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山塔林游记
本来计划去近一些的法海寺,但低估了参观预约的火爆,周末两天早就没票。想到好几年前住立水桥时,有次回家在路上看到银山塔林的指示牌,到现在也没有去,不如就趁这个降温前的周六,走一趟吧~
进入安四路的山路段,导航不停提示小心前方落石、前方急转弯、前方连续转弯,再加上要上山加速,一开始觉得蛮有驾驶乐趣,小心又兴奋,到最后已经有点心累——啊,弯道实在太多了。不过山中的景色真好,在山林中穿梭,“小心前方落石”的路段,右侧就是大山。看着深绿色和深黄色交互的树林,暖暖的太阳照下来,好像冬天的萧索也随着这好天气消散了一半。
银山塔林,本是下雪后的景色,不过天晴看也很震撼。之前从图片中看,以为塔会比较小,但当七座塔在我登上台阶直接撞如眼帘后,还是感慨他们沉稳古朴庄严的气势。

我还特地翻出之前去白塔寺时,看到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塔的介绍。前面五座应该属于密檐多层塔,后面两个,介绍中称为“喇嘛塔”的应该是覆钵型塔,在梁思成先生的分类叫瓶型塔。
经过上百年的风霜雨林,这几座塔都有不同程度的岁月侵蚀的痕迹,有的已经用铁箍勒住。但仔细看,雕刻得很精美细腻。
谁说13不吉利,中间的佛觉塔就是十三层呢。


有点好奇,这几位高僧为什么会葬在这里,他们生前是怎样传经布道、解救众生的。

最后七座塔的最后,从北往南拍,因为逆光,蓝天看着像雾霾天(原谅我的技术)。两座喇嘛塔的塔刹已经不复存在,看起来好像也没有另外五座精致,像白塔寺的草稿版(高僧见谅,是我评价的眼光俗了)。

下一个节目就是登山啦。这个景区虽然不是很大,但指示牌上不仅指明方向、标注了用时,还注明了坡度,挺细致。

落落洞是当地人的叫法,就是指一个洞落着另一个洞。上方的洞是供奉用的,下方是僧人修行或居住用的。我倒是被上方岩壁中的树根吸引了,两棵长在悬崖边上的树,在地面下悄悄牵手呢,是不是可以叫“连理根”?好像一对老年夫妇,走在“悬崖”边上,依旧手拉手给对方力量。

这是整个塔区最高的一个塔,现在只剩下塔基。传说围着它向左转三圈、向右转三圈,就能治好腰腿疼,所以被称为转腰塔。我边唱“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边转了六圈。哈哈,希望我的腿也能很快不疼啦~

从最高处看风景,逆光部分的天空颜色与顺光部分大不同,呈现在一张照片颇有点奇特,还以为是乌云压顶。

讲经台留下的“佛”字。我很好奇,高僧在这荒郊野岭讲经的时候,会是什么人来听呢?应该不仅仅是法华寺的僧人吧。也许翻山越岭来听讲经,这路上的奔波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这个岩洞也是僧人修行的地方。清代一些关于昌平的游记中也有提到,看来也所有些年代了。不知道第一缕阳光照进这个洞时,僧人是不是已经在打坐了。
因为时间的缘故,最高的钟亭没有去。不过正好呀,给下次来留个理由。待到春暖花开,应该是另一番景色吧。
进门时遇见三只猫猫,大橘胆子最小,人一多它就躲到树后,想吃猫粮又不敢过来,急的喵喵叫。

还有件好玩的事,山上见到好几处这样的提示:

我想知道,怎样能遇到野猪?哈哈哈 另外“安全区域”是指哪里呀?
在这个温暖而清新的周六,来山中走走,算是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