五章 心象风光
>> 自打我懂事起,无论我与父亲商量什么,或是要求什么,他的回答不是“哦”就是“嗯”。也就是说,我有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对儿子的要求说“不”的父亲。
>> 希望这个东西,或许只有伫立在绝望深渊的人才能够看到。
>> 柏拉图的格言:“要善待他人,因为你遇见的每个人都在艰辛地拼搏。”
>> 评价,明明应该是对方做出的,可是人们却总喜欢自己做评价。比如,“这是我为他做的”,或是“我只是做了一件小事而已”。
>> 一句格言——悲观是一种情绪,乐观却是一种思路。这句格言是法国哲学家艾伦说的,也是告诉我这句话的人的生存之道。
>> 在重视结果的工作中,无论多么拼命,尽可能地做到多么完美,都与客户无关。因为即使提供方没有拼尽全力或是稍有松懈,只要产品有价值,就能得到客户的认可。
>>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多么努力,多么追求完美,而在于积累随意一做就能取得好结果的实力。
>> 比起将精力放在一项工作上,我更愿意同时开展不同的项目,通过同时推进不同的事情,使自己掌握把球打得更远的能力。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是因为即使将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或是尽全力做好一件事,也未必就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