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力与节奏
随着跑龄的增加,我愈加感受到长跑的魅力所在。也许大多数人选择开始跑步的主要动因之一是保持健康或控制体重,但只要跑得年头足够多、单次距离足够长,人们究会明白,跑步绝非一项双腿交替迈步向前的简单运动,除了随着有氧能力提升带来的体质增强外,长跑会给予我们很多思想上的启迪。
美国知名整形外科医生及临床心理学家Maxwell Maltz研究发现,经历了整形手术的人通常需要21天来适应他们的新面貌;截肢病人出现的幻肢体验往往需要21天才能消退;同样的,搬新家后,大约经过21天,住户才会有家的感觉。这个概念在传递过程中逐渐被曲解为众所周知的“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的说法,然而进一步研究表明,人们养成一项习惯也许需要66天甚至更多。坚持21天尚且不易,66天简直让人望而却步,新概念英语第三册那篇关于新年决心的课文令人莞尔,它道出了我们新年常立志又常失败的苦涩与无奈。
大学时读村上春树,他在书中写道:“我说起每天都坚持跑步,总有人表示钦佩:‘你真是意志坚强啊!’得到表扬,我固然欢喜,这总比受到贬低要惬意得多。然而,并非只凭意志坚强就可以无所不能,人世不是那么单纯的。”理解最后这句话,还是在今年九月想完成全程马拉松并把月跑量提升到两百公里的时候。生活并非可以单纯地从事工作、学习、家务、娱乐中的某一项,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论坛中偶尔能看到跑者家属的吐槽贴,她们那热爱长跑的伴侣因为在跑步这事儿上用掉了大量业余时间,以至于在家庭生活方面投入甚少。
将运动培养出的自律应用在其他事情上仍会顾此失彼,这让我备感困惑。在坚持跑步的日子里,我渐渐发现,生活的复杂也许意味着保持诸多事情的整体平衡,“不疯魔,不成活”的道理诚然不假,但在某一方面单凭主观意愿去持续投入,可能造成天平的倾斜,到头来导致那些最爱做、最想做的事丧失一直做下去的可能。一旦踏上事事追求效率、指标、成果的道路,生活将退变为一张无穷尽的待办事项清单,我将迷失在执着的路上,错过沿途的美丽的风景。
如果把意志力或者说自律比做精神的水塔,那么饮用、洗菜、浇花、冲澡……用的都是水塔中的存水,尽管每人每天的存量不同,但在一定期内都是限量供应。一意孤行地运用有限的自律把某件事“做过了火”,势必意味着精神松懈而在别的什么方面出问题。基普乔格风趣地指出,想提高自律,首先要摄入维他命N——Learn to say NO,这意味着人们减肥、戒烟、读书、运动的决心也许仅源自于一次冲动,在把它们养成习惯的路上,有太多松懈、迟疑、诱惑需要去克服。至少对我而言,一件事情仅凭一时冲动或热情很难重复66次来养成习惯。基普乔格谈论的,正是人在需要意志力的同时,还需要保持专注力,某人的水塔也许很大,水量充沛,但不能想做的事情太多,学会“say NO”你必须把不重要的水管关闭,把水力(意志力)集中在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
长跑教给我的另一个道理是注重节奏。以前我常会羡慕精英运动员流畅而优美的跑姿,尝试像他们那样去做充分地送髋和小腿折叠动作,结果要么没跑多久就上气不接下气,不得不降速调整呼吸,要么勉强挣扎着完成,回来后发现脚掌磨起泡或者关节不适,只能停跑几天来休息恢复。后来我发现,没有充足的跑量做基础,便没有与那样的跑姿和配速相匹配的肌肉韧带力量与心肺能力,刻意模仿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类似的,以“为了PB,这次不顾一切地拼了”的心态出发,最终在跑步中途被“拉爆”收场,是很多跑者捂脸偷笑的经历。按照适合自己的步频、步幅前进十分重要,好成绩往往是在既不激进也不保守的配速下创造的,“匀速为王”,直到终点前,体力储备应当被恰到好处地分配和使用。
耐力型运动要求身体各系统的协调,年龄、性别、跑姿、身体的形态、静息心率以及遗传等因素都会影响人的有氧能力,这些需要在长年累月的训练中不断地训练与打磨,目标就是去实现最大的运动经济性以及能量的持续稳定输出。特别是马拉松,对运动经济性要求会更高,动辄三、四个小时的比赛,如果单位效率不高的话,慢慢累积,最终会浪费很多的不必要的体能。长跑训练,有必要用对待系统工程的严肃态度来看待。
专注于自己的身体反馈,合理地安排训练与休息周期,减少不必要的伤病,尽可能规律地完成每一个周期,这对旨在追求长久的运动生涯而言十分必要。村上对此有一段很生动地描述——即使练习量有所下降,也不可中断练习两天以上,这是积累奔跑量时的基本规则。肌肉很像记忆力良好的动物,只要注意分阶段地增加负荷量,它就能自然地适应和承受。示以实例,反复地说服肌肉:“你一定得完成这些工作。”它就会“明白”,力气逐渐大起来。当然需要花费时间。过分奴役肌肉,它会发生故障。然而肯花时间循序渐进,它就毫无怨言,只会偶尔苦着脸,顽强而顺从地不断提升强顿度。通过一再重复,将“一定得做好这些工作”的记忆输入肌肉里去。我们的肌肉非常循规蹈矩,只要我们严格遵守程序,它就无怨无恨。倘若一连几天都不给它负荷,肌肉便会自作主张:“哦,没必要那么努力了。哎呀,太好了。”然后自行将承受极限降低……当然不能让它超负荷,但一定得和它维持着绝不松懒的紧张关系。处理个中的钩心斗角,有经验的跑者自然得心应手。
在这个冬天的某次晨跑中,我忽然发现,这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身体锻炼方法,不也是一种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智慧吗?养育子女、陪伴照顾家人、努力工作学习、保持身心健康……这些看似平常但又重要事情需要我们花心思去巧妙地予以平衡,在此过程中才能、专注力、意志力缺一不可,张弛有度的节奏状态亦不可或缺。作为小说家的村上不也正是用跑步的哲学来长年进行小说创作的吗?——(跑步)其要领与写长篇小说一般无二,在似乎可以写下去的地方,果断地停下笔来,这样第二天重新着手时便易于进入状态。欧内斯特·海明威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持之以恒,不乱节奏。这对长期作业实在至为重要。一旦节奏得以设定,其余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然而要让惯性的轮子以一定的速度准确无误地旋转起来,对待持之以恒,何等小心翼翼也不为过。
电影《Scent of a Woman》中有一段很经典的台词:
No mistakes in the tango, not like life.
It’s simple. That’s what makes tango so great.
If you make a mistake,
get all tangled up, just tango on.
实际对待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需要意志力,但掌握节奏感、张弛有度,以便保持敏锐与专注同样重要。幸福可能并不是靠紧绷绷的自律延迟满足,完成一件又一件被“生活”交办的棘手的事情换来的,正如基普乔格所说的那样,“Athletics is not so much about the legs. It’s about the heart and mind. You live simple, you train hard, and live an honest life. Then you are 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