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瓦这本有“话题终结者”美誉的《人都是要死的》,到底讲了什么
可以说,一个脾气执拗的造物主,一心要在生命与死亡、繁荣与贫困之间保持一种不变的、荒谬的平衡……
这大概是今年看到的最炸裂又最欢乐的短评了:

偶然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小说《人都是要死的》页面下,看到这么一条超高赞短评:“给孩子买的,效果很好,孩子已经开始成天躺在床上发呆什么都不做了。”

讲真,在本人的营销编辑生涯里,波伏瓦这本《人都是要死的》,已经是属于“万(话)能(题)接(终)话(结)茬(者)”的句子了:







除了一两次被同事强势接上了(这位接话的也是很厉害了……实名佩服):


所以呢,这本有“聊天终结者”美誉的《人都是要死的》,到底讲了什么?
首先,这是一本小说,而且是波伏瓦的小说。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西蒙娜·德·波伏瓦,她的名字总是和那本女性主义经典作品《第二性》连在一起。而《第二性》是波伏瓦“研究男子们通过他们的宇宙观、宗教、迷信、意识形态和文学,在女人身上编造的种种神话……我开始以新的眼光来观察女性,于是在我眼前出现了一个接一个令人惊叹的发现”,最终完成了这部(非小说)女性主义著作。
而在此之外,波伏瓦也是小说家,1954年,以小说《名士风流》获得该年的法国文学最高奖项——龚古尔文学奖。
《人都是要死的》就是波伏瓦的另一部小说代表作。
那么,《人都是要死的》讲了什么?
一定程度上,你可以认为这是部“穿越文”。小说主人公雷蒙·福斯卡出生在十三世纪的意大利,成年后当上了一个意大利小城邦的国王。胸怀大志的他立志要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能与当时强盛的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并驾齐驱的强国。苦于生命太短感叹治国时间不够用的福斯卡偶然得到了一份天赐之礼:长生不老。
从此之后,福斯卡走遍了意大利、法国乃至欧洲大陆,之后踏上了美洲大陆,目睹了印加帝国、玛雅城镇、阿兹特克民族的兴衰。时间跨度长达六百年,空间上则横跨两大洲。可以说,是一部将虚构人物与真实历史、宏大叙事与普通小人物情感融合在一起的杰出作品。
生与死,理想与现实,文明与毁灭,永恒与一瞬,真理与虚妄,都是波伏瓦在小说中探讨的主题。



而《人都是要死的》译者马振骋老师在译后记中写道:与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同年发表的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一种艺术化的注解”,
“人只是他自己试图要做的那么一个人;人只是在实施自己的意图时才表现自己的存在;人不外乎是他自己行动的总和,也无非是他自己的一生。”




而小说中福斯卡经过六百年的人生,终于认识到,对“绝对伟大和统一”的追求是不现实的,一个人妄想为所有人建立的幸福秩序,实际上很可能会演化成一种灾难——历史已经无数次的验证了这一点,而福斯卡本人正亲眼见证了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的毁灭。




能一直存在下去的,依然是分裂的个人。
所以生命虽然短暂,只要按照自己的内心和良知,永远走在希望和自由的道路上,追求、实现自己的信念,并将之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生命依然能有实现希望和理想。
“福斯卡在拐角上消失了。她走了一步,停了下来,留在原地生了根似的;福斯卡已消失了,但是她依然是福斯卡说的那样:一根草、一只小飞虫、一只蚂蚁、一簇水花。”
这个绝妙的结尾,正应了一句对小说的评论:
“人的作为不是有限的,也不是无限的,而是无定限的。”
最后再分享一个绝妙的评论:

上海译文新文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春天里,一起读书吧!| 一份春日书单 (15人喜欢)
- 因欢乐而怦怦直跳的心 | 毛尖评波伏瓦《青春手记》 (14人喜欢)
- 谁懂啊,编这本书的每一天都在笑!| 埃科《米兰讲稿》编辑手记 (8人喜欢)
- 在野蛮社会里,文明、美和善良都是罪 |《华氏451》 (7人喜欢)
- 八百公里的圣雅各朝圣之路,居然还是“欧洲最佳骑车路线”?| 《不朽的远行》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