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 铜锣文化空间




铜锣文化空间,是越南及附近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 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锣钲音乐的“锣钲”,是锣与钲的合称,是音调很相近的两种铜制打击乐器。锣,盘状。从外形看,钲与锣虽均为“形圆”,但钲的正中却有一半球状凸出部。俗话说“有乳为钲, 无乳为锣”。钲声清亮,锣声低沉。中国清代姚燮《今乐考证》引《宣政杂录》云:“钲即铮,形圆,如铜锣。宋志曰:‘钲,如大铜叠,南蛮之器也。'”同书又引《通鉴音释》曰:“今之铜锣,是其遗制。”
越南西原锣钲音乐起源于东山文化(ancient Dong Son civilization ),属于东南亚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一般认为年代在公元前 三 世纪~公元一 世纪。流行于越南中西部昆嵩、嘉莱、多乐、多农、林同五省。涉及属于南亚语系(Austro-Asian )与其他南岛语系(Austronesian Linguistic Groups ,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巴拿、色登、摩农、克何、罗曼、埃第、嘉莱等十七个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