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内经课笔记(102) - 解经微论篇之涕泪与心肾关系、足热论、谈经方大师
八十一、解经微论篇
八十一-1、涕泪与心肾的关系
原文: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请问有毚(chán)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闻其状。
帝曰,大矣。
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帝曰,在经有也。
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
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
倪师注释:
黄帝在殿堂之上,雷公随侍在侧而问,微臣传授医术于世间,是以经书中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等篇为主,用此来施予治疗与诊断,但医师中有贤能的与不肖的,无法十全十美。如果诊察患者,先问其悲哀、喜怒之精神状态,及燥湿、寒暑的自然生活环境,与妇女行房的情形,这是什么道理呢?患者的贫贱、富贵产生的精神差异,及人的形体与所从事工作间的关系,如何通盘考虑以配合医术的施予,请教我吧!再者,我有些因不明愚昧而失漏的问题,而书上又无记载,都希望能说给我听。
黄帝说,那太多了!
雷公问道,人有放声大哭但却无泪出,或有泪出,但鼻涕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黄帝答,在书中有记载了!
雷公再问,但不知眼泪从何而来?鼻涕从何而来?
黄帝答道,如果是这个问题,其对于治病是毫无帮助的。但医师如果知道,对于医道的了解会有帮助的。
心臓是五臓精华的来源,眼目是其外窍所在,面部的气色是其盛衰之所在。因此人之品德高尚,则其目必和。人之得失心过重,必可从面色看出。因此人一悲哀则哭泣,眼泪是水所生的,水之源头,必为积水之地。人体中有积水作用的是肾臓,阴水之精是肾臓的津液,此水之精之所以平常不出来,是因肾藏的机能控制住的,肾臓集水且包容之,故水不会任意而行也。
课堂笔记:
1.“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如果一个人在哭,但没有眼泪,这根本就是假哭。猫哭耗子,绝对不安好心。

八十一-2、水火与神志
原文:
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雷公曰,大矣。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
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倪师注释:
人体中,肾水津足其志乃生,火热之精藏之于心,其神乃明,一旦水火相遇,必因神志俱悲,所以目中有泪水出也。
俗话说,心悲即是志悲,肾之志与心之神共集于眼目中。当神志俱悲时,心之神气乃出,肾水之精因志悲而向上行不入肾,造成哭泣泪出、泪中带涕的现象。这是出于脑中,脑居阴,脑为髓海,髓充满于骨中,自脑中渗出而为涕。
人之志能主骨之生也,其性相通,犹水之流出而涕从之,乃因同性使然也。人的涕与泪,好像兄弟一般的亲近,必同进同出也。
因此神生悲而志亦悲,造成泪与涕同时俱出无法抑止。这就是告诉我们“同气相求”之理,其泪涕同出而同止,乃因所属是同类也。
雷公说,圣君答得很妙。请问有人放声大哭但眼泪不出,或少许泪而没有鼻涕,是为什么呢?
黄帝答道,人哭泣而泪不出的,此因神不悲,是假的哭,亦即不流泪的,其乃不慈之人。人之神不慈,其志必不悲,此即阴阳相互持衡,泪水必无法出来。
凡人之志悲者必全身抖动,一旦如此则阴津会上冲头面,人之志会入目中,志离肾则精液必不守,精与神进入眼目,则涕与泪必俱出也。
课堂笔记:
1.“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人的志和神不一样。精就是纯的,完全不含杂质的。当杂质一混进来,神就不守,志就不起。我立志我要当什么,这是水的精。所以当水为纯精,不含杂质时,人的志向会很大。
2.火在下,水在上,这是人体的常态,所以水火才会合。但从臓器的分布来说,肾水在下,心火在上,照理说是不交的。但肺在上,它是肾之母、水之末,肾为水之本,所以肺的很多的水会进入肾臓。肾臓这边则有来自心臓的小肠火,小肠火在下面烧围绕着它的大肠,把水气化升回上面去,于是我们的嘴巴里吐出来的气都是热气。所以说人体真正的火是在下面,水在上面,所以我们才会有气化。

3.“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如果当水火互相感应时,神志俱悲,即一个人真正伤心地哭的时候,眼泪鼻涕都会出来的。当我们伤心时,神会受伤,悲也能够伤到人的志向。
4.“哭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惋就是身体会抖动。当你伤到很悲哀的时候,全身会振动。此时阴经会上去冲到头目去。
5.“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这是因为志离开了肾,神离开了心。即当一个人真的很伤心很难过时,他的神和志会离开心和肾。
八十一-3、足热论
原文:
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
是以气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木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倪师注释:
你从未念过经书是吗?岂不知人厥逆则目必无所见。因为阳气常态下降,阴气上升,今阳气逆行而上达头面,阴却居下不上,此逆也。若阳集中头面,则如火盛之光独照也,阴若集下而不上,会使足部生寒。人一旦足寒,则必肿胀积水。少量的水无法盛过大量的火,就会使人的眼目昏盲。
眼目之处正对着风吹,必生泪下不止,此风之中眼产生的。人体的阳气是固守体内精气不致外散的,但因眼目之火是热的,所以火一见风则势更盛,造成泪下不止。
吾人可推理之,火之疾速乃因风之所生也,风中有火热气上升乃能得雨也,学者可依此类推下去。
课堂笔记:
1.“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我一直在跟诸位讲,人的脚一定要热——但热的是脚底板,脚面上要冷的。因为阴和阳并行,互相相持互济,阳经经过在脚背,阳中会带阴,所以脚背摸上去是凉的;阴经经过脚底,阴中带阳,所以脚底摸上去是热的。这是常态。如果脚底和脚背都是热的或冷的,这都不行。

2.如果脚底和脚背通通是冷的、冷到冰的,这是冷水积在下面。这也是因为因病于下,此人的下焦阴寒比较盛。这时我们开一点入阴的、祛寒的和排水的药就可以了。
八十一-4、倪师谈经方大师
课堂笔记:
1.我一生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唐容川和曹颖甫,他们是真正的经方大师。
2.中医分成两派,伤寒派与温病派。其中伤寒派从古到今一直存在。我希望寒温之争在我们这代结束掉,不要再吵了,大家都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来诊治。
3.经方虽然是经典之方,它难免会有不足的地方。但学习了经方,你心中就有了中医的基本精神,你一直在这个路子上是对的。这时你可以再参考很多杂家、杂说,但你不会丧失中心的精神。
4.你看张仲景写的东西,从头到尾看起来好像就是桂枝汤的加减,实际上他是在调和阴阳,调和的法则完全出自《黄帝内经》。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张志聪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