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菜盒
(文:阿鱼探长。公众号:阿鱼探长)
实不相瞒,每天早上驱动我上班的动力之一,便是公司楼下的小吃市场。
早餐的灵魂就在于小吃摊,就得是街边的摊摊才对味。
到公司出地铁站,一路向西直走50米,便是一个统一规划的集合各种小吃摊的市场,公司搬过来两年多了,而我还没把这些小吃摊一一吃遍。夏天我在这里常买菜夹馍和醪糟当早饭,春秋则喜欢吃油饼夹菜。
如今到了冬天,天气越发寒冷,顿时觉得,只有一种食物最有满足感,那就是——炸菜盒。油饼夹菜小摊的隔壁就是炸菜盒,他们都主做早餐生意,因此价格也默契地统一为4元。
炸菜盒,就是油炸菜盒,至于是什么菜?则有三种口味:韭菜、酸菜和茴香。
韭菜菜盒,是最经典的口味,的确过瘾,但对于上班族而言,韭菜带味,自己是吃过瘾了,但办公室同事难免会遭殃,会批判你“韭气喷人”。
酸菜菜盒,我尝试过一两次,就果断放弃。大清早的,酸的确是真酸,我相信是用真醋了,没有半开酸,也没有“垫酸”……可能我不太能吃酸,酸菜盒子把我吃得垫脚尖,走在街上看谁都像情敌。
还是茴香菜盒,最合我口味。
茴香本身带点微微的涩感,哎这就对了,因为正好对冲了菜盒的油气,反而有解腻之感。我喜欢茴香味,每次吃完嘴里都还有淡淡的酥麻味,让人回味,也让人浮想联翩,比如,就常让我想起孔乙己,每吃一次茴香菜盒,我就感到一阵愧疚,因为孔乙己在我脑海里批判“你知道‘茴’字的写法有几种吗?”
我知道他会说有四种,但我却搞不清楚是那四种,也不想搞清楚。于是我宁肯每吃一块茴香菜盒,就忍受一次孔乙己穿越而来的凌空批判,而且我把他的批判全都当做耳边风。
想到不久之前网上又有人批判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是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对此,我只想反问一句:
“哎朋友,看你指点江山这么激昂的,敢问你吃过茴香菜盒吗?”
据我了解,炸菜盒这个小吃,要翻一下家谱的话,是属于山东小吃。山东咱很熟,毕竟在济南生活过两年,作为一个陕西人,毫无疑问,我觉得同为北方的山东,在面食这一块完全不如陕西,但是,我也必须承认,在面粉做成饼,把饼玩出花样这一块,山东是绝对的第一,山东是面饼王国,没错,我封的。
且不说山东面饼的大哥煎饼,咱就说炸菜盒,在山东也是经典早餐小吃。
不过,回到陕西,回到西安,我发现炸菜盒在西安也很流行,做法上我研究了一下,基本也是沿袭的山东做法。这也不用奇怪,也不用争,没啥必要,古代长安本来就是融合东南西北各地的风俗小吃,这才融合流传至今,才造就了西安今天的面食小吃之城的地位。
所以陕西人也不用非得争议炸菜盒就是原创啥的,我一句话就能把你怼回去——君不见,西安最火热的早餐市场“小南门早市”,来自河北的驴肉火烧摊摊居然他娘的都能排三行贪吃蛇的队伍。估计河北人和陕西人,都得沉默了。
总之,我很喜欢在寒冷的冬天吃暖热的油炸菜盒。
一开始,我小看这家伙了,因为觉得它就这么一块,看着都没有隔壁油饼夹菜量多饼大,结果我看走眼了,因为一吃才知道,好家伙,居然这么管饱!
以后见到凡是包馅儿的,都得多一份敬重,果然不是白包的。
炸菜盒和炸油饼一样,最大的难度在于——和面。和面直接决定炸出来的菜盒,到底是酥脆还是瓷实。
酥脆炸香,是炸菜盒的标准。外面的面皮又干又脆,而里面的馅儿则浓郁柔软,一刚一柔,一干一湿,一饭一菜……其实是美妙的平衡。
就像炸菜盒最适合出现在寒冷的早晨,而炸菜盒的店主夫妇,在天亮之前显然就得忙碌。
我看到这家炸菜盒的小摊,还卖着长沙臭豆腐和八宝粥,显然,八宝粥还是给早餐搭配的,而臭豆腐,则是给中午和下午的生意准备的。
也可见,炸菜盒的确是早餐,在中午和下午根本卖不动。
举目四望,烟火人间,何尝不是如此。不是只做好一件事情,就能轻松生活——对面马路的菠菜面馆生意已经非常好了,但晚上还是要加上烧烤去卖。
小摊旁边的写字楼里,有些白领明明工资已经不错了,但为了家庭可能晚上还是要再去跑滴滴。
就连爱吃茴香菜盒的阿鱼探长,不也还得在朝九晚六的主页之外,想办法折腾副业吗。
啊,想到这里,这炸菜盒吃起来,不香也得香啊,哪里是茴香,分明是五香嘛。
酸甜苦辣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